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珍贵藏画(三)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张璋
明 唐寅 《陶谷赠词》 绢本设色画 168.8×102.1cm
【简介】:唐寅(1470年-1532年),吴县人。字子畏、伯虎。号六如,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擅诗文书画,尤以画艺见长;初师周臣,继而研学李唐、马远、夏圭,山水独具一格。
此作绘历史故事一则。北宋初年,陶谷(903-970)出使南唐,时南唐国力弱小,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派宫妓秦蒻兰扮做驿吏之女以诱之。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见到温婉美丽的秦蒻兰之后,不禁为之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变得庸俗不堪,遂败慎独之戒。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谷,陶氏再次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后主举起酒杯令蒻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顿时弄得陶谷面红耳赤,狼狈至极。
画中人物刻画,工谨微妙,陶谷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著红烛。秦蒻兰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情态生动逼真,正是赠词前后的情景。背景之树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画屏也都精心刻画,不独佈局得体,设色秀研,而且理趣兼优,形神俱佳。右上有唐寅题诗:“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诗情画意,寓意殊深。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局部 绢本设色画 30.6×574.1cm
【简介】: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生卒年不详,近人据著录及画迹研究,考订约生于弘治甲寅(1494年),卒于嘉靖壬子(1552年)秋冬之际。少时尝为漆工、画磁匠,后学画于周臣,特工临摹,颇能夺真,精丽艳逸,无惭古人。山水、人物、楼台界画,靡不精细入神。为明四大家之一。
此卷盖描绘宫中嫔妃生活。画中园庭殿宇极其繁盛,台阁栏杆门墙皆用界笔画成,精细入神。而人物勾勒笔法秀劲,设色青绿重彩,秾丽典雅,其画虽仿宋人,然有超越之处。
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载,西汉元帝后供佳丽甚多,不得常见,遂遣画工毛延寿图形,再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昭君)不肯,遂不得见。幅中有画工为嫔妃写照者或即毛延寿其人情事。
明 徐渭 《花竹》 纸本水墨画 337.6×103.5cm
【简介】:徐渭(1521年-1593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清,后改字为文长,号天池,晚年亦号青藤道人。个性好奇,曾将名字拆解为“田水月”作为落款。他曾担任闽督胡宗宪的幕僚,名重一时。但也受其连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动,自杀数次未成,又因多疑杀妻而入狱,晚年则以写书卖画为生。他可能是中国艺术史上行迹最为狂怪的艺术家之一。
徐渭兼长诗文书画,也是重要的戏曲作家。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画风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闻名。
本幅以水墨图绘竹石与花卉,根据他自己的题款,应该有十六种花,请大家清点一下是否正确。画中以微细多样的墨色变化,大笔刷出石面,双钩白描画竹,画花的笔法则快速咨肆,时见晕染与水墨流动,但墨调层次变化很多,画面活泼热闹而有生意。对画家而言,笔情墨趣的表现显然比精细描绘景物更为重要。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阴》 水墨画321.9×102.3cm
【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江苏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晚明江南文化界的领袖,理论与创作兼长,收藏丰富而精于鉴赏,历代书画作品若经过他品题,则身价马上高涨。善书,尤其擅于行草。因为饱览古画,所绘山水得以集宋元各家之所长,主要从董源、巨然的传统而来,但自成一家。笔墨秀润苍郁,爽朗潇洒,书法性甚强,而构图亦深受书法理论中“势”的概念所影响。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书,他所提出的南北宗传统之说,与其书画风格皆对当时及之后三百年艺坛影响甚巨。
根据董其昌自题,本幅是观董源之画后追仿之作,并加入黄公望的笔意。但画中所见并非模仿所得,其构图、用笔皆是董其昌集大成后之自我风貌。笔法脱胎自书法,讲究用笔使转的提顿抑扬,而墨色的浓淡燥湿,层次变化也很多。主山上黑白条块的对比强烈,意不在表现立体,而是追求画面虚实相生的趣味
明 吕纪 《荷诸睡凫》 绢本设色画 174.5×104.2公分
【简介】:吕纪(活动于西元1439-1505年间),浙江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亦作乐渔。吕纪为明代中叶著名的宫廷花鸟画家,孝宗弘治(西元1488-1505年)间值仁智殿,官至锦衣卫指挥。花鸟初学边文进,后摹仿唐宋诸名家,结合工笔、写意法,呈现出多种面貌,颇具个人特色。
月夜时分,岚雾凄迷,芦苇、荷叶隐现其间,洲诸上栖息大雁四只。构图上只有近、中景,远景则多省略不绘。本幅虽有吕纪名款,然有存疑之处,且通幅之笔力较为薄弱,当非吕氏之原迹。但其景物布置与气氛营造与另一张吕纪《秋诸水禽》颇为接近,故此应为一相当忠实于吕氏风格之仿作,可从此画中一窥吕纪写意风格的面貌。
明 周臣 《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 绢本设色画 116.6×63.5cm
【简介】:周臣(约西元1460至1535年后),字舜卿,别号东村,鹅场散人。吴郡人(今江苏苏州)。画山水师陈暹,得宋人法;擅摹李成、郭熙、马远、夏圭,用笔精熟。又兼工人物,无论古貌奇姿,或绵密萧散,均能各极意态。唐寅、仇英二家,为其最杰出的弟子。
白居易《别柳枝》:“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与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画幅构图采边角式,虽与浙派同样传承自马、夏传统,但却了无浙派刚劲的笔调,处处洋溢著南宋院体绘画抒情的风致。周臣弟子仇英的工笔人物画,大都源于此。
明 戴进 《春游晚归》 绢本 167.9×83.1cm
【简介】:戴进(西元1388年-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据说他早年随著当地画家学画,以擅画山水、人物而知名。宣德年间,推荐入宫廷供职,由于画艺超群,享誉王公贵卿之间。不过,后来受到同僚的嫉妒与排挤,不得重用,怅然南归。放归后,在杭州仍然继续作画,从学者甚众,对当时画坛影响甚巨,后世称其为浙派之祖。
右下角的前景,画一座庭院,伸出墙外的树枝、路边红色的桃花,都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一名士人正在敲门,庭院中有个仆人提着灯笼前来应门,显示着春游主人晚归的诗意。中景的田野小径上,两个农人扛著锄头回家,远处农舍的空地上,有个农妇正在喂食家禽,人物虽小,显示出画家对细节的用心描写。
这幅画的笔墨多取法自南宋时代的马远、夏圭一派,构图上虽然仍然旧沿袭著南宋院画体系风格,保留了大部分空虚的地方,但是画面比较平板,近景和远山几乎是在同一平面上,比较缺乏景致空间的深度。画上并没有作者的落款和印章,但是从画风,再比照其它画作来看,似可推断是戴进在北京时期的作品。绘画技法功力深厚,笔墨灵活而变化多端,可称代表戴进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 陈洪绶 《梅花山鸟》 绢本设色画 124.3×49.6cm
【简介】:陈洪绶(1599年-1652年),浙江诸暨人。字章侯,自号老莲。明亡后,又号悔迟、勿迟、云门僧。擅长书画。在绘画方面,他专工人物,旁及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所画的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细劲,兼有李公麟和赵孟頫之妙,不过他喜欢用夸张手法来作画,是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大家。此外,他又参与版画的制作,对晚明版画艺术的提升贡献匪浅。
巨大的太湖石后,有一棵树干盘曲的老梅,枝丫上满布这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这只山鸟的鸟喙平伸,表情极富趣味性。陈洪绶以古籀(zhòu)法写梅干,笔力雄健。花以钩勒填彩法画成,轮廓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