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秋拍 收藏 拍卖

文人与宋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文人与宋画

宋-绣羽鸣春图页----绢本,设色,纵25.7cm,横24.1cm
 

  

  宋代以前的绘画并无明确的文人画与画工画之分,然而,随着绘画表现技巧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到了宋代以后,写实绘画的表现手段仿佛已趋于极至,这一时期的画家多囿于师承关系、拘泥于前人的定本,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弊。因此,那时的绘画已不能满足少数文人的要求,他们早已看厌了那些画风工丽且程式化的作品,并提出了超出绘画范畴的更高的要求——人品与学养。

  真正开始在理论上推崇文人画的是苏轼,苏轼对绘画中“形”与“理”的论述对文入画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他认为客观对象皆有“常形”,而“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就是说无论是作画还是评画,如果以“形似”来判断成败,这是十分幼稚和肤浅的,“形似”并不能作为评判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因此,苏轼认为在作画时还必须把握对象中存在的“常理”,这个“常理”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对象自身的规律、特征和审美属性。苏轼曾以画马为例论述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而画工画马“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之感,“看数尺许便倦”。这里他所说的“意气”和“俊发”恐怕就是指客观对象的“常理”吧。苏轼对文入画还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要求作画必须追求意境的表现,最终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另外,他还提出不求功利、自我表现的创作原则,即所谓“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

  苏轼不仅在绘画理论方面有独道精深的见解,而且在绘画实践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苏轼与同时代的文同均以画墨竹闻名,然而,目前苏轼仅有一幅《古木怪石图》卷存于日本。该图左侧用干笔皴擦出一块形状奇异的石头,右侧是一棵扭曲的古木,在木石之后有一些细竹小草。《古木怪石图》是在纸上尽用墨笔写成,此画用笔简炼老辣,颇具书法笔调,其风格与宋人对苏轼画风的评述基本相似,米芾在《画史》中云:“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除苏轼外,还有北宋的文同、米芾,南宋的扬无咎、赵孟頫、牧溪等人。

  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文同多才多艺,苏轼称他有诗、词、书、画四绝,绘画方面他以画竹著称,其影响连苏轼也承认自己的墨竹“派出湖州(文同)”。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文同的一幅《墨竹图》轴,该图为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画中是一枝下垂弯曲的青竹,枝叶十分茂密。文同自称画竹为“墨戏”,主张“托物寓兴”,然而这幅《墨竹图》仍使我们感到其画风是十分严谨的,它是作者平时潜心观察和画前“成竹于胸”的必然结果。

  扬无咎,字补之,是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善画墨梅。扬无咎存世作品有《四梅花图》、《雪梅图》、《墨梅图》等,其中《雪梅图》卷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为纸本墨笔,纵27.1厘米,横144.8厘米。此画描绘的是几枝傲凌风霜的寒梅,并有疏竹遮映其间,周围以淡墨渲染,烘托出梅竹上的积雪,使人感到阵阵寒气迎面扑来。扬无咎画梅一改前人点瓣的画法,而是用白描勾圈法,并成为一时的风尚。

  宋代文人画的发展与苏轼的理论思想是紧密相关的,它对其后的文入学士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文入学士因此纷纷拿起画笔,抒发胸中意气,且不断扩大文人画的表现内容,相继出现了墨梅、墨兰、墨菊等题材,他们成为与专业画家相抗衡的群体,并在美术史中谱写出了重要的篇章。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