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传世书画 > 书法 > 隋唐 > 初唐书坛三杰

初唐书坛三杰

来源:《文史知识》 作者:刘涛

  近世以来,言初唐书坛名家,向有“四家”之号,“或称欧、虞、褚、薛,或称欧、虞、褚、陆”(刘熙载《书概》)。人们对欧、虞、褚三家都无异议,而于薛于陆却颇有争端。读薛、陆二家作品,薛稷党同褚遂良,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美誉。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学舅氏能得浑劲。薛、陆二家,不过是接武前辈的名流,如果让他们跻身“四家”之列,学父书的欧阳通也可以跻身班列,又何尝不可以把“四家”扩编为“六家”呢?今天,我们不以“四家”的成说为当然,只认由隋入唐并且在贞观之世同享盛名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为初唐书坛的杰出人物。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家族是临湘郡的豪门,祖父欧阳頠是陈朝大司空,父亲欧阳纥任广州刺史。父亲谋反被杀,他死里逃生,被父亲的好友江总私下收养,并且亲自教诲训导。江总是陈朝的权臣,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欧阳询博通经史文艺,应该是江总培养的结果。

  欧阳询大半生在陈、隋两朝渡过,唐朝建国,已经62岁,贞观年间,历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他很有学问,主编过一部百卷本的《艺文类聚》。但他的书名似乎更盛,名播异邦,“高丽尝遣使求之”。欧阳询的身材相貌很丑陋。太宗说:彼邦人士看到欧阳询的书作,一定会以为他的身貌非常魁梧吧!他写楷书,起笔处好按笔显出方头,折笔处顿挫成圭角般的方峭,笔画挺直方锐,“若武库之矛戟”。欧字的结构欹侧而方整,字形瘦削,字的重心又偏低,呈现高耸之状,如“孤峰崛起”。这些形态上的特点,唐朝书家认为是“劲险”,宋朝米芾称之为“险绝”,清朝梁巘说他敢用“险笔”。千余年来,人们都爱用“险”字来形容欧字的奇特,用兵器来言状它的森严峻整。欧阳询作铭石的楷书的确注意字画的整肃,而写起行书来,就没有这样的顾忌。读他传世的《梦奠》、《卜商》、《张翰》、《千文》等帖,运笔弄翰疾利而“跳掷”,锋芒毕露,形体更是“不避危险”的紧结刻厉,势态“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他写飞白书也很内行,有“雄剑欲飞”之势。至于篆、隶二体,在唐朝已是古调,他写得很规矩,见不到自信的发挥。写草书则非其擅长,“难于竞爽”,“笔势恨少”。欧阳询虽然能写各体书,但见其个性传久远者则是楷书和行书,历代褒奖的欧字,主要是指欧的楷书。

  虞世南(558—638)是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自幼过继叔父虞寄为嗣子,所以表字伯施。虞世南出身名门,年轻时与其兄虞世基投在大学者顾野王门下学习了十几年,博学兼擅文词,还在隋朝编辑了一部《北堂书钞》。就学问而言,他与欧阳询难分轩轾,但于书法一途,欧阳询缺了名师指点这一课,虞世南则幸运得多,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登堂入室,大受熏陶,饱经激励,成了王书流派的传薪人物。入唐之后,不仅进入李世民秦王府“十八学士”集团,还是太宗学习王羲之书法的辅导教师。初唐的书家,谁曾有过这等荣耀。唐太宗把王羲之推为书坛神主,掀起历史上第三次学王书的高潮,固然与太宗本人的好尚相关,恐怕也不能忽略虞世南在他身边经常施加影响所产生的作用。

  由师门露身手、以王书得宠信的虞世南,也容易湮没在智永、王羲之的阴影之下。谈到虞世南的书法,人们常常注意到他继承智永法统的一面,却很少留意智永笔下的王书形态,虞世南并没有全盘抄袭。。从他写的《孔子庙堂碑》中可以看到,智永绵密欹侧的字态,被他淡化成平正宽缓的态势;智永丰肥的笔画,在虞字中几乎隐没得无影无踪。虞世南在继承的同时还保留着自己的审美选择,不激不厉的风规,外柔内刚的优雅,应该算是虞世南书法的个性所在。哪怕这是无意识的流露。

  虞世南传世的作品很少。一通《庙堂碑》,一卷《临兰亭序》,一纸《汝南公主墓志稿》,我们现在一睹虞字的风采大体据此。他写字,似乎倾心于“气秀色润”的平和优雅,与欧阳询的紧结、险劲截然不同。他不把筋骨抛露在形质的表面,如后代书论家所说:“欧之为鹰隼易知,虞之为鹰隼难知”。(《书概》)虽然虞字不及欧字那样在视觉上富有强然的形式感和刺激性,其宽和、清朗、恬静的韵度似乎更有耐人寻味的内在魅力。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父亲褚亮也是“十八学士”集团的成员,与欧阳询亦有交谊。比起欧、虞,褚遂良的仕途经历要显赫得多:太宗朝任中书令,高宗朝为宰相,还是太宗临终前嘱托的顾命重臣。地位高崇意味着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又要把高宗视作虚纳谏言的太宗来对待,坚决反对高宗娶武则天这位昔日太宗妃子为皇后,触怒龙颜,骤然从高位跌下,成为高宗实现男女私情的牺牲品,63岁时郁闷地死于贬所。

  褚遂良仕途上的锐进,是在欧、虞谢世之后得益与太宗亲近;而他大受赏识,则起因于一笔好书法。虞世南逝世后,太宗感叹“无人可以论书”,魏征推荐了在史馆任起居郎的褚遂良,说他“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旧唐书·褚遂良传》)。这一年,推算起来,他大约四十二三岁。当时,太宗正“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新唐书·褚遂良传》)。这也许是他博得太宗信任的开始。他还把宫廷的王书藏品笔录下来,写成了唐朝开国以后第一篇整理王书的重要文献——《右军书目》(见《法书要录》卷三)。传世的褚摹《兰亭》,应该是他侍书太宗之后写下的。

  褚遂良的书法,在魏征将他推荐给太宗之前,欧阳询就大为赏识,《旧唐书》本传中有“父友欧阳询甚重之”的记载。他46岁写的大楷作品《伊阙佛龛铭》,笔体方整刚健,骨格外耀,大有欧字的风范。可见欧氏的赏识,是用欧字的标尺。次年书写《孟法师碑》,兼有欧字的方严和虞字的遒媚,透露出转向虞字的心机。也许他自知在太宗身边侍书,能写出虞字的模样差可宽缓太宗对虞世南的思念。仅就书艺而言,倘若响应太宗学王书的号召,把王羲之书法作为心中高悬的楷范,也应当服膺虞字,以此作为上攀王书的津梁。

  褚字自成一家的标志,是他写的《房玄龄碑》,这一年他已53岁。而褚氏最完美的书艺作品,则是58岁时书写的楷书《雁塔圣教序》。历代书家对褚字风格的赏鉴,大多是以这件作品来认定的。

  褚字最显著的外观特征是“瘦劲”。说到瘦,初唐三家比之中唐书家如徐、苏灵芝等辈的肥腴,自是时风之别。就初唐欧、褚二家而论,欧字的瘦,因其笔画方锐挺直,瘦得硬板;褚字的笔画细劲而且灵动,有某种弹性的张力,瘦得劲健。褚遂良善于调弄锋颖,运笔的速度比较迅捷,笔姿又见圆畅。他的后期作品,汲取虞字的宽绰,又微杂隶法,以外拓的笔法取姿,每个字都生出佳丽般“风姿绰约”的姿色,非常可人。相比之下,欧字像是板起冷峻面孔的道学先生。难怪人们用“美人蝉娟”称赏褚字,以“新瘥病人”比况欧字了。

  欧、虞、褚三家,各具典型:欧于紧结峻整中显露险势;虞得虚和遒逸,神宇清朗;褚承二家之后,精心别裁,采欧字瘦硬之神为劲健,取虞字虚和之象为华丽。这样指出三家的分野,只是从书法的外形上落笔,即使涉及神采气象,也还是停留在审美鉴赏的层面上。清朝的书论家并不满足于了解三家艺术特色的事实,他们还要追问三家的渊薮,要分别体变的源流。最先作出解释的是阮元,他认为欧、褚方严劲挺,是北派;虞世南疏放妍妙,是南派。北派长于碑版,南派妙于尺牍。于是,初唐三家在书法形态上的分野,就有了新的含义。我们不知道欧、虞、褚三家生前是否心存南北的畛域而各执一端,仅就师承的渊源来说,欧、虞两家风范,的确壁垒分明。欧阳询的碑版之作,沿袭隋朝朴茂峻整的遗范,《新唐书》称他“初仿王羲之书”,不过是“从帝所好”的权宜之辞。即使他对王羲之书法心向往焉,也难改操作得熟能生巧的北派积习,起码他写碑是用不上仿学过的王羲之书法。虞世南生前似乎不以写碑为胜场,阮元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其所书碑碣不多。”确切地说,虞世南的字作铭石书实在不如欧字来得醒目、合用,铭石书正是虞氏书技的短处。这里还有东晋以来王派书家信守的观念在起作用,即写碑类同工役,是不名誉的事情。王献之的拒绝题榜,王褒入北周懊恨于崎碑岖碣之间,都是被这种观念驱使的证明。由此看来,初唐的书坛,欧阳询代表着隋法,根源于中原的北派,以方严的碑版见长;虞世南祖述右军,是南朝王书流派的法嗣,恪守江左风流。他们以垂暮之年进入唐朝,门户在前朝铸就,洗心革面谈何容易。

  与欧、虞相比,唐朝建国时才33岁的褚遂良,在隋朝熏染的底色要淡薄得多。从他在贞观年间书写的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到,40余岁时还在欧、虞之间摇摆。侍书太宗之后,得整理王书及其他名家旧迹的工作之便,饱览法书,领悟精髓,迟至58岁才写出独具个性的精美绝伦之作:《雁塔圣教序》。这时的褚字,已把欧、虞二字融通得不见痕迹,其活泼新丽的笔调,是南是北也难得说个明白。由于囿于南北之论,我们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褚字横空而出,初唐书坛由欧、虞分领的局面骤然改观,特别是我们把眼光向中唐书坛延伸,便能感觉到褚风的强劲,用清朝王澍的话说:“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论书剩语》)。翻检唐人书作,受褚书教化者远不止上述名家,敬客之《砖塔铭》、敦煌文书中许多经籍写本,都可以见到褚风的流披。清朝刘熙载对此也深有感受,称誉“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书概》)。

  初唐三家,欧、虞分峙于初,他们人在唐朝而艺守陈隋,是前朝书风在新朝的代言人,算不上唐风代表、唐楷典型。欧、虞谢世,褚遂良继起,游移欧、虞二家之后归宗魏晋,自写心得而卓然自立。真正的唐朝新风,实由褚遂良始。

  (《文史知识》1996年第1期)

  未经“中国书画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已经“中国书画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明来源出处。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