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收藏 秋拍

中国书画网 > 近现代书画 > 近现代绘画百年概要

近现代绘画百年概要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老秋

  一)清末民初:新思维蒙发期。前述,从道光年间(1821-1851)开始,即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多的画家聚居到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上海和广州,他们最先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正统派”外别树旗帜,形成了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和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也可称之“新国画派”。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中国历史进入大动荡和大转变时期。文化艺术领域关于创新与保守、西化与兼容的争论就此开始。为了回应主张改革的新派画家,1918年北京著名画家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组织了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目标的“中国画研究会”,得到了总统徐世昌的积极支持。

  1919年,“五四”文化运动中,中国画发展弊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康有为指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陈独秀提出“要革王画的命”(即清四王,起源于宗师董其昌,工具为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册)和“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而1923年,以黄君璧(时年27岁)为核心的14位画家在广州成立了“癸亥合作社”,1925年又扩大为"国画研究会",连续出版《国画特刊》,并举办展览,以维护艺术的民族性等理由批评岭南派的改革观点和作品。

  (二)民国时期:新体制创建期。1927年,由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与封建军阀的争战基本结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画进入了一个分化与变革的新阶段。1928年,蔡元培倡建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成立,并由林风眠(时年28岁)首任校长,进而将中国传统宫廷画院与西方现代新学制度结合起来,为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的“学院派”主导中国画坛。

  之后,弘扬传统、中西兼溶和现实主义画派成中国画坛主流。一些既具有革新精神,又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的画家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傅抱石,世称弘扬传统的“齐黄潘傅”。而一些留洋归国的青年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其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兼溶中西的“林徐刘吴”。1937年抗日战争曝发,中国画家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反法西斯斗争,涌现出一批激励抗日斗志的优秀作品,如现实主义画派代表徐悲鸿的《奔马图》、《醒狮》和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影响的蒋兆和所作的《流民图》等。

  历史循环总有相似之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又起,最终蒋政府覆灭,一批画家也辗转迁往台湾,再现北宋覆灭后画家逃亡集结南宋的一幕,由此也带动了台湾绘画艺术的兴起。除张大千、黄君璧和溥心畬“渡海三家”外,以江兆申及门人周澄、李义弘为代表的“江派”绘画,开一代新文人画风气,亦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一大亮点。

  (三)新中国绘画:新方法成型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导方针,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进而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完整文艺思想。

  在此背景下,“笔墨当随时代”成为画家的共识。五十年代初的国画写生,为“新山水画”找到了摆脱旧法的方法,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新国画”主张得以艺术实践,并逐步形成了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式现实主义形式,1964年以后特别是“文革”时期,描绘革命历史、建设生活、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四类题材的红色山水,几乎成为山水画家唯一可以创作的内容。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喦、关山月成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画家。在一个又一个运动的刺激下,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产生了大量作品,而集体合作和幅画巨大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化大革命十年,固然有“破四旧”之痛,但客观地讲,文艺作品紧随时代变化,将思想性作为第一要素,打破了历朝宫廷画和文人画风格,促进了中国画的大发展,其“离经叛道”在世界绘画领域里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珍贵文物。

  改革开放后,经历社会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绘画发展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苦禅、陆俨少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老画家的作品大放异彩,显得格外的突出。而勇于变革吴冠中和黄胄等画家水墨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