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传世书画 > 书法 > 宋·辽·金 > 书法珍品——汝帖

书法珍品——汝帖

来源:文史知识 作者:陈建裕


  《汝帖》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丛帖之一。在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汝帖》堪称古代碑帖中的珍品,明清时期与《泉帖》、《绛帖》、《潭帖》并称为四大名帖。清代著名碑帖学家程文荣在《南村帖考》之《汝帖》卷中赞其“真宋石中之鸿宝也”。
  

  《汝帖》十二卷,目录一卷,卷目如下:卷一,三代金石文;卷二,秦汉三国刻书;卷三,晋宋齐梁陈五朝帝王书;卷四,魏晋九人书;卷五,晋渡江三家十七帖;卷六,二王帖并洛神赋;卷七,南朝十臣书;卷八,北朝胡晋十二人书;卷九,唐三朝帝后四人书;卷十,唐欧、虞、褚、薛四家书;卷十一,唐六臣书;卷十二,唐迄五代诸国七人书。自仓颉《戊己帖》至五代郭忠恕《尧舜帖》止,共七十七家,另有作者不明书法二十三种。
  《汝帖》为北宋王寀(1078—1118)辑并刻于大观三年(1109)。王寀,字辅道,江州敷阳(今江西德安县)人,是北宋军事家王韶之幼子。《宋史》卷328《王韶》后附记:
  寀字辅道,好学,工词章。……崇宁二年(1103)26岁,登进士第,入馆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大观三年(1109)32岁,知汝州,刻《汝帖》。……政和六年(1116)39岁,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游山西紫团山。政和八年(1118)41岁,坐降天神事伏诛。
  《汝帖》辑刻缘起,王寀于帖后自跋云:
  寀来汝逾年,吏民习其疏拙,不甚诿以事,闭合萧然,奉亲之外,独念弃日偶得三代而下讫于五季字书百家,冠以仓颉奇古,篆籀隶草真行之法略具,用十二石刻置坐啸堂壁。其论世正名于治乱之际,君子小人之分,每致意焉。识者谓之笔史,盖使小学家流因以博古知义,不特区区近笔研而已。大观三年八月上丁,敷阳王寀记。
  《汝帖》刻成后,嵌在州衙“坐啸堂”壁上,后移置于州治“望嵩楼”墙壁中。据明王雄本《汝州志》载,明正德元年(1506)《汝帖》碑十二刻尚完好。明嘉靖年间(1522—1526),望嵩楼被毁,《汝帖》埋于瓦砾之中。
  清顺治七年(1650),巡道范承祖广为搜访,找回《汝帖》石碑,但刻石已经模糊不辨,于是重新修葺,增加诗跋,新刻二石,修辑为十四刻,移置于道署左寅宾馆壁中。
  道光十八年(1838),汝州牧白明义见原石漫漶不可复识,遂以重金从洛阳购得宋时《汝帖》原拓一部,选高手重新摹刻,两载告成,置州衙“存古轩”左,构室保存。故《汝帖》之石在汝州应有原石十二块,范氏增刻二块,白氏翻刻十二块,共计二十六块。
  清末至汝州解放(1947)期间,州衙被毁,帖石散落民间。后经县文化馆多方查找搜寻,从不同地方征集到原石及白明义翻刻共十六石,另外补刻四石,藏于汝州文庙大成殿。今帖石置于大成殿西配殿,嵌于北墙,转至西墙,上下两排,共二十石。《汝帖》刻石历经九百年风雨,今仍存世,是当今仅存的宋刻帖原石。
  

  自宋始,《汝帖》历代均有摹拓本。清毕沅《中州金石记》载,《汝帖》置于望嵩楼上,“四方摹拓者多,有司苦之”。拓本是刻石的真实再现,今据佘彦焱《<汝帖>评价及相关诸问题》(《文博》2001年第2期)叙说《汝帖》不同时期拓本特征。
  《汝帖》宋拓本传世较少,今存世有上海博物馆藏本、故宫博物院藏本、张彦生收得南宋拓本。综合来看,《汝帖》宋拓本特征是:(1)全帖字迹肥腴,少泐损;(2)卷首第三帖标题“商器识”之“商”字完好(宋稍晚拓者少损);(3)卷首第四帖标题“周器款识”之“周”字完好;(4)卷首第九帖《诅楚文》字迹清晰肥润;(5)卷四索靖书帖石不断;(6)卷八《道昭帖》标题“逊”字局部泐损。
  《汝帖》元拓本大概因与宋拓本无异,历代碑帖学家、权威著录对其特征少有记述。
  《汝帖》明拓本今人一般以翁方纲所述归纳其特征:(1)卷二第十二帖“天禄辟邪”之“邪”字在嘉靖七年以前较完整,其后左半中间泐似“冈”形;(2)卷四索靖书帖明初拓本石尚未断,后断裂漫漶;(3)卷八齐樊逊《道昭帖》明拓“逊”字泐,讹成“退”字。伪《绛帖》、伪《星凤楼帖》皆以“退”字翻刻,作者成“樊退”;(4)卷十二郭忠恕《尧舜帖》明拓本上部大半完好,后渐泐损。卷首《诅楚文》字瘦弱。
  《汝帖》清拓本因原石泐损严重而字迹漫漶不清,顺治七年石已模糊难辨,清末拓本尤甚,近于无字,故清拓本已不足以反映《汝帖》的真实面貌。清代翻刻本如白明义道光间所刻,字皆完好。
  总之,《汝帖》从宋拓至清拓均有,原拓、翻刻并存。
  

  《汝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汝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二十八文;夏禹发布的命令;商王的祭祀活动;周王对军队进退的指令;周宣王太史籀题写的书名;战国巫咸朝那诅楚文;秦代李斯的家训;汉诸葛孔明论阴阳;北朝梁武帝咨询中医;北魏孝武帝拓跋脩睡梦记录;隋炀帝的手诏;武则天早春夜宴后写的诗词;欧阳询教授书法;虞世南鉴赏皇帝临王羲之的书法;褚遂良鉴赏文物;柳公权称赞别人送的瓜果;李怀琳论老子、庄子、孔子等等。上自黄帝,下迄五代,虽只言片语,但都是难得的史料。现代碑帖学家林宰平《帖考·汝帖考》认为《汝帖》所收文字:
  有莫知所自来,则原文已佚,东鳞西爪,乃赖此帖而获传。又如《封比干墓铜盘》、《宗资石兽》,后人皆据《汝帖》重刻。刘有定注《衍极》,引诸葛武侯书,张天如辑《王右军集》,亦有采自《汝帖》者。南唐李后主五言诗一首,吴越王钱镠七言诗一首,他书征引,皆据此帖。又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所载薛稷《夏热帖》缺字,可从此帖校补。古刻之可贵如此。
  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宋刻汝帖》(故宫博物院藏本)跋语说:
  秦《诅楚文》发见于宋代,惟《绛帖》及此帖载之。余著《古石刻拾零》著录此帖乃明拓本,较此为逊。《之罘石刻》独此帖载之,余作《秦始皇刻石考》所收清拓本,较此尤逊。此刻于宋刻诸帖中为最下,余独有取于是。昔人云“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固不必求真赏于俗人也。铸禹先生宝此毋轻与人,它日余书倘得重印将求假借。
  林氏、容氏充分肯定了《汝帖》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书法史、汉字学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汝帖》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汝帖》每帖字数不等,章法、布局十分讲究,包括篆隶真草各种书体,多种流派。金文:圆润丰腴,浑朴豪放,自然至妙;石鼓文:繁叠重复,奇崛雄强,体象卓然;小篆:线条圆匀,形态端庄;隶书:形体扁方,端严遒劲,浑厚质朴;章草:笔意奔放,古逸高雅;楷书:体势方俊,法度严整,古朴典雅;草书:放纵飘逸,势若飞动。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书法,笔势豪放,意趣天成;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继后的李邕、贺知章、颜真卿、韩愈、柳宗元、裴休、杨凝式、李煜、郭忠恕等,皆笔法精妙,风格各异,仪态万千。《汝帖》是一座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为历代书法艺术爱好者所珍视。清代王文治《快雨堂题跋》卷1说:
  宋刻诸帖中,评者以汝帖为殿。然《绛》、《潭》诸刻,赝本至多,眩目特甚。汝帖以名轻,独无赝本。今一展玩,其神采迸露,远出世俗所传《绛》、《潭》诸刻之上,殆此真而彼赝也。……余尝谓古帖中有以摹拓至精而传神者,亦有以摹拓粗漫而传神者。此帖全以粗漫传神,近时木刻《戏鸿堂》亦然。非鉴古至精如灵岩公者,不敢轻以此语相质也。
  王文治将《汝帖》归为“粗漫传神”类,粗漫不是粗糙、草率、呆板,而是浑厚、豪放、自然、质朴的意思。纵观帖史,至精而传神者多,粗漫而传神者少。近人张伯英高度称赞王文治的见解:“此评大有见地,非深于书者不能作是语。”并中肯评价:
  夫集帖至今,墨本且如星凤,惟此石独完,在宋时为常物,在今日则重宝。宋代摹勒具有专长,此帖编辑谬陋,诚如长睿所讥,然佳书正自不少,刻亦饶有古致,其遒厚迥非后人可及。(容庚《丛帖目》一,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0,119页)
  王氏、张氏既高度评价了《汝帖》在中国帖学史上的地位,又充分肯定了《汝帖》的书法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文史知识》2010年11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