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传世书画 > 书法 > 隋唐 > 风骨棱然话柳书

风骨棱然话柳书

来源:《文史知识》 作者:洪丕谟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中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他平生致力经学,对《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及《庄子》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此外尚通音律。

  柳公权在入仕之初,便被书法所累。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联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这侍书学士的职务是很低的,为“搢绅”们所耻,但他却默默地做了很久,竟至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他在做官期间,仍然保持着正直的性格。相传穆宗尝问他用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致使皇上“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这就是所谓“笔谏”故事的来历。

  柳公权的哥哥柳起之,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由于不满于他弟弟的职位,便写信给宰相说:“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徒散秩。”后来,朝廷便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在唐文宗时,柳公权虽然做了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但仍侍书宫中;直至咸通初年,才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岁。

  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却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足”,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但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着说:“钟(繇)王(羲之)无以尚也。”立即迁他为少师。又有一次,宣宗叫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二十九字,令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字,以致一时形成了“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的局面,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柳公权的诗也做得好,他还有过一段以诗救宫嫔的佳话呢!据五代王定保《摭言》记载:武德时,皇上曾迁怒一宫嫔。后来皇上对柳公权说:“我责怪这个宫嫔,但如果能得到你的一首诗,我就放了她。”说时把视线移往案头的几十幅蜀产笺纸,以示让他作诗。这时,只见柳公权提起笔来,略加思索,顷刻之间便作成七绝一首道:

  不忿前时忤主恩,巳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皇上看后心中大悦,当即赐柳公权“锦綵二百匹,令宫人上前拜之。”

  由于柳公权生前已享盛名,所以,虽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他的碑版却依然流传较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家都知道的《玄秘塔碑》了。《玄秘塔碑》书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为楷书,总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原碑下半截每行磨灭二字,即使是旧拓也不能窥见原豹,其余诸字则都完好无损。后世因此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学习柳体楷书的常以此碑为入门之阶,但亦有对此碑有微词的,如明朝赵崡《石墨精华》说:“塔为大达法师建者,碑裴休撰,柳诚悬书,书虽极劲健,而不免脱巾露肘之病。大都源出鲁公(颜真卿)而多疏,此碑是其尤甚者。”原碑今存西安碑林。

  柳公权除《玄秘塔碑》享有盛名外,其楷书之最精者当首推《神策军碑》。《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书刻于唐会昌三年(843),崔铉撰文。因为此碑记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书刻后又立在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椎拓,因此流传极少,现仅北京图书馆藏有此碑上册。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载:此碑原拓分装两册,下册早已亡佚,上册载碑文前半至“来朝上京嘉其诚”的“诚”字为止,后半碑文字全缺。按此碑为柳公权六十六岁时书,较《玄秘塔碑》晚出二年,而字大亦过之。碑上书迹苍劲浑穆,爽爽有神,加之摹刻极精,因此无异真迹。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出版,足资观摹。

  此外,柳公权的楷书碑刻尚有《大鉴禅师碑》、《金刚经》、《苻璘碑》、《李晟碑》、《金沂州普照寺碑》、《高元裕碑》、《冯宿碑》、《刘沔碑》、《魏公先庙碑》等,但由于有的原石已佚,仅靠翻刻流传;有的碑石磨损过多,字迹完好无几;有的原作拘滞,未能发挥平时水平,故而一般影响较小,不若上二种碑刻影响之深远。

  再从柳公权的行书帖刻来看,其流传有绪而能见到的极少,一般以《兰亭诗》为最出名。今观《兰亭诗》字迹虽较丰肥浓艳,但却骨力清劲,没有半点俗气,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董其昌曾将其刻入《戏鸿堂帖》中,此后又因乾隆皇帝酷爱此帖,又将其重新摹入《兰亭八柱帖》第五册中,所以一般尚易见到。除此之外,柳公权的行书帖刻《蒙诏帖》也很有名气。《蒙诏帖》全文只七行,仅“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数字而已。又因帖中写有“翰林“字样,故此帖又称《翰林帖》。按柳公权《蒙诏帖》作于长庆元年(821),其书字体气势超迈,意态雄健,当时柳公权44岁,正值雄姿英发之际,故其书自是如此。后人认为此帖不仅是柳公权行书的杰构,亦且代表了有唐一代书法的风格,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柳公权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朝范仲淹在《诔石曼卿文》中“称“延年(石延年,字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了天下。

  不过,后人对于柳书的评价,亦如其他诸家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褒有贬的,但一般说来,却是褒多于贬的。宋朝米芾曾称美柳书说:“公权如休粮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宋朝朱长文在褒称柳书的同时,认为不及颜真卿的书法,他是这样说的;“公柳博贯经术,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而不及颜之体局宽裕也。虽惊鸿避弋、饥鹰下韝,不足以喻其鸷急云。”此后明朝的董其昌,对于柳书的认识,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柳尚书极力变右军之法,盖不欲与稧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欧(阳询),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至于清朝中末叶时,北碑风行,唐人楷书遭到包世臣、康有为的普遍否定,而尤以颜、柳为甚。如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卑唐第十二》中说:“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离;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则把柳书说得一团漆黑,一无是处,未免立论偏颇了。

  平心而论,柳公权的书法虽然有刻意及板滞处,但比起他那独特的、清新劲健的书风来,毕竟是瑕不掩瑜的。而“颜筋柳骨”的“骨”字,则更是柳书笔力挺朗,人格灌注的精粹所在。关于这一点,读者在揣摩他的书法时是可以感受到的。

  (《文史知识》1983年第11期)

  未经“中国书画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已经“中国书画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明来源出处。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