高小华:直面为什么的青春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2012年7月6日下午,“历史的话语”——高小华当代油画展将在成都文轩美术馆开展。作为“伤痕美术”和“四川画派”的开创者与代表人物之一,高小华一直走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与敏锐的现实感悟的艺术道路上。策展人在策展辞中以“我们还将丧失什么”来探讨高小华现实主义油画的话语方式与精神气质。
从血腥忧伤的《为什么》(1978)到人性悲情的《我爱油田》(1978),从震撼心灵的《赶火车》(1981)到深沉而诗意的《布拖人》组画,从巨型“景观绘画”的(《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重庆大轰炸》、《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再到最新的《后街》系列,高小华没有回避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沉重、宏大的精神表达,他提笔当枪,直面上膛。
成都商报记者昨天在高小华位于西南民族大学的油画创作研究中心里,专访这位自我定义为“劳动型”的艺术家,听他畅谈最新庞大艰辛的“赶火车计划”、“伤痕美术”里绕不过去的“为什么的青春”和“我们还将丧失什么”的艺术追问。
赶火车计划
三十多年过去了,事关青春的追问与感伤从未泛黄。高小华昨天在工作室里谈到即将举办的“历史的话语”个展,就如同翻越一层层历史迷雾,直面那些1970年代的悲悯、1980年代的云烟、1990年代的飞奔与新世纪的思索。从传承、探索、丰富并深化的角度,不得不说,他对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艺术语言的践行是多方位的,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视觉文献。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来自高小华创作于各个时期的30余幅油画作品(包括旅美期间二次创作的油画《为什么》)及多幅素描作品,不仅系统梳理了高小华198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阶段的艺术尝试,而且还完整呈现了高氏绘画既深刻反思历史又敏锐感悟现实的双重艺术特性。
“那段赶火车的青春我卖了363万。但我不会枕着《赶火车》过日子。”这是2003年,高小华的经典作品《赶火车》在嘉德春拍上创下当时的油画拍卖新纪录。在他的呈现方式中,关注了“绿皮火车”这一特殊的工业文明产物,而这个沉重蛮笨的交通工具,简陋、晦暗、粗粝,竟搭载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心境和梦幻般的现实,他以软硬座车厢衔接处的对比和冲突作为主体,虽然这些火车上的人年龄心境不同、但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们都在朝同一个方向赶路,“梦想与希望、离别与相聚、高低贫富……”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最熟悉也经常聚集的公共空间,进入了他的写实创作视野,艺术理论学者彭肜提到:“这一视觉载体和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质素在《赶火车》巨大的画幅面前得到了一次空前的抒发和表现。”
高小华的野心当然不止于此。在对当代写实油画的探索定位在《后街》系列之后,他又将目光转回到“火车”这一承载几代中国人生命旅程和贫困记忆的浓缩上。他昨天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最新的庞大工作就是“赶火车计划”:以三部曲的方式呈现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命运,三列火车,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