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一)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张璋
晚唐时期,工笔重彩人物画,再也没有出现盛唐时的繁荣和辉煌,而这一时期的水墨山水画却是蒸蒸日上,在绘画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人物画,并影响了人物画的趣味走向。晚唐时,佛教禅宗已得到了发展,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相标榜。五代时,道教、佛教并盛,寺院中的壁画,仍然受到重视。前蜀、后蜀僻处西陲,五代的战乱,对这里并没有多大影响,所以政教平治,社会安宁,蜀主又奖励提倡绘画,于是人才辈出。中原画家多把蜀地看成乐土,纷纷西去避乱,促成两蜀绘事的兴盛,成为绘画艺术的中心。贯休是当时蜀地画家中最有名的擅绘道释的画家,而且他还创造了风格怪异的宗教人物画。
贯休所绘罗汉,有的庞眉大目,有的高颧隆鼻,面貌都是“胡貌梵相”,这种奇异之相,立意免俗。据史料记载,贯休曾说,这些“不类世间所传”的佛教人物形象,是他“梦中所睹尔”。我们大可不必信梦中所睹之物,但这些梵像却是贯休冥思悟对禅学的产物,是禅宗境界的幻化。现藏于日本皇宫内厅的这幅贯休的《十六罗汉图》,据日本学者鉴定是宋初摹本,是最接近贯休原作的作品。
十六罗汉,均为佛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是受佛敕、永住此世而济度众生者。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与唐代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胡人形象是一致的。但唐时的佛像已渐趋世俗化,具有较强的写实性,贯休一改这种风格,他笔下的十六罗汉大幅度变形,变得怪异,富有神秘感和威慑力。
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但却没有改掉作战时的野性,为摒弃他的粗野性格,佛祖让他静坐修行。后来的距罗尊者虽然修成了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十六罗汉图》中的距罗尊者鹰目高鼻,双手合十作拜谒状,气宇轩昂,英气逼人。邛杖斜倚在古木座椅上,座椅两臂扶手处呈龙首造型,形态生动,整个画面和谐一致。作者对人物头部、手部的骨骼造型进行了夸张处理,并且以墨色染出凹凸,极具立体写实效果。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坐鹿罗汉)
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亲身向后世之人表明:一个人无论是出生在高贵的种姓之家、富豪之门,或者说是出生在父辈高官厚禄的家庭、这些都是无用的,因为转瞬即失的奢华毫无意义。修行时,经常骑头鹿,所以也叫坐鹿罗汉。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喜庆罗汉)
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古印度论师之一,双眉垂至颊下,似正在和人辩论。 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天下,故名喜庆罗汉。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举钵罗汉)
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原是个很容易冲动的人,佛陀特地为他讲了长生童子的故事,使他不再和其它的人争吵,由于他化缘的时候每次都是举起铁钵向人化缘,修成罗汉后,被世人称为举钵罗汉。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四尊者,苏频陀,(托塔罗汉)
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是佛陀的关门弟子。他常常手扥一塔,因塔是为葬佛舍利的,所以此塔便成为佛的象征。他为表示怀念和追随佛祖,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所以又称托塔罗汉。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五尊者,诺距罗,(静坐罗汉)
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传说中是一位勇猛的战士,佛陀让他静坐,放弃从前的粗鲁,野蛮性格。虽修成罗汉,但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六尊者,跋陀罗,(过江罗汉)
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母亲把他生在了跋陀罗树下,所以取名跋陀罗,出家后称为罗汉。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此后世称他为过江罗汉.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七尊者,迦理迦,(骑象罗汉)
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本是一位驯象师。象的力量非常大,耐劳又能致远,也是佛法的象征,所以世人称其为为骑象罗汉。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
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原是一位健壮勇猛的猎人,后来出家做了和尚,戒杀一切生物,也叫金刚子,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称为笑狮罗汉。
五代贯休十六副罗汉图:第九尊者,戍博迦,(开心罗汉)
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戍博迦意为贱民,可见他的出身低微或曾被阉割为宫中为奴。是舍卫城的乞丐,后为佛陀收留为弟子,深感佛陀法力无边,很快修成阿罗汉果,被称为开心罗汉。中国译他的名字为“善无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