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收藏 秋拍

中国书画网 > 当代书画 > 眼中的 《星夜》

眼中的 《星夜》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老秋

眼中的 《星夜》

《星夜》——画布,油彩,73.7厘米X92.1厘米

  绘画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一张画纸或画布是2维的,但它却可以表现1维,2维,3维,甚至4维的图象,我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同时,绘画不仅反映了真实世界,也反映了人的心灵世界。在所有画家中,梵高是我最欣赏也是最为喜欢的,他所创作的《星夜》带给了我深深地震撼!

  梵高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承受了最多苦难的画家,他的一生都在贫困、紧张、精神崩溃中度过的。从1880到1890年,梵高的艺术生涯仅仅持续了短短十年,然而就在这十年中,他留下了让无数后人顶礼膜拜的画作。《星夜》——画布,油彩,73.7厘米X92.1厘米,创作于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或许《星夜》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的真实的夜空吧,不是现实中的真实,而是他内心的真实。

  《星夜》用写意的笔触,为人类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星空图景。星星或涂黄色,或黄蓝相间,天空以深蓝为主色调,大地上的古树,耸入天际,为黑色造型;教堂、房舍则以黑、蓝、红色简笔勾勒而成。《星夜》的色彩浓重,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可以说,梵高画作给人的形成的冲击力,有一大半来自于他用的色彩。在早期学画时,梵高就清楚地看到了学院教育对新鲜的视觉形象的破坏,从而他自己潜心于色彩方面,终于有了自己的风格。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画面上,原本漆黑的天空变得明亮可见,蓝和黄的对比使星辰和月亮更为突出,掺杂在其中的黑色线条使人产生对天空深处的遐想。地面上,房屋和山坡也被星光映亮,这让人觉得星光更像是大火发出来的火光,这使星辰和月亮的力度大大增强。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星夜》中月光、星光、银河之光的旋转,呈现了多种态势。右上角的月光旋转呈收缩的向心运动; 大大小小的星光的旋转则呈扩张运动; 银河的涡卷状旋转的色彩等级序列虽不太明显 ,但冷暖对比强烈。这些有规律的旋转 ,形成为人间和宇宙的交响曲。怪不得美国一首纪念梵高的歌曲《文森特》,其歌词就是描绘《星夜》的。这幅画中旋转着的月光、星光、银河之光汹涌着、挣扎着、翻腾着,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亮点 ,仿佛飞焰一般 ,洒落在扭曲痉挛的丝柏和神秘莫测的暗蓝色夜空里,使人震撼,令人心碎。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蓝的夜空中独自放光。星空浩瀚无垠,宇宙苍茫缥缈。在夜色笼罩下,宇宙以不可预测的神奇的力量翻腾着、滚动着,星月也随之发出耀眼的光辉和无可名状的冲撞力。画面气势磅礴,场景壮阔;江河急湍不足以形容其流动之势,雷霆万钧不足以形容其巨大之力,它显示出特有的难以言传的崇高美。它不仅是对自然的超越,而且是对自我的超越。它是对流动不息的宇宙的永恒性的讴歌,是对梵高燃烧不止的激情和生命力的赞颂。它是大自然的梦幻化,又是梦幻的大自然化。在传达媒介上,它虽然汲取了印象主义重视光、色的优点,但它比印象主义之光更强烈、更集中、更有穿透力,比印象主义之色更浓郁、更厚重、更艳耀,尤其更富于主观情感色彩和哲学思想的深刻性。总之,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的光色效应,是对印象主义的光色效应的超越,前者把光色效应推向了极至,仿佛是和梵高的血汗融合而成的。

眼中的 《星夜》

星空局部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不靠直接观察对象,而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星月夜》这幅画,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① 因为在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在圣雷米疗养院,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这幅画的形象也很奇特,至少是含有深意。首先是一个对比,流动的天空与静止的地面的对比。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仿佛画出了时间的流动。从这一点来说,他表现了一个4维的宇宙。他的宇宙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这是他此时心目中的宇宙,然而,这个流动的宇宙又凝固在这一刹那,所以也是一个永恒的宇宙。巨大星云的旋转和交汇,仿佛说出了他内心的斗争,对苦难的斗争,仿佛在进行着最后的审判,是坚持,还是放弃?同样变得巨大的星辰和月亮火焰般旋转着、爆发着,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爆发。然而大地却是静止的,不为这一切所动,我觉得这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对梵高的不公。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地代表了梵高内心中深藏的安静,仅留的一块安详之地,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这个对比,强烈的反映了梵高的内心世界。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雾,他或许很迷惘。一年后,他自杀身亡,或许可以在这幅画中看出一些东西。

  总之,我很喜欢《星夜》,因为它有着灵魂的力量和自然的美丽,这也是梵高心灵世界的一个展现,这时的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而在幻象中,他达到了永恒。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