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收藏 拍卖 秋拍 李虹霖

中国书画网 > 艺术家动态 >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刘国松等

 
烂漫春光别有天——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绘画艺术

刘国松

    中国传统文人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使无数炎黄子孙引以为骄傲。但是,它发展至近代却出现了苍白和衰微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时代变了,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变了。这种变化是急剧而深刻的,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人画的笔墨程式在这种变革中显得相对滞后,因而诸多方面难以适应。这就客观上为一种在构思立意和创作方法上与文人画大相径庭的中国画新品种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人们通常把这种中国画新品种称做“肌理制作”画,虽然称谓不一,褒贬不同,但谁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1997年3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20世纪中国画研讨会”上,刘骁纯先生把这类中国画冠以“非文人笔墨”, 这个概念非常好。我认为“非文人笔墨”的中国画是破土而出的小苗,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长成参天大树。从50年代台湾的“五月画会”算起,短短40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个瞬间, 但是“非文人笔墨”从开创之日起,就发展很迅速。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批有作为的“非文人笔墨”画家。他们审时度势,果敢地调整了自己的艺术探求方向,甘于清苦寂寞, 不畏艺途艰险,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如“没有真功夫”等等, 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舒春光就是这批画家中有建树的一位。我认识舒春光,先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1980年,我在美国教书,从来美国访问的艾青、高瑛夫妇处,见到舒春光的两幅作品,都是表现中国西部的边塞风光,意境和笔墨与当时大陆流行的时尚不同,可以看出作者正在谋求建立一种新的风格。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龟兹探宝》, 纵68厘米,横204厘米

  1987年,我参加丝绸之路考察团,才在乌鲁木齐见到了舒春光。那时,他拿出一批“非文人笔墨”的作品给我看, 受到了考察团全体同仁的赞许。他对几种新技法运用得很自如,我欣喜之余,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地处大陆西部边陲的新疆,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怎么会产生这样一位思想活跃,与海内外“非文人笔墨”同仁心心相印而又有独到见解的画家?

  1988年,舒春光赴美国、加拿大访问办画展,回国途经香港,曾在我家里住了一段时间,我们才有机会畅谈,适逢由我牵头促成的他的另一个画展在台北原色艺术中心展出成功,更为他的海外之行增添了一份喜色。

  1994年,在台北举办“现代水墨画研究会”期间,我又和舒春光相见。大家为了同一个艺术目标,研讨、切磋、甚至争论。当看到“非文人笔墨”的作品更趋成熟,作者遍及海外许多国家,大陆也是人才济济,我们无不由衷地欣慰。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晨牧》,纵68厘米,横204厘米

  舒春光是一位开拓边塞画风的大漠画家,就“文人笔墨” 而论,也是有功力的。他在艺途的行进中,蓦然回首,发现了“非文人笔墨”蕴藏着丰富的潜力,便毅然决然地爱上了它。他说:“不拘一格地选用媒材,无所顾忌地采用各种技法,使我最大程度地放开了手脚,抒发自己的感情,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是的,从此他的边塞风情画手法更加多样,画面更具风采,令人耳目一新。

  我曾多次说过:“肌理”实际就是“皴法”,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非文人笔墨”需要功力。“非文人笔墨”不但取决于对媒材性能的熟练掌握和应变能力,或胸无成竹,因势利导,将计就计,捕捉和凝固稍纵即逝的瞬间美;或在混沌里闪现机敏,在零乱中整理出秩序,而且要调动体验,发挥丰富的想象,化腐朽为神奇,这难道不需要功力吗?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夕照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多个层面,“文人笔墨”已历经千年,作者浩如烟海,但并非都构成佳作,平庸者也不乏其人,“非文人笔墨”亦然。我们不应以偏盖全,对“非文人笔墨”一概否定。况且,“非文人笔墨”才出现几十年,人们理应对其多一些呵护和支持,使之更加完备。

  “文人笔墨”和“非文人笔墨”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品评二者,应有不同的标准,就像不应拿“文人笔墨”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印象派的绘画一样。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打破沉默》,纵82厘米,横68厘米

 

  舒春光的作品最初是具象的,近几年来是抽象具象混合运用。中国画创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将新旧技法结合为一体而不互相排斥,他将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把地域特色、 时代精神和个人感受等要素,在作品中处理得很和谐,值得称道。

  我对舒春光收入画集的几幅表现火山和石拓的山水很感兴趣,希望今后作者创作出系列作品。新材料的不断应用, 创作手法的千变万化,题材的不断出新,预示着“非文人笔墨”孕育着旺盛的生命力。

——刘国松(台湾著名画家、台湾现代水墨之父)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胡杨萧萧》,纵90厘米,横352厘米



 
要突破别人,先要突破自己。在中国画家中,舒春光是不断突破自己的一位。
——艾青(著名诗人)

 

舒春光先生的绘画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并被许多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绘画保持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又大胆创新,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杨振亚(原中国驻日本大使)


 

舒春光教授是中国西域现代画家的一颗新星,他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东西画交融的手法,反映了现代中国西域(丝绸之路)的风情。

——郑秉学(韩中友好协会会长)

 

观赏舒春光先生的画,让我想起去中国西部旅行的情景,那些独特的美景,使我无法忘怀。

——约翰.弗来明(美国收藏家)


 

艺术家舒春光给生活在纽约的人们带来了青海的风,新疆的漠,即抽象又具体,予人以深厚、遥远、古朴之感,却不乏现代的明快、清新、洗炼,另人耳目一新。

——纽约《华侨日报》评论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塞外盛会》,纵68厘米,横204厘米
 

舒春光的边塞山水画  

李杨

    舒春光是一位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他的作品很快地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注意。
    出现在他笔下的画题,既不是江南鱼米之乡的秀丽景色,也不是雄奇险峻的名山大川,而是祖国边陲的大漠与一望无际的荒原,人迹罕到的昆仑,天山的冰峰。他尤以画骆驼、黄羊与牧民生活而见长。
   《长啸图》是他一九八〇年秋天画的。画面上,两只小鹿在对着空旷的山野发出欢快的呜叫。内容并不繁杂,而读着这幅画,就使人得到一种沁人肺腑的美的享受。
   《沙草晨牧》和《踏歌图》也是他一九八〇年的作品,是同一类型的作品。画面上,几只骆驼跋涉在广漠上。这种容易产生荒凉感觉的景物,却被他处理得有生机而自然。笔墨的渗化有致,产生了奇异的美景。这虽然是绘画技巧上的处理,然而,这与他对我国古典诗词名篇方面下过的功夫不无关系。
  在沙漠上显得更遥远的是路,往往一走数天看不到人烟,戈壁滩上有时突然出现了石柱般的土台,呈赭石色。在这里面行走可实在比不上灵隐寺那样开心,而是十分单调的。突然间,一群大雁掠过,使旅行者不禁停步凝神眺望,这就是〔雁过留声》的境界。
  又如《风雪夜归人》,还有那充满“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浓郁的边塞诗意的《冬趣图》,年一看来是些“不毛之地”,可正是这些平常的景物上,却凝聚了这位青年画家酷爱祖国的深情与独具的匠心。在舒春光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里,终于被他挖提出了含量较高的诗意和美的矿藏,从而形成了他那既豪迈而又酒脱的风格,开始了一种广漠而又清新的意境。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冬韵》(局部),纵68厘米,横44厘米

  舒春光的边寒山水画,笔墨潇酒而放。或拙而不随,或巧而不媚,或繁而不乱,或清而不轻,有时着力于实,有时妙在虚无缥缈间,方法多变而又有轨迹可循。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力图做到水痕墨团与点划皴擦既有传统功力而又有地域特点的新意,追求浑然天成,不雕不琢,而能最后达到以境夺人的目的。《帕米尔牧歌》与《昆仑风雪》、《凉秋九月》与《瀚海沧桑》以及《驰骋图》等等,都显露着上述的艺术特色。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纵68厘米,横204厘米

  中国山水画,自唐、五代形成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画家辈出,作品更浩如烟海。但是直接描绘塞外自然景色的却不多见。也可能是因祖国边陲与内地相距遥远的缘故。古今山水画谱和教科书中都未见列举描绘戈壁荒漠的技法,这就在客观上给今天的边塞山水画探索者提供了独特的机缘,同时也出了一堆难题。这就需要更大的毅力和更多的勇气。
  今天,我们从舒春光的边塞山水画中,看到了这种探索的可喜成果。他的不少作品已达到纵横挥洒、得心应手的地步,有一股咄咄逼人味道。这是他长期以来辗转天山南北,在戈壁荒原上风餐露宿地体验生活,废寝忘食地挥亳苦练,以及猎涉艺术的许多领域的结果。

诸家集评:谈谈舒春光教授的创新 
舒春光《细雨牧归》,纵68厘米,横204厘米

  舒春光一九四一年生于甘肃省康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父母亲都是目不识丁。他于一九六三年甘肃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即来新疆工作。先后当过中学教师,宣传干事。目前在新疆艺术学校任教,现正当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际,他虚心好学又为人诚恳。“艺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对艺术事业由衷的虔诚,塞外特有的奇丽壮观和风雪雨雾这些优越的条件和特色,必将会使这位年轻的边塞山水画的探索者的艺术,产生与日俱增的感人力量!

——李杨(新疆石河子师范学校美术系创建人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