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家 > 访谈 > 轻其实佷重——叶永青访谈

轻其实佷重——叶永青访谈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阮洁:1999年叶帅在昆明开始做上河会馆,也做了不少展览,2001年又做的创库,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艺术社区。那些年,让我们看到了不少当代艺术的东西,现在,时间过去了十多年,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那个时代和艺术。

  叶永青:当时在中国,九十年代末,实际上没有公共艺术活动的平台和氛围。回到家乡昆明做上河会馆的时候,其实就是想做一个像客厅一样的东西,用来抵御当时回到家乡的那种孤独、恐惧。昆明很平静,但我的的整个生活实际上是一直在全世界到处旅行、到处跑来跑去,这样就不由自主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从不同的地方带来的这样一些换位思考,把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和外部世界的东西联在一起的冲动。所以,到了今天,再回头去看,其实都像一些火种一样,一点点的燎原,今天已经如雨后春笋般的蔚为壮观。比如在北京、在上海、以及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艺术社区,这些艺术社区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民间机构自发地、自我组织的艺术家的自营的空间所构成的,九十年代的时候,确实是从昆明开始的。这些模式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就是:艺术社区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里面去,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过日子,真正地回归到生活里面,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中国的艺术、文化,还有中国的经济已经慢慢变得被世人所知,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包括艺术,从最早的那么艰难的时代,不被人知、被禁锢、被打压到后来慢慢的被人知道、认同、交流到今天这么活跃、甚至繁荣的现象。可是透过这些表面的热闹你发现其实我们的艺术系统还是很单一的。我们所说的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它有多大的交易,而是在于它能不能回归到生活里面来,能不能变成像过日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能很平静地享受艺术和文化。

  当代艺术表面上的成功,还只是是市场上的成功,有它的道理和有它有意思的地方,整个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差不多是一回事。不同的地区,大家做的都是一种能够通行无阻的当代艺术,但是我们有时候在中国讨论当代艺术,比如在河南开封讨论当代艺术和在贵阳讨论当代艺术,以及在大理讨论的当代艺术,好象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有点像是鸡同鸭讲,它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并不妨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想象力去理解关于当代艺术,或者是去回应全球化和城市化对一个地区、对一些艺术家的影响,这是让当代艺术显得在中国更有生命力、更生机勃勃的一个原因。所以,当代艺术在中国显示出一种从面貌上、从资源上、从图像上,从各种方面来说的一种独特性,或者是一种力量、一种野心、一种活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东西。这些东西的产生不是一个设计谋划的结果,有点像自然生长,甚至于是一个野蛮生长出来的东西,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区别于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这个地方长出一种特殊的、更有意思的、歧意丛生,显得更有力量的品种,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全世界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经验和新鲜的话题的一些原因。

  对我来说,创库的意义在于当时通过艺术的公共化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和不同的人有一个相遇和碰撞。我是把创库看作是一个论坛和平台,也是艺术社群自我组织和自救的过程。它让我有所成长。转眼时间又过了十年,这十年我们活在一种进步观里,每天都想进步,每天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每天都想“往前走”,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活法是可以退回来,退到原来的,开始出发的时候,这种回归套用崔健的歌词“不要走在老路上,不要回到老地方”。所以现在很多时候回到云南,我常常说我现在要重新学习,学习任性一点、学习可以放纵一点、自由一点,我们在心里面坚持和尝试的还是一种可能性。比如大家现在都开车了,可能有一天我也许会开到一条小路上,不是人人都在走的那条大道,拐到一个小拐弯的地方,那边有很不一样的风景。

  阮洁:在艺术家和大众之间,在艺术和社会之间,叶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一个沟通者的角色,这也许是个性使然,也许对你来说是一种修行。你怎么来看待这种艺术家之外的角色?

  叶永青:艺术家的角色就是一个表达者。从艺术家变成一个策展人、一个组织者,甚至去当一个老板,一个服侍大家的一个角色。这是一个自救的过程,这些事如果我不做的话,就没有人做。而且当时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我们要回昆明来陪女儿,我是用这种办法回家,回到昆明的。当时做“上河会馆”,就要去张罗很多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角色就变了,从一个表达者变成为一个推广者。变成一个推销的人,一个叫卖“艺术家”这种生活方式,叫卖艺术的价值和思想的人。

  在上河会馆,卖一杯茶、一杯咖啡的时候,你要打包把你对艺术的理解传递到这些喝茶和喝咖啡的人那里,同时也包含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你可以付出的,你可以帮助别人,你可以产生一些能量,可以拿来和别人分享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心态也变了,变得快乐了。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和世俗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就在于,即强调个性和思想,又要思考艺术与时代的关联性。强调和而不同的意思是,我们要活在当下,又要与时代保持距离。

  这个过程,是一种修行,就是把你变作一个将心比心的人。这是一个变化,一个人被慢慢被打开的过程。

  怎么看自己的艺术?

  叶永青:我喜欢自己始终有一个业余和不确定的身份,比如,我可能是一个业余的旅行者、业余的老师、是一个多位一体的人,另外,可以画点画,还会做点别的事情。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我是一个开车的司机的话,那我一定是一个开了三十年车的老司机,那我可能不会和我的那些也已经成为老司机的朋友们成天讨论踩离合器、踩刹车的问题,可是我们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思路,我们要去到哪里?这是可以交流的。其实我们平时很少谈艺术,那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但是,我的兴趣是,今天我们要去吃什么东西,晚上会怎么打发这段时间,怎么样把今天的生活过得有趣一点,不要每天都坐着想,我从哪里来,明天又有什么艰难的事情等着我。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一种处境,要么活在过去,不能自拔,要么活在明天的焦虑里面,恰恰不知道怎么活在当下。那么,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帮助你观察,帮助你理解,帮助你进入今天的一种方式。

  一个人总是不被停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大家有了这些标签好像才会变得有一些身份和识别性。我仍喜欢就像一个流浪汉一样,喜欢单枪匹马。让我最兴奋的时刻和事情就是拿一个旅行箱起身去漫游世界,去看我没有看过的东西,或者是对我来说我还不了解的事物。我的那个旅行箱因为一路旅行被贴了很多标签,可是它还是那个行李,他不会因为这些标签,有了这么多的经历而变成另外一个箱子。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被束缚,不被任何东西束缚。

  在创作上,艺术还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每个艺术家思想的产生一定是和时代、和文化的变迁是有关系的,尽管你可以画如此轻松的题材,你也可以去跟这个时代开玩笑。但是,画一个鸟、画一道伤口,其实是在这样一个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时代,表达一种敬畏,敬畏未知、敬畏良心、敬畏常识,在内心的深处仍然隐隐作痛的是这种表达的诉求。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有能驾驭他语言的能力,他通过这种能力能建立起他自己的世界,建立起艺术上的说服力和自由度。还有,他应该寻找到自己的识别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个性。时代的针对性,语言的说服力和艺术家自身的个性,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