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传世书画 > 书法 > 隋唐 > 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

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

来源:文史知识 作者:王玉池

  颜真卿以忠烈著于史册。在书法发展史上,他是王羲之以后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苏轼甚至认为“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更给颜字以崇高的评价。而其《祭侄季明文稿》则被誉为“在世颜书(指墨迹)第一”和“天下第二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序》)。的确,在流传至今的颜书墨迹中,《祭侄文稿》从文字内容到书法艺术都具有典型意义。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顾名思义,它是祭祀其亡侄赠赞善大夫颜季明的文章草稿。原文二百多字,简要地记述了季明及其父即颜真卿从兄颜杲卿平叛、遇害及亲人寻尸的过程。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曾官平原太守、刑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公元753年,在他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受杨国忠等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一带)太守,平原郡为当时任节度使的安禄山管辖范围。颜真卿看出了安禄山企图叛乱的阴谋。一面上报中央,一面暗修武备。755年,安史乱起,北方广大郡县在叛军面前,纷纷瓦解,独颜真卿之平原郡得守。颜真卿高举义旗,四方群起响应,被尊为勤王军的首领。其时任常山(今河北藁城一带)太守的颜杲卿同颜真卿遥相呼应,同叛军展开殊死斗争。颜季明则在他们之间联络。果卿用计将镇守土门(今河北井陉附近)的安禄山党羽李钦凑诛杀,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遣其长子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并请救兵。不意至太原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私改奏章,将功劳攫为己有,并拥兵不救。而安禄山得知河北有变,则回兵围攻常山,经过三天激战,常山粮绝水竭,陷于敌手,杲卿等亦被俘。叛军将兵器加在季明头上,威胁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军遂砍下季明之头。后又在洛阳将颜杲卿绑在桥头,先断一足,节解杀害。后颜真卿派泉明到洛阳、河北寻得果卿和季明尸骨,季明仅得一头,杲卿尸骨也不完全,运回长安安葬。这就是祭文所涉及内容的大致情况。而在杨国忠专权的唐王朝,对这样的忠臣烈士,竟无任何表示。后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才得予旌表。颜真卿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下了这篇祭文。

  如上所述,《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缅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心情,和着血和泪写出来的。由于情感极度激越,所以顾不得计较字之工拙,无意之间字写得非常自然,形成所谓“殆出天造”和具有“纵笔浩放,一泻千里”之势。

  试看原稿,前十二行是叙述他个人身份和颂扬季明生前情况的,心情尚较平静,字也写得规矩、圆浑。至“贼臣不救”,尤其“父陷子死”以后,愤慨、悲痛的心情进入高潮,字也逐渐打破原来的矜持,字形、行距变得忽大忽小,时而滞重,时而纵放,错、掉之处也随之增多,反映出其情感的波澜起伏。至末二行之“视而有知,无嗟久客”,特别是“呜呼哀哉,尚飨”诸字,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致。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但必须是在熟练的掌握了书写技巧能够得心应手的利用笔墨之后。而书写技巧的灵活掌握是较为复杂、困难的。书写此稿时的颜真卿,年届五十,已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理论上,他已写出了驰名书坛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法创作上也已写出了名垂书史的《多宝塔感应碑》(752)和《东方朔画赞》(753)等碑刻。说明技术上已达到了唐代书坛、也是中国书史上第一流的书家水平。

  所谓第一流水平,是就书史上许多重要书家(如欧、虞、诸、薛等)说的。然而,如前所述,颜书的最高成就,——主要是楷书成就,要高于许多重要书家。所以,就颜字本身发展来说,这时还未达到它自己的高峰。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六十多岁以后。但他的行草成熟较早。此《祭侄文稿》标志着他的行草已经成熟。试看其方正的结体(如“戬谷河图”等字)、刚健的风骨,特别是所谓“屋漏痕”的笔法,都已经形成,有了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但就整体来说,在字体的圆润、风神的洒落等方面,还多少可以看出前人(主要是晋人和唐初书家)的影响。而在十几年后所写的行草墨迹《刘中使帖》(775)那方严得有点笨拙的结字和雄拔的用笔来看,则已彻底摆脱了前人的影响,是典型的颜书行草了。

  (《文史知识》1985年第1期)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