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近现代书画 > 花 鸟 > 寄情于马——徐悲鸿

寄情于马——徐悲鸿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张璋

徐悲鸿画梅延续了南宋扬无咎以来的传统,注重写生,亦吸收了金农、汪士慎等人的技法,且在画树时融合了一些西画中的造型法,使树干更具有立体感,拓展了传统技法的表现空间,而最令人敬重的则是徐悲鸿在画中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时过境迁而依然沉重。 徐悲鸿一幅《奔马图》支持野马社的民主活动,并题曰:“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洪荒有尽头。”徐悲鸿在这段时期的心境是沉重的,仿佛漫漫长夜中的行路者,在无尽的黑暗中感到了深深的疲惫,但同时又为内心的信念点亮一盏灯,照亮自己和身边的同行者。
寄情于马——徐悲鸿

  徐悲鸿 马到成功

  此《马到成功》为徐悲鸿先生于1939年所作,上款人蒋光堂,原上海大公报及申报总经理,徐悲鸿因奔波抗日宣传,常有在报纸上登募捐广告等,所以两人常有来往。徐悲鸿以富有变化的大笔触、大墨块儿绘出马的体态,再以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五官用简要浓墨点出,最后以硬笔干墨扫出随风舞动的鬃尾。骏马回眸之豪迈神情跃然纸上。在此幅画中,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的汪洋澎湃的激情完美地结合,浓淡干湿的笔墨变化浑然天成。整体上看,画面透视感很强,虽然用笔纵放淋漓,但造型结构依然十分严谨、准确。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矫健俊美,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

寄情于马——徐悲鸿

  这幅《立马图》作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相持阶段,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这一时期连续画出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作者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焦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的汪洋恣肆澎湃的激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整体上看,画面透视感很强,虽然用笔纵放淋漓,但造型结构依然十分严谨、准确。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

寄情于马——徐悲鸿

  徐悲鸿 柳荫三骏1944年作99×62cm设色纸本 镜心著录:《徐悲鸿·留在云贵高原的艺术足迹》第78页,云南省博物馆编,2009年4月。说明:鉴藏印“安平李氏”即王文(?-2004),原名李璧臣,生前曾任云南省原物资局副局长。一生酷爱收藏古玩字画,“文革”时期受到错误批判,藏品遭没收。1982年,部分藏品归还,本幅《柳荫三骏》即是其中之一。
        马是徐悲鸿深寓自己感情的载体,托物抒怀。他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抗战时期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多题有“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百年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的诗句,对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渴望和美好憧憬。抒写作者对国势、社会、人生的关心。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成“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周总理1956年题语)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