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羽 抽象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1946年,赵无极在重庆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办一次画展,展出吴大羽、林风眠、关良、丁衍庸、李仲生及赵无极本人等画家的作品。前面五位画家都是接受欧洲画风影响的中国画家,这些作品深受学术界及年轻一代画家欢迎,在知识界引起轰动,此展展示将当时艺术家如何努力突破传统。
1947年,经方干民先生之努力,国立杭州艺专又聘他担任油画工作室主任。作《船夫曲》。
1950年,遭中央美院华东分院(1940年国立杭州艺专改名)解聘,家居作画。
1955年,作《伏案少女》。
1956年,作《镜中像》、《红花》。
1957年,作《少女头像》。
1958年3月,上海美术家赖少其、林风眠、关良、陈烟桥、吴大羽、邵克萍等十余人到上海东郊同心生产合作社参加劳动。 作《东风草图》。
1959年,作《菊花》。
1960年,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
1962年,作品《红花》参加第三届全国美展(纪念“讲话”发表2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展期自5月至7月),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丰收》。
1963年,作《向日葵》。
1965年,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任画师。任上海画院副院长,以及中国画院、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交大艺术系顾问;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1976年,进入上海船厂职工美术大学执教,与其它艺术家体验劳动与创作的生活,该校两年后停办。
1978年,作《公园的早晨》,是从晨曦公园获得的印象。
1980年,作《滂沱》,是透过玻璃见到的雨景。
1981年,作《芬芳》。
1982年,作品参加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的“上海油画展”,共展出82为上海油画家作品,以刘海粟、颜文梁、吴大羽、关良、周碧初为首、展期自4月4日至14日,这是第一代油画家劫后余生的第一次艺术展示,引起北京美术界的关注。
1983年,作《婆娑》、《韵谱》,是出自古文物和京剧脸谱的悬念,为美国海夫纳画廊典藏。
1984年,作品参加12月的第六届全国美展,《色草》(1984年作)获美展荣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作《速写》,是同年朦胧追忆的呈现。
1987年,作品《韵谱》(1983年作)、《静物》(1985年作)参加美国GHK公司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展”(Contemporary Oil Painting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地点于纽约The Harkness House,展期自4月1日至4月23日。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协会上海和大地文化社联合主办的“上海、台湾画家作品联展”,参加者有上海画家24名,台湾画家13名,地点于上海展览中心,展期自12月19日至28日。
1988年,元旦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