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杨晓阳、曾来德新春书画作品展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admin
《小中见大——杨晓阳、曾来德新春书画作品展》在武侯祠群贤堂开幕,展览共展出两位艺术家的近40幅书画作品。
杨晓阳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作品继承长安画派注重生活的优良传统,充分吸收民间文物和民间艺术的营养,并从西方现代艺术的创造精神中获得启示,熔铸出新奇、古厚、拙朴的艺术风貌,笔墨阳刚、正大,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以“大美为真”为指向的写意精神,独标一格、独树一帜,在书写出沉雄博大的民族文化精神。
在此次《小中见大——杨晓阳、曾来德新春书画作品展》中,展出了杨晓阳大写意水墨人物画中的20副精品画作,他用个性化的笔墨塑造出意象造型的人物形象,浑朴厚重的造型似顽石古玉之型,水墨晕染之间又有古陶陈茶之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观众在虚与实、浓与淡的笔墨语言中,细细解读艺术家的情趣心境。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则是一位既有深厚传统功力,又极具现代意识的艺术家。他的书法,融古今现代为一体,书风豪荡激越,特别是他的“墨乐”,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在研究书法的同时,曾来德还致力于山水画创作,擅长焦墨山水,风格浑厚华滋。笔墨图式中蕴含着的深厚现代精神,让人耳目一新,具有先锋性、探索性的品质。
成都武侯祠是久负盛名的三国文化圣地,其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恢宏的古建筑群落,在国内首屈一指,特别是词中的碑联牌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恰逢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举办期间,《杨晓阳、曾来德新春书画展》不仅为更多的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精品艺术的机会,两位艺术家更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成都武侯祠
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汉字书法的兴衰与中国文化的命运”讲座13日在北京举行。讲座中,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家曾来德表示,做艺术家要单纯、纯粹。他说:“因为艺术家想要钱的时候他往往没有钱;但死了之后、不要钱的时候,钱都来了。所以艺术家不可能享受到艺术的全部成果。”
书写是中华民族的基础
作为书法家,曾来德的讲座首先谈到了书法,他认为,书法并不简单。“没有一个中国人说自己不愿意写好字,但是最终写好的人还是少的,所以书法还是很难的。”
但曾来德也表示,书写是中华民族的基础。他说:“我觉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完成的一个初级教育的过程。所有的书法家都是这样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野狗家养”就是艺术家
曾来德讲座的话题并没有局限于书法。谈到艺术家的身份,他认为,“野狗家养”就是艺术家。“艺术家有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气质,这就像野兽一样,是逆反的。这种原始的本性是他的原动力。”
他说:“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艺术家还必须要有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没有个性就不是艺术,没有共性就没有传统。只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艺术和文化才有前途。”
艺术家想要钱时没钱,死了之后钱都来了
曾来德还指出,做艺术家,要“单纯、纯粹”,还要有“最大的人格”。 “这种‘最大的人格’就是对待利益的态度,在利益上狭隘、自私、小气,你就形成不了‘最大的人格’。”
他说:“因为艺术家想要钱的时候他往往没有钱;但死了之后、不要钱的时候,钱都来了。所以艺术家不可能享受到艺术的全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