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艺术之道者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关于邓褔邦先生,我是先见其画,后识其人的。
先是他托朋友辗转把作品的照片拿来给我看。其中的一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的美术评论和鉴赏史上,有一句名言,说是“画如其人”。这虽然不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在许多时候往往是有道理的。从褔邦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分明能体会到作者对艺术孜孜求索的精神和认真刻苦的态度。看得出这些画多是以作者熟识的山川景物作为“画本”,又经过精心的构划,反复描绘,所以能显露出现货的生机和丰富的内容。但我更欣慰的还是另外两点。一是作品朴实率真的品质,二是放胆自画的风格。褔邦先生笔下的艺术语言,基本还是来自中国画的历史传统但他没有亦步亦趋的恪守在传统的格式里,而是尽可能地利用这些传统语言来营造自己的景观,抒写自己的心境。作者以一种非常朴实和真切的态度观照自然,所以在他的笔下,无论山石、树木、云气、山川都是具体而生动的。作者并非相接描写真实山川而去卖弄对古典绘画语言的临摹;相反,作者的目的倒是仅借某些古典绘画语言去描绘真实的山川。殊不知这两种态度,就艺术创造的本体价值而论,是大相径庭的;反映在作品中,也会呈现出断然不同的面貌。而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也就随之大不一样了。
我觉得邓褔邦很能画。这所谓的“能”,即是说他能画进去,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他都不想停留在画画而已的浮面文章上,他总是想能画得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因为他衡量自己作品是否满意的参照标准并非其他,而是自己心中的自然,真实而又生动的自然。因为能画,所以想画,所以多画,于是褔邦总是充满着创作的想法。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总会从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热爱生活、感激生命的情绪。
褔邦也作人物画和花鸟画,和他的山水画一样,也体现着同样的精气神。福帮的书法令我欣羡不已。他的行草笔力沉郁,运转有度,格调不俗。如果他写到八、九十岁,该是个什么样子!?
后来认识了褔邦本人,交了朋友,知道他出生在灵宝那样物华天宝的好地方,远古至今,无形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滋养了这位黄河之子。他爱好广泛,对哲学、历史、文学、诗歌都有相当程度的涉猎,摄影又是他的社会职业。他好交友,重信誉,遵守着自己的做人准则。这一切,在褔邦看来,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支持着他在中国画艺术上的追求。
灵宝的函谷关据说是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地方,他在那里写出了《道德经》这部影响千古的著作,所以它无所是无所在,也因此无所不是,无所不在。“道”也是一切的原始,又是一切的包容。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艺术之道是什么呢?也许出生在函谷关下的邓褔邦比我们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吧。但那体会和理解必定也要从他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来。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