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当代书画 > 相关文章 > 赵望云:写生路上

赵望云:写生路上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中国书画网编辑

    提及赵望云,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长安画派”,知道他是“长安画派”的奠基者之一。其实,“长安画派”仅是赵望云先生艺术实践的“一个果实”,他的很多贡献远在“长安画派”之外。


赵望云:写生路上
青年时期赵望云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56年在莫斯科的赵望云

 
赵望云:写生路上
晚年时期赵望云
 

  1906年,赵望云生于河北束鹿一个兼营皮具的农家,自小痴迷绘画、戏剧、音乐。15岁父亲去世后,家境衰落,被母亲送到辛集镇恒盛皮店当学徒。1925年,远房表哥王西渠怜其身世与艺术天资,将其送到北平京华美专。1927年,转入国立艺专选科学习国画。然而,因为进步甚速招同学嫉妒和排挤,未考取正式班,迁居僻巷,发奋自学,并开始攻读艺术理论著述,如托尔斯泰《艺术论》等,这些经历和新思想对其树立改造中国画的志愿起到不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望云:写生路上
赵望云(右)与表兄王西渠摄于家乡河北束鹿

  1927年,赵望云常与友人同往西山碧云寺附近专心习作乡村人物速写,创作揭露社会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处女作《疲劳》,以及《风雨下之民众》、《贫与病》、《雪地民生》、《幸福梦》、《厂笛》、《倦》、《郁闷》等作品,并与侯子步、李苦禅在北京中山公园展出,引发社会关注,这批作品后来刊发于《大公报》。也就是这时,结识《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和艺术周刊主编王森然。1928年,《大公报》上刊登其《疲劳》《贫与病》《倦》《幸福梦》等作品,这些充溢强烈现实批判主义的作品,得到新闻界、民主政治家和大众的支持和关注,唤起民众情感与共鸣

赵望云:写生路上
20世纪20年代,赵望云(中排左二)与李苦禅(中排左三)等画友在北京

赵望云:写生路上       赵望云:写生路上
左:《疲劳》,天津《大公报》1928.3.3刊载; 右:《 贫与病》,天津《大公报》1928.3.17刊载

      赵望云的朋友中,王森然是很重要的一位,青年时期的赵望云曾直接受到王森然的影响。王森然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画家,曾担任《大公报》艺术周刊主编,参加过五四运动。1928年,在《大公报》刊登赵望云作品的同时,王森然发文,称赞赵望云是建筑在“战与爱”的基础上的“群众画家”。1932年,《大公报》扩大版面。王森然又促成赵望云以旅行写生记者的身份,通过绘画为《大公报》补充新闻。从1932年底开始至1933年5、6月,赵望云所作通讯画稿发表于报端者共一百三十幅,并由《大公报》印成《农村写生集》。

赵望云:写生路上
《幽静的山村》 43x65cm 1933年

赵望云:写生路上
《难民图》 68x45cm 1935年

 
赵望云:写生路上
《大公报通讯写生》

      隐居泰山的布衣将军冯玉祥到非常欣赏,经常剪报题诗,并在文章中写道:“最先耀在我眼前的就是那幅朴素的、动人的图画;而且总要使我的视线在那里逗留很长时间。我很想把它全部保存起来,所以天天从报上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以便随时翻阅。虽然我每天很当心这件事情,但因为事忙,终于遗失了几张,觉得非常可惜。” 赵望云的农村写生集印出单行本后,冯玉祥即派赵逸云携带他的题诗从泰山到天津,商议印写生集的题诗本,并邀请赵望云去泰山小住。于是有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大公报》不断派赵望云前往农村旅行写生的同时,冯玉祥将军也陆续出资为赵望云办画展,并在抗战爆发后,出资办《抗战画刊》,赵望云任主编,成为美术抗战的重要阵地。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33年秋,赵望云(右)与冯玉祥(中)将军在泰山合影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36年书法
 
赵望云:写生路上
《晚成庐藏书画集锦》之20/34 赵望云 1936年作 22.5×30.1厘米

 
赵望云:写生路上    赵望云:写生路上
左:《赵望云农村写生集》 封面;右:《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封面


赵望云:写生路上    赵望云:写生路上
左:《泰山社会写生石刻书画集》封面;右:《抗战画刊》封面

    赵望云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艺术视线从未离开过人民,作品主题和形式高度统一,立意明确,表现力强,纯粹是为人民而歌,充分体现艺术的主流价值。

      1941年,《抗战画刊》坚持了30余期后停刊,赵望云开始职业画家生涯。其后,赵望云结识张大千,观赏其收藏的古代书画名作,对系统钻研国画艺术的优秀传统技法获益很大。张大千不止一次地回顾了他和赵望云的友情,说望云是个愉快的人,善拉京胡,会吹笛子,能唱京戏,称得上是个音乐家……一九七二年,张大千侨居美国,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又一次提到赵望云。其自认在画马上不及徐悲鸿和赵望云,徐悲鸿笔下的马是赛跑的马,而赵望云画的是耕田的马、拉车的马。

赵望云:写生路上
20世纪30年代,赵望云(后排左六)与张大千(前排左四)、于非闇、张恨水

赵望云:写生路上
哈萨克舞 40年代

赵望云:写生路上
姐妹  41cm×82.5cm 1948年 现藏中国美术馆

  此外,郭沫若、老舍先生均和赵望云交往甚密。老舍曾说“每逢看见国画的山水,不由得我就要问:为什么那小桥上、流水旁、秋柳下与茅屋中,总是那一二宽衣博带,悠悠自得的老头儿呢?难道山间水畔,除了那爱看云石的老翁,就没有别的居民?除了寻诗踏雪的风趣,就没有别种生活吗? ”在赵望云的绘画里,老舍看到了“别的居民、别的生活”。

      1943年1月,赵望云在重庆举办“西北旅行写生画展”,引起美术界强烈反响,冯玉祥、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阳翰笙、王昆仑等社会名流到场祝贺、参观。郭沫若当场为画展题诗:“我手写我心,时代维妙肖。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那次画展中,周恩来也购买了一张画。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42年,赵望云(左)与关山月在重庆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43年赵望云(后排右三)、张振铎、关山月(中拄杖者)在西安举办画展时合影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56年赵望云(右一)与石鲁(左二)等在埃及访问写生  

赵望云:写生路上
20世纪50年代,赵望云(后排左一)与汪锋(前排左一)、常黎夫等合影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62年为《甘肃画报》作画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62年为学生做示范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61年在社会主义教育学院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73年的赵望云
 

  赵望云曾说“为了描绘现实,我爱图画;为了寻找画材,我爱旅行。”在他人生履历中旅行写生或者是深入生活创作,始终贯穿于各个时期。50年代,赵望云不断地深入生活,陕北、陕南、黄河沿岸、秦岭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大量来自于生活的作品他的《牧羊图》、《边塞风光》、《深入祁连山》、《雪天驮运图》都呈现了西北地区的风貌和风土人情,开中国画西部风貌表现的历史先河,也使得他成为画坛西北风的拓荒者,西北文化事业的建设者。

赵望云:写生路上
深入祁连山  90.3cm×161.3cm 1954年 现藏中国美术馆

赵望云:写生路上

 雪天驮运图  80cm×146.5cm 1954年 现藏中国美术馆
 

  60年代,赵望云依旧勤奋于写生。
      1961年,赵望云 55岁。春天,同何海霞、康师尧、李梓盛等深入秦岭山区,在宁陕县火地塘林区写生。10月1日,与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一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国画习作展”。画展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新颖的时代气息,引起全国画坛关注,被誉为“长安画派”。本年度创作有《森林伐木》、《林间山径》、《秋林归牧》、《火地塘写景》、《浓密的山林》、《林场》、《延安道上》、《春耕图》、《西山之雪》、《雨后春游》、《西山古松》、《林区写生组画》等。

赵望云:写生路上
巴山春耕 1958年 赵望云 150×82厘米 

 
赵望云:写生路上
万山丛中 144x313cm 1955年

 
赵望云:写生路上
幽谷新村 129.1×68cm 1960年

 
赵望云:写生路上
晚秋 1962年 83×50厘米

赵望云:写生路上
青海湖风波 35x51cm 1973年

赵望云:写生路上
深山欲雨1973年35×51cm

赵望云:写生路上
深夜行1973年69x46.5cm 现藏中国美术馆
 

赵望云:写生路上
霜林晓色 1976年 赵望云 65×33厘米 现藏中国美术馆

赵望云:写生路上
《云深不知处》1975年 74×46cm

赵望云:写生路上
《竹林池塘》 68x33cm 1976年

 
赵望云:写生路上
《紫竹园内即景》 1972年 25×105.5厘米 
 

  赵望云晚年被打成过“右派”,文革中被造反派连续批斗,导致左半身瘫痪。但是,其对于艺术的热诚从未消失,其子、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回忆:他平时一直温和乐观,我记得那次他哭了,他说:“我怕我再不能拿起画笔了啊”。身体左半边瘫痪,但右手还可以握笔,赵王望云依然坚持作画。这个时期的作品,注重强化主观情怀的表现,作品的意境呈现出诗化、音乐化的特色;艺术表现力也更加强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绘画也成为其精神寄托,借此排除苦闷,同时将一生精华释放出来。

  1976年赵望云70岁 ,“文革”结束,身体日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病榻上坚持作画百余幅。这年的作品有:《竹林池塘》、《海水扬其波》、《山高气爽》、《清江一曲抱村流》、《松坡长泉》、《山色水声》、《霜林晓色》、《溪山幽静》、《幽林麋鹿》、《清夏》、《蜀山农舍》、《山村五月》、《终南山居图》、《春到人间》、《崖树临壑》、《汉南怀古》、《岭上青松》、《夏收晌午》、《山林飞瀑》、《秋山牧羊》、《秋色山野》等。

  1977年,71岁,3月29日,因病重治疗无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逝世。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48年,赵望云与友人及赵振川、赵季平合影

 

  除了个人的艺术创作和成就,赵望云也培养了不少学生: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等,赵家孩子也非常优秀:赵振川成为西北画坛的领军人物、赵振霄成为中国顶级大提琴手、赵季平则成为著名作曲家并担任中国音协主席……

  方济众回忆赵望云的教育方法:“老师只须引导学生进入艺术领域就行了。好比教走路,会走就行,不是抱在怀里,代他走路”。方济众也是赵望云偶然间发生的艺术才子。方济众为陕南贫寒子弟,一次画展上看到赵先生的作品,非常崇拜,得以认识。本意希望先生指导其考美院,先生却以自己的阅历和实践告诉他:艺术在象牙塔之外更能成功。1946年9月以后,方济众住到了赵先生的家里,成了这个和睦家庭的一员。方济众曾说:“当时赵先生的一家,除了老师、师母,便是三个小弟弟,加上我和做饭的老孙,总共是七口之家。这对经常处于物价飞涨的西安古城来说,光靠望云老师举办画展维持生活,也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我到他家一年多来,几乎没有看到他一天停笔不画,即使朋友们来了,他也还是边画边聊天。据我估计,最少每天他总得画一张画才能保证一年有两次展览。而如果没有两次展览,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要遇到困难。因而我就愈来愈感到在他的家里增加一个象我这样可有可无的人,的确是一层额外的负担。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却从来没有感到过他有任何另眼看待我的地方。他甚至还经常站在学生的一边,为我们奔波,为我们争取生活和学习条件。”

  1947年3月收徐庶之为学生。徐后来也和黄胄一样去了新疆,沿着赵望云的路继续开辟西北美术新章节,也成为画坛成就斐然者。

赵望云:写生路上
1954年筹建西北历史博物馆,赵望云(右二)与文物专家何正璜(左一)、范文藻(右一)、陈尧廷等合影

赵望云:写生路上

赵望云主要出版物

      赵望云的一生关注社会现实、背负时代责任、怀有民族复兴精神、投笔从戎,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大合唱。深入农村、乡镇,贴近底层民众,注定使赵望云成为艺术史辉煌的一页。赵望云一生立志创新,数度变法。他早年的作品泼辣、质朴,中年呈现出诗化、音乐化的特征,晚年更强化主观情意抒写,将本色、理想、魂魄化入老辣、拙厚之笔墨,意境新奇,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到达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正如批评家程征在《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的序言中所写:艺术家在艺术史上取得地位,是由于他作出了别人无法重复和取代的贡献。至少这样两类画家的贡献是不可重复和代替的,一类是开山鼻祖,另一个是登峰造极者。赵望云的早期属于前者,晚期在向后者攀登,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