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老秋
《赤壁图》金 武元直 纸本水墨高50.8厘米长136.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武元直, 字善夫, 生卒年不详。金明昌(1190—1196)名士。其作品散见于同代人和元明诸家诗文集题咏。武元直以山水画见长。《赤壁图》一画绘苏轼《赤壁怀古》之意境。画大江峭壁, 崖壁以劲利的斧劈皴法, 表现石块的嶙峋与坚实, 树木细小而茂密, 峰石只略加皴染。江水波浪激涌处, 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 舟上三人泰然而坐, 似在吟诗作赋, 指点江山, 人物虽小, 其精神面貌却可得其大略。按此图原定为宋人朱锐所画, 论画法略为接近南宋院体, 但不像朱锐之笔。
《洞天山堂图》金 佚名 绢本设色纵183.2厘米横12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图绘了白云吞吐漂浮于山间,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表现了一派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四字,点明了全画的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图,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有人认为是董源手笔。但是此图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风格迥异,更近于金代画家那种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的风格,所以认为是金代绘画更为符合此画的风格。
《山居图》元 钱选 纸本设色 纵29.6厘米 横9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钱选(1239—1301),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景定三年乡贡进士。钱选与赵孟钔绮⑼硎⒚G∩苹瘛⑸剿⑷宋铮坛兴臻热说奈娜嘶砺郏岢科担检寮一K岢婊械摹笆科保诨咸庑词幕虬嫌铮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浮玉山居图》表现隐居情趣的家乡山水,以勾皴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墨青涂染,笔法取涩势,含而不露。树叶淡渲汁绿,呈现生拙的意趣,风格别致。
《云横秀岭图》元 高克恭 绢本设色纵182.3厘米横10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云横秀岭图》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画云山烟树,溪桥亭屋,气韵流润,山顶作青绿横点;坡脚勾皴染赭色,用笔凝重苍浑,墨色淋漓酣畅。此画为合参米氏云山、董巨皴染画法的典型之作,别开生面。本幅无作者款印,上有元代邓文源等题及清高宗弘历题。此画经梁清标及清内府收藏,有梁氏和清内府诸藏印,曾入《大观录》和《石渠宝芨续编》等著录。
赵孟钤谠茉雷婧驮首诘某栌, 仁宗尤其敬重他的才华, 将其与李白和苏轼相比。他博学多才, 工古文诗词, 通音韵, 精鉴赏。在书画方面造诣尤深, 篆、隶、行、草, 无一不精;山水、竹石、人马、花鸟, 无所不能。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 像他这样具有多方面成就、影响深远的人物, 实在是很罕见的。此画以董源披麻皴画山,墨色清淡,行笔多曲折变化,近乎解索皴。淡墨点苔,树木苍老,水致细密。
《洞庭东山图》元 赵孟 绢本设色 纵61.9厘米横27.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赵孟罨剿不戏缴酱逅, 多写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在笔墨技法上, 兼善工笔和写意, 呈多种面貌。《洞庭东山图》画太湖洞庭湖东山之景。东山山势非高,圆浑平缓,山径曲折,山居云雾迷蒙,岗峦隐约。湖面波光掠影,一叶轻舟,由左方驶向对岸,岸上一人待渡。近处坡石,杂草丛生。描绘了太湖中的幽美景色,境界寂静。画上自题:“洞庭波兮岌岌,川可济兮不可以涉。木兰为舟兮为楫,渺余怀兮风一叶。子昂。”
赵孟畹囊帐醪唤鲵闵贝叶院笫烙跋旌艽蟆T谒固障拢允弦幻糯蠖忌苹贝幕沂芩傅愫陀跋焐醵啵渲胁环Τ删屯怀稣摺F湟帐踔髡藕褪导蟮赝贫撕笫牢娜嘶姆⒄埂P挥子呒葱祸铮钟子撸宄肌⒚俊!缎挥子咔疔滞肌坊斗迓托闫, 雾霭微茫, 江面平静如镜。境界旷远。整个画面宛如宇宙万象被过滤提升成晶莹剔透般充满着音乐性的宁静世界。笔法秀润、清旷, 虽系学李成、郭熙画法而来, 但一变宋人工整刻划之体。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鹊、华不注两山的秋天景色。画面上鹊、华两山遥遥相对, 右边的华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边的鹊山, 则峦头圆厚。平原上, 洲诸红树、芦荻、茅屋、鱼罾, 行人往来如蚁。此画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 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 极富笔墨趣味。明董其昌评此画说:“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元人赞誉此画是“一洗工气”, “风尚古俊, 脱去凡近”。
《鹊华秋色图》元 赵孟 纸本设色纵28.4厘米长9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图》元 李士行 轴 绢本墨笔纵106.2厘米横5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蓟丘(今北京)人,官至黄岩知州,善诗书画,曾从学赵孟睢⑾视谑嘀钋氨病I苹袷吧剿剿Χ蓿咂降ぁ4恕渡剿肌啡【晨屑湟砸桓叻逦魈澹闹苋荷较喾觥N砥致的、深远的山涧有一清流涌出,并化为平静的河水缓缓向前流淌。整个画面布局平稳,境界平淡天然。此画用笔温和秀润,多用披麻皴,墨色变化丰富,水色淋漓。其浓淡相间,以淡墨皴染,浓墨画近树和点苔,层次分明。
《寒林图》元 曹知白 绢本水墨纵27.3厘米横2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 字又元, 号云西, 又字贞素, 人称贞素先生, 华亭(今上海松江县) 人。至元中任昆山教谕, 曾北上大都(今北京), 不久辞归, 隐居不仕, 饱览经书和研究道家之说。自写书斋匾额曰:“常清净”以示求闲适恬静意趣。《寒林图》画枯林一行于坡石之间, 树干劲挺, 疏落有致, 笔墨带有秀润气, 属中年之作。自题:“僧弟自闻以不得予画为根, 几闲有此不了者, 即了与之, 然末为佳。他时有得意者为易之。泰定乙丑九日, 云西兄作。”
元代山水大家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之首说:“近日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也。”曹知白在师法古人又避免过多地参照古人之法。《疏松幽岫图》前景树丛中有两棵高大的松树,远处圆润的山丘布满了画面上半部。主峰的结构既平面化又有起伏,吸收了董源、巨然山水画传统。此画用笔干涩、淡墨渲染,很有几分黄公望之风。
《群山雪霁图》元 曹知白 纸本墨笔纵129.7厘米横56.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高山大岭的雪霁景色。图中以前后高低排置的几座山峰为主体,山涧有一细瀑飞流直下。山下一宽阔而平静的河水似已封冻。右岸水边及岗峦之间隐没着数座房屋,房屋周围遍生松树寒木。整个山峦、房屋及寒树上覆满白雪,苍茫一片,素雅洁净。画中构景简洁,但充实饱满而平正。其笔墨精湛,造物具体,疏密有度。墨色则简淡清雅,极好地烘托了雪山的景色。
《溪山泛艇图》元 曹知白 纸本水墨纵86.3厘米横51.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曹氏和昆山顾氏(瑛)、无锡倪氏(瓒)为元代江南著名的三大豪门旺族。他家有数处亭台池馆和园林花圃, 盛极一时。曹知白喜结宾客, 家藏书画古玩甚多, 四方文人多愿与之交游。曹知白善画山水, 远法李诚、郭熙,追求清疏简淡的画风, 其作画多用柔细之笔, 极少渲染, 早年笔墨秀润, 晚年趋于苍秀简逸。此图是曹知白变体后的佳作,上有倪瓒题诗“云气四时多似雨,涛声八月大如雷”,足以说明此画的意境。
朱德润(1294—1365), 字泽民, 号睢阳山人, 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25岁抵大都, 得赵孟钔萍觯受之于仁宗、英宗两朝, 官国史院编修, 授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早年受高克恭、赵孟畹挠跋臁I剿Ψㄐ淼滥和郭熙, 树枝作“蟹爪”, 山石用卷云皴。构图或作溪山清远, 或作林木挺健、峰峦耸秀, 极富真实感。笔墨秀劲清雅。《松下鸣琴图》画高松下石坡上三人对坐, 一人操琴演奏。水中一鱼翁正划舟归来。近景苍松挺立, 远处峰峦起伏, 景物旷远。笔墨挺健秀润。
浑沦,指浑然一体不可分的状态。《列子·天瑞》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浑沦图》画坡石古松斜立,势若虬龙,树上藤蔓牵绕,飘然向上。右有一圆盘,或日乎,或月乎。景物虽简而内含玄奥涵义深刻。此图似乎表现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及宇宙观,即如作者题画所言是:浑沦图,浑沦者不方而圆,不圆而方。先天地生者,无形而形存。后天地生者,有形而形亡。一翕一张是,岂有绳墨之可量哉。所画松石笔致密和精巧,墨韵温润雅秀。
在画史上, 黄公望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 被推为“元四家之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巨大, 许多作品被当作范本。黄公望的画迹流传至今, 据说有50幅以上。 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书, 对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都有精辟论述, 此书被认为是南宋山水画理论的真传。《天池石壁图》画层峦叠嶂, 杂木长松, 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 烟云流润, 气势雄浑, 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
《九峰雪霁图》元 黄公望 绢本水墨纵116.4厘米横5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洁净、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画面采用了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从己法而成,用笔简练,皴染单纯,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映衬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远,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黄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画上自题:“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
黄公望的绘画曾受赵孟钣跋欤 远宗董、巨, 间及荆浩、关仝、李成, 晚年大变其法, 自成一家。黄公望常携带笔墨, 寄身于深山大川之间, “领略山川之情韵”, 手摩心记。《丹崖云树图》画重峰叠岭,高松层崖,山石用董源、巨然之法,多作披麻皴和矾头石,兼旋洗色。笔法松秀、设色淡冶。“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本幅上有一题,无款印,又有元·张翥题诗中有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
《快雪时晴图》元 黄公望 纸本淡设色纵29.7厘米横104.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天资聪慧, 十二三岁便参加神童考试, 稍长更是博览群书, 逐渐文名显著, 曾充任“浙西宪吏”, 因受累入狱, 几乎丧命。出狱后隐居不仕, 皈依道教全真派。工书法、诗词, 善散曲, 50岁左右才专心从事山水创作。《快雪时晴图》画面除一轮寒冬红日外,该画全以墨色画成,描绘雪霁后的山中之景。通幅用笔柔润如羽,令人称奇的是黄公望竟能运用这种极其柔润的线条建构如此宏大的山石结构,并且使之稳固清晰。
《富春大岭图》元 黄公望 纸本墨笔 纵74.2 厘米横36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富春,为黄公望最喜爱和多次表现的山水题材之一。图中描绘一座高耸兀立的富春大岭,山顶光洁明润,山腰石隙间树木茂盛。右侧绝壁幽涧,飞流直下,一桥悬空,连接左右两壁。左侧山腰上,一条山道在绝壁之间逶迤穿行,向山谷纵深方向延伸而去,路边山凹间树荫之下,数间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后。逶迤的山道,下临江面,江水平静,绕着绝壁缓缓流动。此作中山石画法简洁,枯笔淡墨,皴染有度。画面构景紧凑,疏密虚实,对比鲜明。山石虽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画法最高境界。
《洞庭渔隐图》元 吴镇 纸本水墨纵146.4厘米横5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此图画嘉兴东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峦葱郁,长松劲拔,渔舟细小如叶在水面飘浮。构图用阔远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复的自然之美,内容亦为画家长年活动的湖泽沙渚,黄芦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湿笔浓墨点苔,充分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性,抒发了幽闲澹远的情致。自识:“梅花道人戏墨”,“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方印。幅上又自题词:“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并书。”
吴镇年轻时从毗陵柳天骥学“天人性命之学”,一意韬晦,隐居终身。除研究儒家经典外,旁通佛、道学说。常往来于嘉兴、杭州一带,以占卜为主。《双桧平远图》画平地上并立古桧两株,参天耸立,气势雄伟挺秀,下临坡石溪流,远山层叠,具有平远之势,笔力坚实,笔墨圆润。此为吴镇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吴镇善写草书,师法怀素和五代的扬凝式,笔势宛转遒丽,自成一家。他常用草书写画跋。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云:“梅道人画秀劲拓落,运斤成风,款侧墨沈淋漓,龙蛇飞动,即缀以篇计,亦摩空独运,旁无赘词。正如狮子跳踯,威震林壑,百兽敛迹,尤足称遵。”此幅作远山丛树, 流泉曲水, 平坡老树。坡旁水泽, 小舟闲泊。笔法圆润。境界迷蒙幽深。画上自题:“目断烟波青有无, 霜凋枫叶锦模糊, 千尺浪, 四腮鲈, 诗筒相对酒葫芦。至元二年秋八月, 梅花道人戏作渔父四幅并题。”
《桐阴论画》称吴画墨汁淋漓,古厚之气,扑人眉宇”。吴镇的绘画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为师。《秋江渔隐图》画高山平湖, 一叶轻舟随波荡漾。左方高岭斜耸, 一道清泉顺势而下, 注入平湖之水中。山脚林木郁然。前方乔松挺立, 松下楼阁, 州渚芦荻摇曳。笔墨湿润雄秀。境界深远。画上自题:“江上秋光薄, 枫林霜叶稀, 斜阳随树转, 去雁背人飞, 云影连江浒, 渔家并翠微, 沙涯如有约, 相伴钓船归”。
《松泉图》元 吴镇 纸本水墨 纵105.3厘米横31.7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用秃笔勾勒树石,干墨皴擦,描绘松针则用笔尖,可看出画家的特有风格。画上有画家的自题诗:“长松兮亭亭,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午天风兮吟秋声。景幽佳兮足静赏,中有人兮眉长青。松兮泉兮何所拟,研池阴阴兮清澈底,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雷兮忽升起。”署款“至元四年夏至日,奉为子渊戏作松泉梅花道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