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家 > 访谈 >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在继2010年《凤凰》展览之后,今日美术馆终于迎来与艺术家徐冰的第二次合作——“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展览聚焦探讨艺术家近期长篇艺术影像作品《蜻蜓之眼》的创作主题,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创作幕后和主要线索的同时,也与艺术家过往四十余年代表性的艺术概念及部分作品进行内部关联性的探究,从而获得一种丰富而立体深入的视觉观看与思想体验。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开幕现场

  《蜻蜓之眼》自正式问世以来,即在国际国内获得广泛的回响与研究。这部实验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续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和技术景观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的创作脉络,另外也将观看者带入到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既是当代人互为镜像中的一种共同遭遇,同时又激进地揭示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现实存在。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墙面展示了长篇《蜻蜓之眼》项目的实施过程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今日美术馆展厅,长篇影像放映厅入口
 

  本次展览中,首次为公众完整呈现这部影像作品。

  此次展览围绕长篇影像“蜻蜓之眼”所展开,策展人董冰峰和徐冰工作室团队尝试提出徐冰的“关键词”,将“蜻蜓之眼”项目与以往艺术项目链接,建立一种多层次的集艺术研究与视觉展示的复合式型态。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展区以9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概念阐释、文献说明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使得观者既可以对《蜻蜓之眼》的创作思路与问题指向有了结构性的基本认知,又可以对徐冰过往的艺术实践包含的社会语境及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有深入理解。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的9个“关键词”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及来源:一,徐冰艺术生涯中具原创性的艺术概念;二,围绕着《蜻蜓之眼》的大量评论中较为频繁出现的问题及理论观点;三,《蜻蜓之眼》生产过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这三种类别的“关键词”是互为关联和对话的关系。同时,增加展示徐冰过往艺术发展的关键概念及代表性作品,进一步比较探讨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艺术命题与形式实验,对于整体性的理解徐冰的艺术工作,更有较为本质的把握与内在脉络的体验。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1 复数性

  复数性渗透到了当代生活中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几乎被这种复数性的现象所包围。——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今日美术馆徐冰个展现场

  “复数性”原指版画印制过程中的“复数”与“印痕”的特质,带有一种过程呈现和规定性印痕的视觉美感。徐冰基于近年搜集大量的网络视频而制作的实验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复数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样态中的一种艺术演变,一种工业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经验及其图像认知,及其在艺术实践中显现出的某种特定时代现象的精神症状。

2 社会能量

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社会主义艺术的重要观念。艺术家不断地深入到现实中去加深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这个体验和改造的过程中,发掘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蜻蜓之眼》在注重思想传达的视觉模式中创造出一种可吸纳社会能量的艺术,来自社会现场又能不断拓展其形式创造与主题的艺术敏锐和自觉性。

  3 文字与影像

  做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写作的过程,每一帧的画面就像字典中的一个字。因为画面内容都是被规定好的,而不是臆造和拍出来的。——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汉字的方式”也是徐冰的艺术命题中非常核心并具有生命延展力的艺术语言。画面中的每一个字即是一个形象的意境场,而艺术家的“写生”、拼贴又不断生成了新的字词、偏旁部首以及新的图画意境场。《蜻蜓之眼》中影像的组合成为了故事,而未经剪辑的影像素材如同正在等待“写生”的文字,是在即将成为故事和作品主题之前保持开放的一种“前影像”。

  4 陌生化

  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作为艺术技巧的“陌生化”,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认为此种艺术效果目的是能够赋予观众以探讨的、批判的态度,来解读表演事件或艺术作品时,使其达成深层的共鸣和思考。《蜻蜓之眼》采用真实生活的影像素材,来虚构一个看似普遍化故事的“陌生化”手法,是出于对现实的复杂意涵及人类生存本质的准确理解与发问。

  5 档案热(Archive Fever)

  这些属于最日常、最身边、也就是最没有问题的事物,它先是把艺术与观者的日常经验拉平,在观者有自信、放松、熟悉的范围内,做颠覆的工作。——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或自现代艺术诞生起,艺术的神话不再由“作品”(Art Works)所限定,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明及社会型态相关的现成物-档案,都可以被艺术“点石成金”,成为我们表达这个剧变时代的一种精神投射和文化理解。《蜻蜓之眼》重新激活了现成物在改造过程中内在的本真性: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说对档案的权力进行的破坏与重组,成为我们当前的生命经验及政治表达的艺术的重要任务。

  6 身体

  故事中的他和现实中的他们,究竟谁是谁的投影? ——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蜻蜓之眼》的原始构思源自一个整容的故事。从身体出发,“身体向来都是任何权力的行使所引发的抵抗产生的关键场所”。《蜻蜓之眼》提出的问题无疑加剧和扩展了我们在今天关于身体的性别政治及未来生命形态的种种忧虑。影片中的身体,或被灾难消灭,或人工损坏,或主动变异,或在无意识中彻底地沉沦。

  7 非形式

  似与不似,看到与并非看到,这其中的对立与矛盾指向了艺术的未知领地。——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从有形的“陌生化”到无形的“非形式”,或可视为徐冰在艺术形式与语言实验的一种转型:由外在的艺术符号及物质材料的表现,日益转化为内在艺术与文化理解的一种超越性自由。《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这种建立在真实与虚构、残酷的社会写实与意会之间的审美况味,呈现了现实荒诞的一面和生命循环的必然,同时又探讨一种现实经验之外的“宇宙秩序”的可能性。

  8 肖像权

  今天我们来这里讨论“肖像权”,其实在来的路上,你的身份、行为已经被大数据公司采集了。但没有人征求你的同意和付给你报酬。——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今天的艺术反映人们普遍的现实感受的同时,又在日常之外不断抽离出全新的未知议题,引发我们思考。《蜻蜓之眼》直面了今天社会突出的“肖像权”的议题及流通。现实的复杂多变,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模糊,“肖像权”被政治及经济力量所重新制度化与分配,《蜻蜓之眼》突出再现了这些事实和矛盾的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于文化及制度在艺术表达边界中的思考。

  9 直播与剪辑

  我喜欢这种与当代文明相匹配的工作方法。就像滴滴打车公司,没有一辆车,但全城的车都在为它工作。我们没有一位摄影师,但全球的监控头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摄影师。——徐冰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蜻蜓之眼》探讨了现实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也探讨我们生存现实的“不完整”。“直播”是一种个人化的和商品化的编辑手法,而“剪辑”又是我们不断调整自身与现实关系及位置的一种艺术表达。“世界图像”最后一个关键词:“直播与剪辑”,正是描述这种不断生产和耗费、将现实进行图像再现的循环和悖论。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对话徐冰
 

  雅昌艺术网:徐老师,想听您说说《蜻蜓之眼》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徐冰:《蜻蜓之眼》是我作为一个业余的编剧开始动笔的时候有了这个名字。蜻蜓有28000只复眼,它可以全方位的看到这个世界,有点儿像今天的监控摄像头,在整个世界的这个关系中是这样的一种寓意。因为人的视点是单线性的,但是监控技术让我们具备了一个网状的眼睛。我们大量搜集这些材料,同时在跟踪上传到网络上的监控画面的时候,才有了这样一种视点的改变和新的体会,因为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这种立体的观看实际上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观和我们对世界的判断,改变了我们所身处的生活环境的这种危机感的一种意识。我们团队看多了监控画面的素材以后,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出门都变得比以前小心了。因为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无奇不有的和不可控的。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蜻蜓之眼》影像作品片段
 

  雅昌艺术网:这些素材都是从网上搜集的是吗?

  徐冰:所有的素材都是从公开的网络上获取的。在此之前,我自己通过一些渠道获得的那些监控画面,在这个长篇影像里一个镜头都没有使用,影像里所有的画面都是公开的。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对监控画面这么感兴趣,缘起是什么?

  徐冰:我很少看电视,2013年的某天,偶然看到电视里法制节目里出现了一些监控画面,当时我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后来我就在想,如果谁能够用这些监控画面做一个剧情长篇出来,那一定很有意思。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蜻蜓之眼》影像作品素材

  人类创造了移动影像,却只拿来用于表演?

  雅昌艺术网:所以一开始就设定是剧情长篇?

  徐冰:一开始设定时,我就意识到这些材料必须完成一个剧情长篇才值得做,或者说才有价值。为什么这么判断呢?因为在我们以往人类的剧情电影,所有的画面都是演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做这么一个东西出来,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所有的画面都来自于真实的监控画面,没有演的部分。甚至连纪录片都有很大的演绎的部分,总的来说,人类创造了移动影像,其实基本上把移动影像用于表演。电视台的主持人,他虽然非常自然,但是他随时意识到自己是面对公众的,所以一定是带有演的成分。包括我们现在的采访,我的说话其实都带有演绎的成分,那是肯定的。唯独监控摄像头所记录下来的这些状况,相对来说是最自然的,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被采集的状况下的最松懈的状态。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蜻蜓之眼工作照 摄影:牛涵

  雅昌艺术网:我看到长篇里是有对话和剧情的,怎么让这些所谓的没有演绎成分的画面去“演”一个剧情长篇呢?或者说在一个剧情脚本上,去分类挑选和剪辑出来,这个过程怎么实现的?

  徐冰:过去没有人尝试过的一种制作剧情的方法。这个长篇的制作就是剧本和整个剪辑的表演,它真的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可以这么说,这个长篇的摄影,在没有剧本的时候,这些摄影已经完成了,最早的画面是1999年,上个世纪的;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剧本,也没有故事,它是一种倒扣的方式。团队根据最初的剧本,或者说大纲,我们开始下载和分类等等。当时的分类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分类,就像字典,百科全书似的,一个餐馆:南方的餐馆、北方的餐馆、西餐馆、中餐馆,人很多的餐馆、人很少的餐馆,有两个人近景的餐馆或者是交谈的餐馆。只能这么分类,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剧情到底应该侧重什么,往哪儿走,最后有了剧本大纲以后,我们这些采集才带有相应的针对性,比如说寺院,奶牛场,整容院。但是最后也有一种情况,我们的剧本有一些部分挺有意思的,可是这些监控素材可能没法完全满足于剧本的设定。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蜻蜓之眼》影像作品截图
 

  雅昌艺术网:可以看到长篇是分章节的,每个章节由一些诗句的对白来表达或分割开,应该是有四五个章节吧?

  徐冰:有四五个,那是一个起承转合,这是我们的编剧翟永明后来给的这样的一个想法。其实我们从最早的主攻方向是把故事讲下来,最后我们发现故事讲下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发现这些素材都是最真实的,而这个讲述的方法如果是过于的真实,过于的现实主义,这个长篇按编剧李强的说法就是太腻了,编的特别没意思。这个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长篇正好和那种故事大片的制作和追求是相反的,大片都是演出来的,所以要追求真实,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真实感。然而这个长篇所有的画面都是最真实、最写实的,反倒是应该追求一定的间离感,另外一个层次的风格和追求。我们最早其实是做的宽银幕,上下信息全给去掉了,当然最后后来我们发现不行,才恢复到4:3的一个格式,日期识别码什么都给恢复了,画面所携带的信息都恢复了。另外又把诗句的四段植入进去,其实主要还是想造成你看影像的时候,随时意识到我们看着,随时意识到在一个特殊的时空,虚和实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蜻蜓之眼》影像作品片段
 

  相比过去,“蜻蜓之眼”的艺术手法更综合和极端

  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最终的一个呈现,不光呈现了影像,还做了一系列的关键词,以此来展开对你的此次项目和过往项目之中的方法论和纠葛。看上去依然是一个庞杂的工作量。

  徐冰:是的。最早的提议是今日美术馆的一个意图,希望能够通过一个渠道,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长篇影像,因为很多原因,这样的长篇是没法上院线的,但是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

  再一个就是,这个项目有点儿像我过去的艺术手法,但可能是变得更综合和更极端。因为我过去的艺术手法是在特别认真地做一个事情或者是制作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是虚幻的。这个长篇也是带有很强的成分,看起来特别认真地在做一个故事电影,讲两个人的爱情等,但实际上真正的意图并不是想说这个事,而是什么呢?其实它暗喻和涉及到很多人类现在面对的非常要命的问题,以及下一个阶段会更直接遭遇的一些课题。比如说法律,肖像权,真实的边界等等各种各样的话题,其实人们面对这样的一些话题通常都是被动的。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徐冰作品《凤凰》
 

  雅昌艺术网:十年前你在这个地方做了《凤凰》,十年后你在这边做了《蜻蜓之眼》,这十年你的关注和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徐冰:关注的方向其实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说,我觉得艺术家一定要说过去没有人说过的话,不要浪费自己,所以别人说过的话你没有必要说,怎么样把话说好,说到位,那就得找到新的说话方法。过去这些大师使用的说话的方法,就是他们创造的艺术风格,都不能直接拿来用,因为他是用于说那个时候的话而创造的一种说话方法,你自己所创造的艺术的方法和风格也不能再拿来直接用,因为你今天要说的和那个时候要说的话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刚回来的那段时间,创作了《凤凰》这个作品。那个时候当然是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人回国后的一个观察,对中国那个时候的一个状况、现象和这种能力。在奥运会之前,当你进入到“工地现场”以后的那种震撼和触动,我老说像是接近了一个大动物一样,一只马你要接触他的时候,那种温度和皮肤的颤动,就像是走进工地现场一样的感受。那个时候中国的东西都大,就有了那件作品。现在想来,我觉得真的还是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比较核心和冲突性的一个问题,那是一个金融中心,关于资本的积累等等这样的一些课题。现在来看,要我说那个作品我是越来越喜欢,是因为有点儿像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些底层的纪念碑式的记录,因为实际上当时干活的那些工人后来全被驱赶走了。《凤凰》作品的那种神性在于,真的每一块材料都是被这些劳动者之手触碰过的,而且这种美感和感觉带有特别强的一种痕迹,那个作品也不是那种标准的当代艺术:特别酷或者是特别简洁,特别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把我们以往的文明碎片怎么样重组,注入到一个我们共同的未来理想。《凤凰》白天的时候特沉重,痕迹感特重,晚上是会发光的,暮色一下来以后那些沉重的东西全没了,最后剩下星光点点,LED星光式的视觉,那就是很浪漫。我老说它是一个民间艺术的手法,民间艺术手法的核心是《凤凰》手法的核心,真是这样的,民间艺术手法就是用一些最低廉的材料制作一个我们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未来理想。

  而《蜻蜓之眼》,虽然采用的基本上是以中国这些监控素材为主,实际上这个长篇涉及到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所以这两年在国际上被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关注,不仅是电影界,也不是艺术界,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比如说网络安全、各种各样的人脸识别,隐私权等各种各样的课题。前一段有一个影视公司,他们为最大的黑客公司在制作一个宣传片,他们问我能不能从《蜻蜓之眼》中取一段,就是片花里,全片拿不到。反正是各种各样的,因为这个长篇其实真的涉及到了人类今天面对的世界,我们旧有的价值观、法律、道德、哲学、电影的边界、人的边界、真假的边界等等,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课题的被动和不工作。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借由“蜻蜓之眼”展开的图像和世界

  雅昌艺术网:不工作是指?

  徐冰:不工作意思是比如说法律,我们开始进入剪辑的时候就意识到有可能有肖像权的问题,就请了律师来做咨询,但是说实话几乎没有一个律师能说清楚,这个肖像权的边界在哪儿?因为我们现在的法律都是在监控技术之前设定的,所以律师也说不清楚。我们又去找了360公司,水滴公司什么的,这些公司也说不清楚,因为这个肖像权不属于我们,他们说部分属于他们,部分属于被拍摄的人,可是又是他们给上传到网络上的,他是没法说清楚。在一些问题上,很多都是模糊地带,在国际上也是这样的问题。

  雅昌艺术网:我好奇您看了大量的监控素材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什么后遗症?

  徐冰:我们工作室集中跟踪这些画面一段时间以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出门都挺小心的。这种小心是一种恐惧,在于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是不可控的,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它是超出我们的认知和逻辑范围的。

  因为其实是有比我们使用的这些素材更残酷的素材,比如说怎么把一个人给从活人弄死,当然还有更隐私的各种各样的画面。我们都没有使用,因为我觉得被使用有点儿太残酷了。当然人类也有偷窥欲,但是反正那种太残酷的画面实在是不忍心去用。

  因为现在监控摄像头无处不在,否则你就没法生活。我在欧洲有一次讨论《蜻蜓之眼》,最后有一个年轻人问说:我怎么样能够避免监控摄像头?我在想真是没法避免,除非你一直在很深的地下室里生活,只要一出现一定是在监控之下的。人类一直在探讨隐私权的问题,我们这个片子也认真地想去解决这个隐私权的问题。但其实我是知道,这种隐私权,或者说古典的对隐私权的判断,和我们去遵守和去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荒诞的。这种荒诞性在于,今天我们在这儿来探讨隐私权,但事实上我们一路上的行为和你的身份早就已经被大数据公司全采集了。这种采集丰富了他们的财富,那是一定的,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征得你的同意。要是从当代文明道德伦理层面,就是应该先征得你的同意,我才能够采集你和使用你,但他们也没有付给你任何钱,这就是一个现实,当今世界的很多方式都在发生改变。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蜻蜓之眼》(静帧),影像
 

  雅昌艺术网:就像长篇里的那些寺院里的监控摄像头,让人感觉佛门也不见得是那么的清净之地。

  徐冰:其实因为监控摄像头,这个世界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是和奥威尔的想象时代,和冷战时期各国政府如何使用监控摄像头来控制管理的社会不同了。它已经不仅仅是这个功能了,今天的监控摄像头绝大部分掌握在大公司和个人的手里,而人民怎么样使用这个东西和政府如何使用的概念和意图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个片子我并没有想直接地去讨论什么“监视和控制”这个原始概念,原始的概念名字本身带有局限性,这部分内容是存在的,但是扩展出了远远比这个范围要大得多的监控和我们人类的关系。这是我们去寻访这些人以后越来越意识到的。

  比如你刚才说寺院,我们开始也觉得寺院没有这么多监控画面,但实际上寺院特别多,其实就是我刚才谈到的现在的人类与这个监控的关系改变了。比如说寺院也市场化了,需要把它的美景给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来他们的寺院来让他们寺的香火更旺。他们在讲佛经,讲课,在布道的时候直播出去,他们利用这个新的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佛教的信仰渗透。这样的目的和过去的监视与控制的概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