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邱志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包装:平装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11-01
【编辑推荐】
正如邱志杰所说,摄影并不是你所想的那么复杂深奥,尽管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不指望通过摄影来谋生,你还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来感觉,来梦想。本书是为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的,同时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所写,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它为你展示拥有“思想与哲思”的摄影,带你踏上摄影的自由王国。
【内容简介】
摄影之后的摄影是怎样的呢?本书是著名实验艺术家邱志杰写给大众看“摄影入门”,你可以是对摄影一窍不通的人,也可以是离摄影大师只有一步之遥的人,而长期饱受“正统摄影”流毒的“专业人士”则不是本书的理想读者,因为这是一本从摄影观念的突破入手的摄影手册,它为你展示拥有“思想与哲思”的摄影,在各种摄影装置、摄影实验流派以及行为艺术的交叉领域的“摄影形态”,那是一个颠覆了“摄影”的“侏罗纪”之后的摄影的自由王国,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家园,当然也是思想茂盛的“林中之路”。
【作者简介】

邱志杰,福建漳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创作领域贯穿绘画,摄影,装置,录像和行为等各种媒体,课题触及时空、灵肉、生死、权力等多种问题,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和收藏,并且是影响广泛的理论写作者和策展人。著有《重要的是现场》、《给我一个面具》等。
【精彩书评】
我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摄影不是你所想的那么复杂深奥,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不指望通过摄影来谋生,你还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来感觉,来梦想。我的读者是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的,同时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
——邱志杰
【目录】
1 谁应该看这本书
2 仅仅拍照不是艺术
3 求真意志:人工制像的划时代革命
4 欧洲思想的象征性器具
5 第一张照片的传教士拍的
6 现代主义与摄影
7 摄影家都攒下了哪些招数
8 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
9 傻瓜机革命
10 摄影之后的摄影
11 客观、现客观、极端客观:对相机的非控制倾向
12 撒开你的伤口:另类社群摄影
13 机械眼胜过人眼
14 摄影之前:摆拍
15 思想类型:表演和导演
16 玩偶世界:我是你的镜子
17 透视与角度:置景摄影的自我设局
18 从静物到置景
19 在摄影与摄影之间:拼贴
20 从底片蒙太奇相纸蒙太奇
21 非蒙太奇拼贴
22 采样时代:数量的意义
23 时与时之间
24 叙事摄影:真实的谎言
25 摄影之后:涂绘
26 扫描:流水账
27 异形与妄想:数字化拼贴中超现实主义的幽灵
28 数字作为分析方法
29 数字雕塑:非摄影图片
30 拼贴在环境中:摄影装置
……
【精彩书摘】
造像崇拜:从教堂玻璃窗到灯箱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样的情景被放在《圣经·创世记》的第一天,当然,也应该放在摄影史的第一章。当然,在眼睛瞎了之后开始写狂草的“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未必会这样想。可见光对于摄影来说是第一要素,以至于有人说摄影就是用光线在书写。
维特根斯坦曾经突兀地发问:黑屋子里面的红玫瑰是什么颜色?他以此来训导我们,“红”这样的词汇是以“光”这样的生活形式为前提的。光是除了雕塑之外的绝大多数视觉形象的前提。如果说对于其他的视觉形象,光只是关乎“感知”的问题,那么对于摄影来说,光就是直接关乎“存在”的问题。
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开始,光就是超越的,是形象的来源。而后在洞穴一般的教堂里,人类发现了赋予图像以上帝般的神采的技术——彩色玻璃镶嵌画。光从形象的背后透出的同时,形象被升级了,被升级到仅次于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位置。
自发光的图像比起周围的图像的优势在于它不再依存于环境的光照,它不因被照亮而后被感知,它的存在显出了自足的特点,就像上帝是第一推动力。自发光的物体从来都被赋予神性并担任神职——从夜明珠到蜡烛都是如此。因此,如果图像要沐浴神性,它必须被光穿透、依靠光而存在。彩色玻璃窗正是凭着这一点,成为神性的制像技术。
摄影术很快就悟到了这一点,也因此很快就据此做出了正片,从而导致新时代的彩色玻璃窗——灯箱的产生。灯箱将是批量生产崇拜的技术。只是这种崇拜可以是人为的,正像灯箱里的光源是人为的,而玻璃窗的发光者,是阿波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