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与担当──观车铭奋近作有感
来源:未知 作者: 李俊
《金刚经 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想从这段佛经说一下车铭奋的近作。
中国传统绘画之审美观念往往以画家寄情于林泉烟云,村野山花之间,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画家放浪形骸、散淡释怀是一种常态。百年余的工业革命,在创造人类幸福的同时,也造成了“林泉”难觅,“水泥森林”好找,“烟云”不再,“霾雾”常罩的现代育人环境。在文化层面上,迫使文人、画家们不得不逐渐放弃真性情的追求,不得不拨开“霾雾”,在 茂密的“水泥森林”中检铜板度日子。如此如此,有志之士在享受现代消费的同时揣摩到了真正的文化悲哀。过分追求金钱利益,造成文化人堕落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文人本身意识形态上的腐败所致。然在这种充满无限瘴气的文化氛围中,亦有不敢示弱、不甘堕落者,铭奋在艺术上的追求以及所达到的境界让人多有思索,不敢小觑。
今年的网络词汇叫“任性”,原本有丝丝贬义,然细嚼起来也觉得蛮有味儿,官凭权任性、富二代凭爹任性,财主凭钱任性。铭奋其实也很任性,他凭什么呢?业内人知道,他有的是才气、凭的是对油画事业的执着和对养育他的那片热土的拳拳之心。铭奋做为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艺术家,其任性之特指原本就是“韧性”,原因是大凡在国内基层从事油画事业,由于多种条件所限,一般来说大都或碌碌无为,俗不可耐,或稍有成就,不可一世,纷纷调入大城市及专业部门。种瓜得瓜,铭奋凭着任性在画布上一耕耘就是二十多载,其中甘苦,自不得其说。铭奋的任性还表现在做为艺术家,他有火一样的热情,时时刻刻都准备着向画布“喷射”。艺术界老话题和最难解决的无非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绝大部分艺术家不知不觉中葬身于这片泥沼之中,铭奋凭着扎实的绘画基础、火一样的艺术热情、持之以恒的不服输的精神,努力在题材和语言上打造自己的领域,颇显成就。铭奋的任性最重要的还表现在不落俗套,知难而进。社会上的“画”确实有“俗”病,病根在于画家往往“缺钙”,作品频频向市场弯腰,向金钱低头,不生病才怪呢。一般表现在题材概念化,设色甜俗化,也就是所谓的进入“行画”系列。铭奋的作品尽脱俗气,我隐约在他都市油画风景中嗅出些许佛家之“如是观“的味道,”如梦如幻,如雷如电……“。何以有如此感觉呢?一般画家的取材往往将手伸向田园或者人文,面对这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物所形成的冰冷的”水泥森林“抱有不屑、或远避、或回避或力不从心之感。铭奋近年将艺术视角专注于都市风景,可谓是一种很大的挑战。诚然,拙劣的、丑陋的都市建筑之不协调往往给人以狰狞、给人以凄凉。但是,这是现实,这里有生活,这里亦有孕育,艺术家没有理由回避,他在这个层面上的任性变成了担当。
铭奋不是一个一味地旁搜远绍,唯古是好,唯名家所缚之人。从他的近作中足够让人体验到他拥有一个内存颇大的思想世界,并足以构成自己的宇宙,从此形成独特而强有力的表达语言。铭奋作品的构图不再沉溺于田园风光,而是将构成城市语言的线、面及几何形等符号运筹在布局当中;以黑白灰为基调,尽量以纯粹、简练的色彩来纯化表达语言;在笔法拒绝卖弄,甚至不再矫情,尽显分量感与力度美。他作品的着力点不在于表现对象的细枝末节,而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几乎用一种呐喊式的语言表现他心中的都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美感的探索,无形中、无意中似乎进入了佛家“六如”境界,“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任性,是一种大修行。他此时想透过画布,释放一种都市人的压抑,抑或是对丑陋世俗的撕心裂肺的控诉。这是他的作品凸显的是一种大美,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贡献了一份责任。
乙未二月于会稽山阴望庐斋 (李俊.现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