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传世书画 > 书法 > 隋唐 > 颜真卿的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

来源:文史知识 作者:刘涛

  颜真卿(709——785)是唐朝最有建树的书法家。他出生在唐朝都城长安,祖籍是琅邪临沂。王羲之的祖籍也是琅邪临沂。王氏和颜氏,都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王氏是东汉时从外地迁入琅邪的,而颜氏在先秦时期就居住该地了。如果追寻先世的荣耀,颜氏的资本更雄厚一些。据颜真卿撰文并书丹的《颜家庙碑》追述,颜氏的先祖,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最受孔子钟爱的颜回。颜回品学兼优,是古往今来的读书人的楷模。所以,颜氏世代以儒学诗礼传家,比起王氏以孝行名世,家学的根底要深厚许多。

  在文字学和书法方面,颜氏也是衣钵相传家风不坠的世家。颜真卿的九世祖颜腾之(宏道)是写草书的名家。六世祖颜协(子和)善写草隶,当时荆楚地区的碑碣大多出自他的笔下。五世祖颜之推,不但通字学、工书法,还写过一部中国最早的家训《颜氏家训》20篇,训诫子孙以诗书礼义立身传家,扬名于世。曾祖颜勤礼、颜师古都精通古文奇字,还是训诂学家。祖父颜昭甫,父亲颜惟真、伯父颜元孙是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颜元孙手写过一部《干禄字书》,分别正体、通体、俗体的三种写法,是当时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必读的书籍。颜真卿的母系也是书法世家,外祖父殷仲容不但是书家,而且是画家。殷仲容的父亲殷令名,是唐初的大书法家,传世的《裴镜民碑》即他所书。颜真卿的父亲、伯父幼年时曾寄养在殷家,颜真卿幼年丧父,也在殷家寄居了一段时间。他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受到家风的熏染,接受了严格的文化训练,擅长书法,能写篆、隶、楷、行各种书体,自是情理中的事情了。颜真卿通晓古文字,写出的字,不仅书法艺术上独具风格,而且合乎字学的标准。字学是书法的根基,也是儒学的基础。古代有家学渊源的书法世家,都有重视字学的传统,比如能识读古文字,能写古体等。这是他们在书法文化方面区别于一般书家的优势。

  颜真卿一生,游泳宦海,面对着险峻的局势:“安史之乱”,权臣倾轧,宦官弄权,方镇割据,皇帝昏弱,是一个正义难彰、纲常失序的时代。颜真卿不愿随世沉浮地苟且偷生,要恪守做大臣的本份,要匡正扶危,以中兴李唐王朝为己任:举义旗抗击叛乱,痛斥权臣拍宦官的马屁;上疏忤旨,反对百官上书先经宰相审查的决定。虽然他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朝野知其忠义,但起而效法他的人并不多。77岁那一年,宰相卢杞陷害他,派他劝谕藩将李希烈归顺朝廷,其实是把他往虎口里赶。颜真卿不在乎,毅然前往,结果被叛军杀害,终以悲剧谢幕。颜真卿的忠直刚烈,在他身后才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称他是人臣楷模,盛德君子。颜字的广为流传,与人们敬仰他的品格大有关系。

  唐朝的书法家,数颜真卿留下的书法作品最多。宋朝留元刚刻过一部《忠义堂帖》(又称《颜鲁公帖》),收刻的作品有45帖,其中许多是手稿、尺牍。颜真卿生前写下的楷书碑刻,多达几十通。

  传世的颜体楷书,著名者有《多宝塔碑》(752)、《夫子庙堂记残碑》(752)、《东方朔画赞碑》(754)、《鲜于离堆记》(754)、《谒金天王神祠题记》(758)、《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大唐中兴颂》(771)、《麻姑仙坛记》(771)、《元结碑》(772)、《宋璟碑》(772)、《八关斋记》(772)、《李元靖碑》(775)、《颜勤礼碑》(779)、《颜家庙碑》(780)。

  颜真卿早年写楷书,横画细,竖画粗,每笔顿挫,形成方头,结字欹侧而整密,虽然秀丽,但笔画排布得太整齐,很像平板得缺乏生气的“干禄字”,又有人说像秀整的“写经体”。他44岁写的《多宝塔碑》就是这种样子。现在初学颜字的人,喜欢从《多宝塔碑》入手,大概是认为它好看,笔画结字都很有规律,便于掌握。可是,真正懂得颜字妙处的书法家,不会取法《多宝塔碑》, 因为写上手之后,会沾染程式化的习气。而且,这通碑还不具备颜字的典型风格。

  50岁以后,颜真卿写字渐渐在笔画上弃方就圆,结字变欹侧为平正,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变法”。他55岁写的《臧怀恪碑》, 已显现出颜字独有的一些特点:每个字撑满方格,结字平稳,不再是上紧下松的欹侧形态,笔画趋向圆劲,力感是紧敛的、沉著的。他60岁以后写的作品,突出了圆浑(笔画)、平正(结字)两大特点,尤其是《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 又采用实外虚内的手法来结构字的形态,把楷书写得既有伟岸厚重的气派,又有雄浑磅礡的气势,迥别于古人,完全是一种新异而个性化的风格。

  颜真卿能把楷书写得很大,这是他胜过初唐书家的本领。字形写大了,怎样保持结构的稳重呢?颜真卿的方法是把字形写得平正一些,即所谓的“平画宽结”;笔画的力度也要增强,若用侧锋,容易偏弱,就改用中锋的笔法来写,让笔画曲张、厚实、圆浑,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把笔画加粗。这样写大字,就变通了二王流派用笔以侧锋出姿态,结字以欹侧呈道媚的方法,写出的字,就和二王、初唐三家的风格样式大不一样了。

  苏轼说“颜公变法出新意”。颜真卿的“变法”之法,实际上是比二王更早的古法,比如中锋用笔,是篆书时代通用的笔法;正面结字,是篆书、隶书时代常用的字法。他借用这两种方法写楷书,方法虽然古旧,写出的楷书样式却很新颖。他能活用古法,说明通晓古文字对他大有帮助;他能运用生新,又证明他有艺术的胆识和创造力。唐朝有那么多善写楷书的书法家,唯独颜真卿异峰突起,开创新面,引得时人、后人竞相折腰表示佩服,称他是楷书艺术的一代宗师,追慕者、趋学者代不乏人,蔚为一支重要的书法流派。

  对于颜真卿的楷书,诋评者也有。李后主说颜字“失之粗鲁”,“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米芾称之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并把颜的楷书归于“俗品”,杨慎说:“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他们都是拿着王字的风姿作尺子来量颜字的体段。如此比较,颜字何止是“粗鲁”,甚至近乎笨拙了。但是,颜字的雄浑阔大是王字所无的,它辟开了一条写楷书的新路,这就是颜真卿楷书的独特价值。背离王字的楷范,是创造个性风格的需要。说到“古法”,米芾和杨慎仍然胶柱魏晋,比起颜真卿借古文字的古法来变通楷法楷式,反而显出眼光的局促狭隘了。但米芾毕竟是宋朝的一流书家,他瞧不上颜的楷书,却佩服颜的行书,称其“诡异飞动得于意外”,“天真罄露”,有“篆籀气”。颜的楷书、行书在笔体上一脉相承,米芾对颜楷的篆籀气视而不见,恐怕是不愿认同颜楷的造型。

  颜真卿也有许多行书作品传世,大多收刻在《忠义堂帖》里,现存行书墨迹有《祭侄稿》和《刘中使帖》。其行书名作,历来公认的是三篇文章的稿本:《祭侄稿》、《争座位稿》、《告伯父稿》,人称“鲁公三稿”。其中写于乾元元年(758)九月三日的《祭侄稿》声名最高,被元朝书家鲜于枢誉作“天下行书第二”,地位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同是文稿一类的书作,《兰亭序》涂改得比较少,字迹端正道媚,不涉潦草,是志气平和地从容写就。而《祭侄稿》的面目,因为圈点勾划的涂抹很多,一般看惯了俊秀端整的行书作品的欣赏者,大概只是看到了满篇的狼籍,难获美感,无从认同。但是,从艺术的角度看,《祭侄稿》的价值正在于其超越了寻常的行书范式、笔毫在麻纸上皴擦,行笔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笔锋或曲转或顿折,变换微妙;墨色时枯时浓,带燥方润;字形大小不一,结构时聚时散,又不乏道劲流丽的姿致;尤其是字距行距的疏密开合,删改的横涂纵抹,使作品的笔墨表现轶出了通常的审美期待,章法形式鲜活而丰富,更具有视觉上的刺激效应,使人看了大感意外,而且很难用某一美学语词来概括它的美感特征。

  颜真卿当年写《祭侄稿》,并不是将它作为书法作品来书写的。他要写的是显彰忠烈、寄托哀思的祭文,所以并不在意书法的点画是不是合乎客观的审美标准。笔在纸幅上挥运,完全处在无意于书的状态,便写出了使历代书家感动的诡异飞动之笔,写出了神秘奥妙的生动和生气。恐怕颜真卿也不曾料到,不经意写下的这篇文稿,竟然是比精心写出的碑版楷书更具有魅力的艺术杰作。

  元朝的张晏欣赏了《祭侄稿》之后,写过一段跋语,道出了它的艺术奥妙所在:“告(告身,相当于现今的委任状)不如书简(书信),书简不如起草(文章的草稿)。但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是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即无心于书法的形态),是其心手两忘,直妙见于此也。”这里说的心手两忘,相忘的是书法的技巧与表现的丑妍。当颜真卿用笔墨录写达其真情之文,实在是言哀已叹,言悲已愤,著意于文思与措辞,无意于书法的工拙。唯其如此,他的书法笔墨才能随着文辞表达的真情实感而天机尽泻,而且以一种极端的书法面目表现出来。这是一幅无法再造的心声的笔墨图像。移用孙过庭“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话来称赞,恐怕也不过分。

  宋朝的书法家格外推崇颜真卿。蔡襄步趋颜的楷书,后来学颜字的书法家大都和蔡襄走一条路。而苏、黄则盛赞颜真卿的变法精神,为自己的“意造”之举张目。苏东坡写字,意造了一辈子,在黄州倒霉坐冷板凳的日子里,心情不好,常常以写诗写字排遣忧怨,终于写出了一幅《黄州寒食诗帖》,成为书法史上接武颜真卿《祭侄稿》的又一件行书杰作。

  (《文史知识》1996年第7期)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