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收藏 秋拍

中国书画网 > 传世书画 > 绘画 >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老秋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元 倪瓒 水竹居图 纸本 设色

  纵55.5 厘米 横28.2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倪瓒宗法董源,参以荆、关,创折带皴法,常写萧疏简远的景色。此图写一仙居景致,平静的水面环绕着一段坡石,几株大树簇生其上,枝叶扶苏。树后一岸边空地上,树间茅舍掩映,屋后竹林茂密。远处高大山坡下,林木葱郁,相比而生。整个画面弥散着幽静、清凉的气氛。画中笔墨沉实,赋形具体,为画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倪瓒(1301~1374) 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今江苏省无锡市梅里镇)人。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倪瓒性情狷介,自幼好学,过目不忘。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绝俗,胸襟淡泊。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倪瓒一生没做过官。40岁以前优游岁月,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吟诗作画,邀名流同赏古书画,调声律,游四方。其人清眉秀目,有洁癖。在他后半生约20年中,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思想日趋消极,开始疏散的他的家财,游荡在太湖四周一带。扁舟五湖,过着闲适,优游的岁月。

  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山石树木兼师李成。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在绘画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在画法上,墨色清淡,善用侧锋,有轻有重,以干而带毛的“渴笔”画山石树木,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多用横点点苔,皴擦多于渲染,画树多取松疏姿态,树叶用松针点、介字点、仰叶点、圆点、垂藤点等数种;夹叶很少用,好写汀诸遥岭,小山竹树等平远景色。他还好画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意境萧散简远,简中寓繁,用笔似嫩实苍,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构图上他突出个人风格特点,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两段式章法,使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使全图浑然一体。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

  主要传世作品有作品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 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

  11. 元 倪瓒 雨后空林图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元 倪瓒 雨后空林图 纸本 设色

  纵63.5 厘米 横3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以画水墨山水见长,少作设色,《雨后空林图》即为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瓒的多数作品,写景极简,而这件作品则写高大山川,景物丰富。

  画面描绘一高大的山岭,细瀑从山涧穿石而下,汇入山脚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缓缓流动,石桥横跨,水波不兴。两岸地势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间屋舍,人去屋空。画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带皴,干笔淡墨,浓墨点苔,敷色清淡温和。整个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平稳而有变,景象开阔,意境清淡萧疏,雨霁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12. 元 曹知白 溪山泛艇图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元 曹知白 溪山泛艇图 纸本 水墨

  纵86.3厘米 横51.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曹氏和昆山顾氏(瑛)、无锡倪氏(瓒)为元代江南著名的三大豪门旺族。他家有数处亭台池馆和园林花圃, 盛极一时。曹知白喜结宾客, 家藏书画古玩甚多, 四方文人多愿与之交游。曹知白善画山水, 远法李诚、郭熙,追求清疏简淡的画风, 其作画多用柔细之笔, 极少渲染, 早年笔墨秀润, 晚年趋于苍秀简逸。此图是曹知白变体后的佳作,上有倪瓒题诗“云气四时多似雨,涛声八月大如雷”,足以说明此画的意境。

  13. 元 朱德润 松下鸣琴图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元 朱德润 松下鸣琴图 绢本 水墨

  纵120.8厘米 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下鸣琴图》画高松下石坡上三人对坐, 一人操琴演奏。水中一鱼翁正划舟归来。近景苍松挺立, 远处峰峦起伏, 景物旷远。笔墨挺健秀润。

  朱德润(1294—1365), 字泽民, 号睢阳山人, 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25岁抵大都, 得赵孟頫推荐, 受之于仁宗、英宗两朝, 官国史院编修, 授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早年受高克恭、赵孟頫的影响。山水师法许道宁和郭熙, 树枝作“蟹爪”, 山石用卷云皴。构图或作溪山清远, 或作林木挺健、峰峦耸秀, 极富真实感。笔墨秀劲清雅。

  14. 元 马琬 雪冈渡关图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元 马琬 雪冈渡关图 绢本 墨笔

  纵125.4厘米 横57.2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此图为雪景山水,描绘崇山峻岭均为积雪覆盖,崖头隐约地点缀着短小的丛树,山谷间有林木、水榭掩映。雪雾烟岚在崖隙间弥散,山脚下,长松依然清翠昂然,整个画面散发着荒寒萧索之气。这种雪景的画法完全师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画家利用绢素洁白的质地,以淡墨洪染出天空、水面,以墨笔淡淡勾出景物轮廓,显现出雪景的晶莹透明。

  马琬,生卒年不详,字文壁,号鲁钝生,灌园人,秦淮(今江苏南京)人。活动于元末明初。元末客居松江(今属上海市)。洪武三年授官抚州知府。少时就学于杨维祯。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官抚州知府。约卒于明洪武年间。

  马琬擅画山水,远法董源、巨然和米芾,近师黄公望,画法多作浅绛,笔墨清润,构图密茂,颇负时誉。善诗文,尤工于古诗歌行,擅长书法和绘画,当时有“三绝”之称。其诗文著作有《灌园集》。

  传世作品有至正二十六年(1366)作《春山清霁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至正九年(1349)作《暮云诗意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雪冈渡关图》藏故宫博物院;《青山红杏图》册页,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夏山欲雨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溪山行旅图》轴,藏美国高居翰先生景元斋。

  15. 元 赵原 合溪草堂图

  

元代山水画赏析(二)

 

  元 赵原 合溪草堂图 纸本 设色

  纵84.3厘米 横40.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原,善山水,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在他作品中所写的景物,惯用枯笔干墨,很是干淡清逸。此图则用温润疏宕的笔调,画出了另一番山水意蕴。可见赵原并不拘泥于一家之法,善于拓展新的画风。此画潇散简逸,笔墨简洁,多干笔皴擦,无一笔拖泥带水,是赵原一幅颇具代表意义的山水杰作。画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帝王的收传玉玺。

  赵原,生卒年不详,元末画家。本作元,入明后,以避朱元璋讳,改作原。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今山东莒县)人,寓居吴(今江苏苏州),以善画闻名吴中。擅长山水,远师董源,近法王蒙。善用枯笔浓墨,笔墨秀润,风貌郁苍雄丽,得奋深穷邃之致,在继承元人水墨浅绛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兼长画竹石,笔墨多变化。兼能竹石,当时在平江一带负盛誉。明太祖洪武(1 368—1 398)间征至中书令,命绘制历代功臣图像,因应对不合朱元璋意,被杀。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