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拍卖 李虹霖 收藏 秋拍

中国书画网 > 近现代书画 >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世人是这样评价胡问遂先生书法的:我国著名书法家胡问遂为当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入室弟子。擅长正、行、草书,取径颜平原,以上溯晋唐诸名家,尤得力于北朝碑版;行书兼采米法,而旁及苏黄;草则服膺藏真,有明人韵致。所作笔力雄肆,气势开张。评者以为险不怪,平不颇,寓方于圆,成一家面目,为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胡问遂是浙江绍兴人,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书法教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6年、1995年两次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奖、199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他毕生潜心书学,自成一家,蜚声海内外,编辑出版了十多种字帖,发行量逾600万册。其中《大楷习字帖》就达100多万册。学生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地区等,为培养我国书法人才和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他不幸病逝后,沪上好评如潮,唁函唁电、挽联挽幛铺天盖地。灵堂两边的挽联日: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山阴名笔 翰墨足千秋 迈前贤 妙笔成绝业;

  海上宿耆 德操尊一代 掖后进 高风建伟功。

  评价胡问遂先生书法有“明人韵致”,似乎已为大众所接受,并已取得共识。然对其书风如何形成之原因,却鲜有研究。今笔者不惴浅陋,试以论之,抛砖引玉,以求寸进。笔者认为,胡问遂先生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背景、名师亲授、生活经历、人品性格有关。更离不开他对书法艺术所倾注的毕生精力,在广泛继承的同时,化古法为己用,纳古法于创新之中,才得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独树一帜,彪炳千秋。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胡问遂先生1918年7月24日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伯父胡之光,浙东书法名家,兄姐也擅书法。他幼年入私塾即习字。以颜平原《麻姑仙坛记》为范本,日临百字,又喜搜藏历代古碑名帖,常将古人碑帖把玩或张悬壁间,以求心领神会,形与意通。从小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抗战军兴投笔从戎,立志报国。解放后于1952年成为沈尹默先生入室弟子,在沈尹默先生亲授下,书法艺术日臻成熟。1960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数十年来,专修书学,上溯晋唐,下及明清,遍览宋元诸家,尤得力于北碑,融会贯通,易方为圆,笔力雄健,蕴蓄古雅。他说:“老师胜人之处在专与恒,在不蹈古迹,学生理当如是。”敏而好学的他天天临池不辍,每天8小时以上,日临毛边纸一刀,毫不懈怠。颜平原《告身》一临就四年,写坏毛笔200多支。一部《兰亭序》至少临摹500遍,而《祭侄稿》竟临1000遍。“文革”时,沈尹默与胡问遂两人受到批判,造反派曾令胡问遂揭批沈尹默。胡问遂说:“老师学问深,学生不懂没法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胡问遂尊师重道优秀品格由此可见。在“文革”中胡问遂仍坚持读帖临帖,即使不能读帖临帖,他就背帖手书,苦练指法,以手指代笔,作“无字膝书”。在滚滚红尘中,他不为名利所惑,寄情碑帖,潜心钻研,以“书不惊人死不休”自勉,即使他晚年患病多年也未放下握笔创作出许多书法佳作,在长期笔墨生涯中,他不断吸取古今书家长处,使自己书法艺术日臻完美,终成自家风范。作为书家,他为人谦虚坦诚,一身正气,所以他的书风雄伟磅礴、大气凛然,皇皇然有庙堂之气,且气势肃穆,有威严之仪。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胡问遂先生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书法大家,对当代和后世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大楷习字帖》等法帖特别适合初学楷书者的临摹范本,他常教诲弟子:“读帖如观人,千人千面各有灵性”,“精读(初学者)笔意(主要起落笔)、流览(一定程度者)笔意”,“学书不尽临摹,张古帖于壁间,观之入神,下笔自随人意”等,他编撰的书法讲义更反映了他的书法教学独到见解。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胡问遂先生的笔法是方圆并用的。

  横画,无笔不方,总是横切而出,直画则用欲下先上锋用力顿挫,表现圆浑,厚重有力。至于折笔和踢钩、起挑等,采用颜法居多。胡字楷书用笔规律如下:

  一、长横瘦劲,短须粗壮,并用仰笔。一横中间高,两头微低。连续几个重叠的横画,则长短粗细,必有变化。字底长横,呈覆舟状。

  二、竖画总是粗而有力。依字不同或作悬针,或作垂露。垂露竖和带钩竖又因向背的关系而不同,他认为过直成僵,导致失败。

  三、撇轻而捺重。长撇柔曲,短撇挺重。视结体需要,斜捺尖短,平捺和走之捺尖稍长。

  四、折笔往往提笔另起。当横至尽头转向提笔另起时,用笔按得稍重,并使之略粗于横。

  五、凡钩、趯、挑的要求既短又尖。不论横、竖、弯、弧各种钩的笔法都在重顿之后,回笔再踢钩的。提笔转锋一竖到底时,笔锋要驻一驻,然后用力急速向上。

  六、点一般皆长而圆。而顶点则分竖点和侧点两种。宝盖头的顶点多用竖式。其他如求、博、公、小、思、文、亦、主、等之类的点多用侧式。并列的两点,依情况的不同,有的两两相背,如共、协等,有的两两相向,如美、乎等。繁写字“戀”字九点,点点不同。

  胡字用笔讲究执笔方法,要求指实掌虚、掌虚腕平。用笔要万毫齐力,毛笔中锋运用到线条笔画中间,极其注意提按顿挫。一点一画都有提按顿挫。故笔笔有精神、字字有筋骨。所谓提按顿挫贯穿在执笔过程中。无论一点一画、一竖一钩都不可信笔一挥、一掠而过,必须意在笔先、意到笔到,强调“心正则笔正”。楷书是行草书基础,楷书写不好,焉能写好行草?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学习书法少不了拜师学艺,沈尹默先生是与于右任先生齐名的书坛耆宿。他对胡问遂身教言传,胡问遂不负众望,承前启后,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功不可没。

  沈尹默(1883—1971)“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诗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浙江吴兴人(今湖州)。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革命运动,为著名《新青年》编辑之一,发表了大量白话诗。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上世纪40年代寓居沪上,鬻书自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尹默工正行草书,尤以行书著称于世。初学诸遂良,上溯北碑乃至魏晋书法,晚年融汇苏轼、米芾。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倡以腕行笔,不主张横拟结构,于笔法、笔姿多有阐发,崇尚晋代二王书法艺术,并广集历代名家所长,创立了独特而典雅的个人风格,自成一家。郭绍虞先生评价他的书法是“运硬毫无棱角,用软毫有筋骨,控制得法,刚柔咸宜,得心应手”。他的书法风靡国内外,为后学者崇仰,门生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书法论丛》、《二王书法》等。对近代书坛有很大影响。沈尹默与胡问遂既为师生,又为书法艺术、书学研究志同道合者。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上海是全国书坛重镇,云集一大批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与胡问遂结为师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书法史上一件大事。他们风云际会,群伦领袖,创造了书法艺术的辉煌历史。浙江省是书法大省,是古典书风英雄辈出之地。上海海派画风的形成与发展,与书法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是海派形成海纳百川与兼蓄并收的结果。同为浙江人的沈尹默和胡问遂为海派书风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胡问遂书法既重“贵貌取神”更“形神兼备”,他说自己“不求标异出奇,以眩世人之眼目,唯期濯古来新,步踵前贤之法规”。他追求平淡中有真意,深信唯有对传统的深入把握才能创新。他的座右铭是“濯古来新”,他的书屋“藤颖阁”,藤者,韧也;颖者,锋也。他主张:“去掉点古人的陈式,加上点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创新观点。对于明代书风,他更潜心研究,从中吸取元神,转而化为己有,在吸取和揉合明代书法基础上掺进北碑雄健豪迈之风融为一炉。在这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的他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尤其“文革”后躬逢盛世,有着良好的创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形成他有“明人韵致”的独特书风。这些由点画线条组成的书法艺术品,瞬间成为有生命力的、有动感的、有无穷魅力、有时代精神的精灵、使人进入一种妙不可言的、无限美好的境界。笔者认为:产生像胡问遂先生这样的德艺双馨的一代书法大家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骄傲。 (丁惠增)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一)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