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市场行情解析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佚名
吴昌硕历年上拍书法作品高价TOP100榜单中,89件有年代标注,其中69件为70岁及以后的作品,高达77.53%的比例说明书法史上著名的“人书俱老”现象,吴昌硕等天纵之才也概莫能外。吴昌硕于八十三岁曾作《临北宋本石鼓第二》所题“比让翁而圆润不逮,较濠叟而古拙略胜”算是对自己一生篆书创作的谦虚自评(该作曾出现于1996年4月19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4.18万元人民币成交)。石鼓文是篆书的最高境界,吴昌硕的篆书同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吴昌硕 戊午(1918)年作 临石鼓文(四屏) 582.40万元
虽然吴昌硕书法造诣很高,书画界极为推崇,但从历年成交数据来看,吴昌硕书法价格与绘画作品价格仍有相当差距。通过雅昌样本公司筛选数据来看,吴昌硕书法作品价格大概只有绘画作品价格的一半,这主要归因于数据差,雅昌数据显示,吴昌硕绘画作品历年上拍6,244件、成交4,362件,吴昌硕书法数量只有绘画数量的三分之一。
吴昌硕书画作品最高价top20榜单中,则悉数为绘画作品占据。而吴昌硕书法和所谓“好字不如烂画”,在书法市场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如吴昌硕、潘天寿等名家书法一般也卖不过绘画;吴昌硕的绘画最初即是以市场导向为创作定位的,例如当时牡丹被文人视为俗气,不如兰竹入画清雅,但清雅兰竹又卖不过艳丽牡丹,文人早就嗟叹“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而吴昌硕创造性地在一幅兰石画面加上大红大紫的牡丹,既有文人高雅追求,又迎合市场品味,大卖也就成为必然。相比较之下,吴昌硕书法且不说在数量上远少于绘画,其书风以金石为根基,格调高古,欣赏门槛相对较高,也提高了对藏家及投资者审美水平的要求。绘画拍卖的分类数据更能体现当前价位的悬殊与落差。
以吴昌硕为代表的画家书法,大多具有很高的造诣,但目前价位一般都比其绘画作品低,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价值洼地。诚如一位老藏家所言:名家书法,是真迹,卖的也不错,但也就是十几万到几十万一平尺,在手里再多握上几年吧。
吴昌硕在当时已是大师级的书家,他的这个标价在当时的可承受范围如何?
据记载1914年吴昌硕的一条书画润格售价现象,即每平尺4元大洋左右,折合现在人民币约为180元,据包天笑回忆,他当时在商务编译所每天工作半天,月薪为40大洋,全职为60大洋,胡适在商务印书馆兼职月薪300大洋。吴昌硕书画润格资料中还有“房东,13元。”“常熟来客,6元”“山东客,10元”这样普通人购画纪录,可见吴昌硕画价虽然增长较快,但从当时的高管人员到一般职员、编辑及白领再到社会大众都还消费、承受得起。同时吴昌硕给画廊的价格也不高,曰:“对画笺庄不要太计较,要让其有铜钿赚。”从向吴昌硕个人订书画者的群体组成来看,其中有实业家、书画家、收藏家、画商、爱好者及一般的市民阶层,由此构成的鬻艺形态既普及、推广了海派书画,亦凝聚、提升了海派书画的市场人气及社会影响,打造了海派书画市场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参阅王琪森文章)
吴昌硕做为后海派巨擘,他的作品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市场表现又是如何?
上世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并逐渐繁荣以来,“海派”在市场中的表现一直较为稳定,其固定藏家群体受市场起伏调整的影响较小,泡沫不大,但市场关注热度相对也稍低。吴昌硕作为拍卖市场名家板块的一员,价位虽然不低,拍卖市场关注度却似乎较为一般。从雅昌指数来看,横向比较他的作品单位价格低于任伯年、谢稚柳,高于程十发、陈佩秋,纵向比较,低于齐白石、张大千。随着拍卖市场对各个地区画派画家的深入挖掘,目前海派画家个人指数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吴昌硕个人指数当前为276,927点,比上季上升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