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华国古今同 吟咏飞毫醒醉中:宋徽宗《文会图》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宋代 赵佶《文会图》 绢本设色 立轴 纵184.4厘米 横123.9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会图》具体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
地点应该是一所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竹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正在寒暄,拱手行礼,神情和蔼。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按弹过。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
《文会图》局部大图
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文会图》局部大图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这是宋赵佶《大观茶论》中的一段文字。每每读来,追思仰慕,感慨万千。“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
文中所说这些茶具几乎在《文会图》中都能看到,在存世的北宋茶器中也有相应的例子,画家所绘当是确有根据的,此画可以说是宋代点茶法场景的图像记录,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参考价值。
《文会图》局部大图
画幅右上有赵佶亲笔题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左下为“天下一人”签押。
宋代非常重视饮茶文化,到处都着茶香,茶也取代了酒成为了桌上的主角。《文会图》以极其写实的笔法描绘出宋代高雅之士的饮茶文化,其实也透出宋徹宗一种“以文治国”的愿。宋徽宗称此画为文会图,当有以此作为帝王统治下人才云集的象征图像。他也是非常羡慕文人的生活,而自己偏是皇帝,只好把自己平日与大臣之间的故事画为了一场“文会”。
对于赵佶来说,做皇帝并不快乐,他也无心于政事,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终将宋朝送向灭亡。但是,他热爱文艺,以官方的力量,推动北宋艺术的全面发展。他设立“宣和画院”,让许多热爱诗文书画的人能以此谋生,在艺术的层面算是做了不少好事。在宋徽宗时代,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
《文会图》局部大图
左上方另有徽宗宠臣蔡京所题的和韵诗:“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其中提到了“十八士”。所谓“十八学士”,实际上是十八个见诸史书记载的文臣,这一概念产生于唐帝国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他在首都长安建立了文学馆,网罗天下人才,其中有十八人较出名。这十八人以本官兼任文学馆学士,每日分三班轮值。
史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宫廷画师曾作《秦府十八学士图》,专事描绘十八人形貌,以体现朝廷礼重文臣之意。李世民登基后,他命令阎立本绘制了十八学士画像,一来彰显唐太宗礼贤下士,重视文臣、文教;二来表彰这十八人在辅佐唐太宗治国时候的功绩。不过,不论是武德九年之作,抑或是阎立本后来的十八学士画像,均未保留下来。
《文会图》或与唐代以来“十八学士”图式有某些联系。可能是当时摹写古代画作后,加入北宋元素的“改编”之作。
《文会图》局部大图
该画中从根部到顶部不断缠绕的两株树木,虽然复杂,但由于含蓄的表现,因此毫无杂乱夸张之感,而像是观察树木真实生长状况后描绘出的细腻作品。徽宗时期画院作品常有种纤尘不染的明净感。《文会图》中即使在各种树木垂下的细小叶片上,也可以发现这种特质。
此外,画中所绘人物均神情雅俊、眉清目秀,器用、园景描绘细致讲究,其中流露出文雅气息,足堪代表宋徽宗对画院的要求与成果,无论在画作质量或研究价值上,均属难得之重要画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