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见过的叶浅予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叶浅予有着极为特殊的的艺术经历。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机缘巧合地来到了上海,从打杂开始,凭着对美术的灵性和无畏的性格,加上当时前辈们的指点,很快就进入了当时的热门报社行。往往情感敏锐的人都可以在手工制作上有着极为过人的天分,当时这座既有传统遗老,又夹杂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海,各路人等各显其能忙于生计,犹如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漫画,这种比当时的照相技术来得快、可以夸张现实的优劣,成为了各大宣传媒径争先使用的形式。叶浅予从乡下到十里洋场,用画笔为武器,以漫画启发群众。
此后,利用多年积累的漫画经验,以及在媒体训练出的的锐利的思维和迅捷的工作作风,叶浅予在参观墨西哥画家的展览会上,又发现了全新的、更加能够反映社会、表达个人情的速写方法。一支铅笔、一本画本,较之夸张漫画更加真切地、细腻地、如实地传达出现实对他内心的冲动,又使冲动反向于自己的内心,让画面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叶浅予的速写作品,记录的内容早已超出了单纯艺术的表现,作品即有准确洗练的刻画,又传达出那个战争所造成人们离乱不安的气氛,使速写作品到达了完美的境地,不得不说,所有人生经历的痛苦,或使人沮丧抑或让人更坚强。
自反映上海市诙谐狭隘的市井漫画,到战事离乱的民族危亡的匹夫之心,到印度、贵州发现的自然混沌之美与人类精神自赎宗教的神秘,叶浅予用速写完成了纪录历史阶段、完善个人理念和艺术风格的小结,从而填补并启发后人——史料的记录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为新中国美院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基础。
上世纪30年代叶浅予与友人照片
印度少年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印度少年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印度祖母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印度少年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印度苦行僧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康定众生相 1945年 28×21cm
康定众生相 1945年 28×21cm
康定众生相 1945年 28×21cm
印度少年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印度主妇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40年代生活照

成都茶客 1945年 28×21cm×4 纸本素描
成都川剧演员 1945年 28×21cm×4 纸本素描
罗汉堂里写生 1943-1944年 28×21cm 纸本素描
罗汉堂里写生 1943-1944年 28×21cm 纸本素描
罗汉堂里写生 1943-1944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在印度街景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在印度街景 1943年 28×21cm 纸本素描
苗族少女 1945年 93×57cm 设色纸本
藏族少女 1943年 48X38cm 设色纸本
曲阜老太太 1935年 78×47.5cm 设色纸本
40年代生活照
叶浅予与齐白石在一起
昭和天皇招大和之魂 上世纪40年代初 56×42.5cm 设色纸本
落地生根 上世纪40年代初 56×42.5cm 设色纸本
可怜的汪氏伪政权 上世纪40年代初 56×42.5cm 设色纸本
海之荒鹫 上世纪40年代初 56×42.5cm 设色纸本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后门交易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卖香烟的先生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我们的新家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只能坐马车了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终于吃了一顿饱饭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我的新衣裳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汪精卫遗像 上世纪40年代初作 20×28cm×2 设色纸本
展览通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