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传世书画 > 绘画 > 唐伯虎《仕女图》

唐伯虎《仕女图》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张璋

  

 唐伯虎《仕女图》
王蜀宫妓图 绢本设色 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缘与争绯。蜀後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後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

  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颇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四人交错而立,平稳有序,并通过微倾的头部、略弯的立姿和攀连的手臂,形成动态的多样变化和相互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感。笔墨技巧近法杜堇,远宗唐人,衣纹作琴弦描,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质感,冠服纹饰描画尤见精工,细致入微。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此图原名《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网 画录》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蜀后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唐寅创作此画,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1937年,张伯驹先生从古玩商郭葆昌那里欲以20万元购买三希之《中秋》、《伯远》两帖,以及李白《上阳台帖》、王时敏《山水图》、蒋廷锡《瑞蔬图》与唐寅《王蜀宫妓图》。无奈因战事,金融封锁,首付6万元后余款不能结清,只得退还二帖,留下包括此图在内的其余四幅书画。后张伯驹先生将此图捐赠给国家,1953年国家文物局拨交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陶穀贈詞 台北故宫典藏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牡丹仕女图

  《牡丹仕女图》 纸本设色 纵125.9厘米 横5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是一个饱尝了世态炎凉滋味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但仕途落魄。二十九岁时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无辜牵连,蒙冤入狱。他遭此打击,再也无心为吏。许多昔日向他求诗乞画的座上客,转而将他视若路人。图中玉立一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扇,左手拈花,体态丰盈,举止安详,头部勾勒精工,晕染匀称,是富贵人家之少妇形象。

 唐伯虎《仕女图》
(传)唐寅 红叶题诗仕女图 美日艺研所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秋风纨扇图

  《秋风纨扇图》 纸本水墨 纵77.1厘米 横3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画家用遒劲飞舞的线条,表现了生动的形象,刻画了一位体态丰盈,举止安详,头部勾勒精工的富贵人家之少妇。画家在画脸、手和胸的部位,宛如北宋李公麟圆细流丽之笔,而衣裙、腰带、披肩多以南宋李唐飘举方折之笔,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的动态美和形体美。虽然用水墨描写,却有丰富的色感,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画上钤有多方收藏印章。  

 唐伯虎《仕女图》

  吹箫图

  《吹箫图》 绢本设色 纵164.8厘米 横89.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的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多在刻意塑造一种娇小而端丽的美女形象。这幅《吹箫图》仍然沿袭了他早年人物画工细艳丽的特点,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嫦娥执桂图

  《嫦娥执桂图》 纸本设色,纵135.3厘米,横58.4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杏花仕女图

  《杏花仕女图》 纸本设色 纵142厘米 横60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此图表现一伫立于杏树下的丰盈女子,手捧小鸟,兀自沉思,画上有唐寅的自题诗和多方收藏印章。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作品 - 潮河边人 - 潮河边人博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新娘的嫁衣(意) 247.02×66.68 cm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芭蕉美人图 大都会艺术馆藏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小庭良夜图

 唐伯虎《仕女图》

  唐寅 仕女图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