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收藏 秋拍 拍卖 李虹霖

吴昌硕

艺术家简介

    吴昌硕,原名俊、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仓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孝丰(今安吉县)人。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1913 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脱胎于石鼓、而自出机杼,形成了格调高古、雄浑壮硕的个人风格,其清刚健拔的金石意味,力能扛鼎的篆籀笔意,沉厚酣畅,臻于形神兼备之化境,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他的绘画构图奇特,色彩浓郁,笔墨淋漓,气魄浑厚,尤擅以金石书法入画,线条凝炼遒劲,气度恢宏古朴,开现代写意画派之新格局。吴昌硕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大家,他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新的传统,其影响直

  至今日长盛不衰。

  著有《红木瓜馆初草》、《元盖庐诗集》、《缶庐诗》、《缶庐别存》、《缶庐集》、《缶庐印存初集》等。 
 

吴昌硕

   吴昌硕生平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

  1865年 乙丑 22岁 是年中秀才。是年,海上先辈名家任薰与周闲合作,为吴昌硕绘画像。

  1869年 己巳 26岁 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 从名儒俞樾习小学及辞章。编成《朴巢印存》。

  1872年 壬申 29岁 赴上海,得识高邕之。

  1880年庚辰37岁 寓吴云(平斋)两礨轩,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为之删削,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识吴秋农、金心兰、顾茶村、胡三桥、方子昕等。与杨岘(见山)订交。

  1882年 壬午 39岁 居苏州。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与虞山沈石友订交。

  1883年 癸未 40岁 在沪识任伯年。任伯年为作《芜菁亭长小像》。

  1887年 丁亥 44岁 至沪,任伯年为作《棕荫纳凉图》。
 

吴昌硕

吴昌硕

  1889年 己丑 46岁 在苏州。时伯年来访,为之作《酸寒尉像》,自题诗。施旭臣、谭复堂为《缶庐诗》作序。

  1890年庚寅47岁 居上海。识吴大澄。

  1892年 壬辰 49岁 任伯年又为作《蕉荫纳凉图》。

  1893年 癸巳 50岁 在上海编选壬辰以前所作 诗三卷刊行,题名《缶庐诗》。

  1894年甲午51岁 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龢。中日战争爆发,参佐吴大澄戎幕,北上抗日,兵败返吴。

  1895年 乙未 52岁 任伯年为作《棕荫忆旧图》、《山海关从军图》。十一月,任伯年病殁沪上,作诗哭之并撰联。

  1899年 己亥 56岁 十一月,得丁葆元保举,任安东县令,一月即辞去。

  1900年 庚子 57岁 日本河井仙郎投先生门下。

  1903年 癸卯 60岁 自订润格。编选壬寅以前所作诗为《缶庐诗》第四卷,连同前刊三卷,又《别存》一卷合为一册。

  1904年 甲辰 61岁 移居桂和坊19号,名其斋曰“癖斯堂”。赵子云(赵云壑)投门下。

  1909年 己酉 66岁 在沪加入上海豫园书画善会。

  1912年 壬子 69岁 至杭州与西泠诸友宴集。始以字行。

  1913年 癸丑 70岁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秋,梅兰芳来会。

  与王一亭结为至交。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吴昌硕的书画金石艺术,使其名声大振。[3]

  1914年王一亭为吴昌硕在六三园举办生平第一次个展,使吴派艺术开始为日本艺界所了解和推崇。

  1914年 上海书画协会成立,任会长。

吴昌硕

  1915年 乙卯 72岁 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推先生为名誉会长。

  1917年,吴昌硕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

  1920年 庚申 77岁 日本长崎首次展出其书画,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双树园刊行《吴昌硕画帖》。诸乐三列为门弟子。

  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于1920年慕名来华,与先生结成忘年之交。回国后,朝仓文夫塑造了一尊吴昌硕的半身铜质胸像,亲自送至杭州。

  1921年 辛酉 78岁 赴杭西泠印社宴集。《汉三老碑》被日商购去,与西泠同仁奔走呼吁,作画义卖,终募款八千大洋将碑赎回。日本朝仓文夫为范铜像。

  1923年 癸亥 80岁 潘天寿由诸闻韵引见来谒,撰联以赠。门弟子陈师曾 卒。

  1925年 乙丑 82岁 沙文若(孟海)由王贤引列为门弟子。为已逝先闲师友周闲遗作花卉长卷作引首并题。

  1927年 丁卯84岁。11月29日逝于沪寓。

  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宋梅亭畔。

  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吴昌硕

吴昌硕


      吴昌硕待人以诚,求知若渴,广交艺界名士,尤与海上名贤任薰、周闲、任伯年、张子祥、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施旭臣、诸贞壮、沈石友等人交谊甚笃,相互切磋,几无虚目。又从知名收藏家郑盦、吴平斋、吴愙斋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彝器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临摹欣赏,摘录考据,经年累月,孜孜不倦,艺事随之大进。定居上海后,与王一亭亦师亦友,经王一亭大力推介,成为海上画界领袖。

  一生反对奢靡,凡衣、食、住各方面都十分简单。吴昌硕乐于助人,对身后萧条人,他常以料理丧葬和抚育遗孤为己任。

  吴昌硕,工书法篆刻,擅写石鼓文。以金石笔意绘画,用其石鼓线条表现藤本类葡萄、葫芦、紫藤等。画风博取徐渭、朱耷、石涛、李鱓诸家之长。以花卉见长,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老笔苍劲,铿锵有声。作品为海上画派鼎盛时期标志。及门弟子很多,造诣尤为突出者,早期应推陈师曾,晚期当数赵云壑、王个簃。

 吴昌硕


 吴昌硕绘画

  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画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亦创新貌。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1] 吴昌硕自言:“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笔墨形式。

吴昌硕

吴昌硕
 

  他酷爱梅花,以写大篆和草书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又喜作兰花,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

  晚年较多画牡丹,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

  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推崇周闲果蔬风格,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对于近世花鸟画影响深远。

  定居上海后,多与王一亭合作,王一亭绘画,吴昌硕写题,“王画吴题“风行一时,有”海上双壁”之誉。

  绘画作品: 《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5] 、《五月枇杷图》、《杏花图》、《花卉十二屏风》、《梅花》、《花卉四屏》、《牡丹》、《兰石图》、《松石图》、《花卉》2幅、《紫藤图》、《杂画册(之—、二)》、《依样》、《天香露图》、《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图》、《牡丹图》、《牡丹水仙图》 、《大富贵》、《佛像图》、《富贵神仙图》、《红梅图》2幅、《蔷薇芦桔图》、《秋艳图》、《三千年结实》、《人物》、 《三千年结实之桃》、《神仙福寿》、《石梅》、《石竹图》、《松梅图》、《岁寒交图》、《桃实图》、《瓜果》、《灯下观书》、《姑苏丝画图》等。

吴昌硕

  
吴昌硕历史影响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1] 。

  齐白石一生追慕吴昌硕。《白石诗草》中,齐白石写道:“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又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齐白石

吴昌硕

吴昌硕作品刊行

  《朴巢印存》,施旭臣(浴升)撰序为同治九年,岁在庚午(1870年,时吴昌硕二十七岁),吴瑶华跋。扉页吴氏自题篆书“朴巢印存”四字,另题“金钟玉磐山房印学”八字。谱中有先生早年手抄的五言八韵“试帖诗”六首墨迹。共钤印103方,皆无边款,线装二册,未出版。

  《苍石斋篆印》,自题日:“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十一岁)甲戌春仲题于芜园逸光。”

  《齐云馆印谱》,自署“吴俊昌石著。1876年(三十二岁)。

  《篆云轩印存》,1879年(三十六岁)。《铁函山馆印存》,1881年(三十八岁)。

  《削觚庐印存》有二册、四册本及一册本,为平时治印后随手钤拓的散页印稿,故今所见装订的佳本,印数多寡不一,内容亦不尽相同。成书在光绪癸未1883年(四十岁)。有徐康光绪九年(1883)二月题识。

  《元盖寓庐诗集》,1885年(四十二岁)。

  《缶庐印存》,初集四册本,扉页及自记皆木刻版,1889年(四十六岁)。有印63方,附边款,有杨岘题识和吴氏自记。

  《缶庐诗》三卷,又集题画诗,砚铭等署日:“别存”,1893年(五十岁)。

  《缶庐印存》二集编成,四册本,存印51方,附印款,有吴氏自题。1900年(五十七岁)。

  《吴昌硕石鼓临本》,1902年(五十九岁)书,日本平尾孤往1960年发表在《书品》101期上。

  光绪壬寅(1902年),徐士恺辑吴昌硕刻印成<观自得斋徐氏所藏印存》六册,存印149方,其中13印系吴昌硕为徐氏所刻,附印款,有徐士恺序。
 

吴昌硕

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墨迹》,1908年(六十五岁)书,即钱经铭藏本,谭泽闽题册首。197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吴苍石印谱》四册1911年有正书局出版。

  《吴昌硕石鼓文》,钱经铭以吴昌硕六十五岁(1908年)临本镌刻入石,1910年由上海求古斋印石印本行世。

  《吴昌硕先生花卉册》,1914年(七十一岁)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缶庐印存》三集四册本,1914年(七十一岁)上海西泠印社刊行。有葛昌楹(书徵)序,吴隐(石潜)题词。存印58方,附印款。四集四册本是吴隐“近所访获或借之友人”之作,徐印47方,附印款,有吴隐序。

  《吴昌硕临石鼓文》,末题“甲寅(1914年,七十一岁)六月临阮刻天一阁北宋本石鼓全文。”上海大众书局1914年普及本,钝根题签。

  《西泠印社记》,1914年吴昌硕撰文并书。

  《苦铁碎金》四册,1915年(七十二岁)上海西泠印社石印刊行。其中一册为“石鼓文临本”。

  《吴昌硕临石鼓墨迹》,1918年(七十五岁)临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出。

  《缶庐印存》八卷,张弁群集拓先生刻印。1919年(七十八岁)。

  《缶庐印精拓》一册本,此谱为吴氏以自刻自用印拓赠其友潘飞声者,存印36方。

  1919年,自辑刊印,有潘氏小记。

  《吴昌硕、赵子云合集》,孙雪泥辑,1920年(七十九岁)。

 

吴昌硕

 吴昌硕书法诗文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

  吴昌硕的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吴昌硕善诗文,奇崛古朴,用典较多,不甚通俗。有些绝句则活泼自然,接近口语,时含有讽刺意味,抒发生活实感。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颇有浪漫气息;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散文作品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证和题画小品之类,朴质淳厚。
 

  吴昌硕

 

吴昌硕


吴昌硕篆刻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影响,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刀融于笔,篆刻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汉,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

  篆刻作品: 《寿山老坑巧色雕狮钮》、《作了天下事》、《读遍千古书》、《好学为福》、《黑青田》、《一月安东令》、《湖州安吉县》、《泰山残石楼》、《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暴书》、《千寻竹斋》、《千寻竹斋》3刻、《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安吉吴俊章》、《雷浚》、《鲜鲜霜中菊》、《归仁里民》。

 

相关动态

更多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