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收藏 秋拍 拍卖 李虹霖

潘鹤

艺术家简介

    潘鹤,雕塑家。广东南海人。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1年随画家黄少强学画,毕业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曾在华南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工作。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及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曾从岭南派画家黄少强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和广东分会副主席。曾参加石雕《和平少女》的设计和制作。铜雕《开荒牛》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有《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
 

潘鹤

潘鹤
 

  在其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一百多座,分布于国内68个城市的广场,多座作品获国家级最高金牌奖和最佳奖。数十座室内雕塑为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及省市级公共美术馆收藏。50年代有《艰苦岁月》《课余》。60年代有《洪秀权》《省港大罢工》。70年代有《睬你都傻》《广州解放像》《珠海渔女》。80年代有《深圳开荒牛》《张家界-贺龙像》《爱因斯坦头像》《华清池-杨贵妃》《上海龙华烈士》《广州南越皇博物馆外墙》《福建-陈家庚像》《日本-和平少女》。90年代有《内蒙古-和亲》《不作奴才才有明天》《自我完善》《重逢》《虎门销烟》。21世纪有《广东抗非典纪念碑》《新疆-水来了》……
 

潘鹤
 

  鉴于1980年代户外雕塑在20世纪被遗弃,全国高校雕塑课程已转型为民间工艺的三雕为主的历史背景下,潘鹤当即向全国提出“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观点和文章。同时还将城市雕塑创作课程引入高等艺术教育范畴,并于1984年首创美院雕塑系与华南理工学院合办二年制的美术与建筑设计结合选修班课程,是全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潘鹤

  1980年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雕塑家”称号。其艺术成就载入前苏联国家科学院、美术院编撰出版的《世界美术史》及中国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其传略被收入多种《中国当代名人录》及《国际名人录》,1956年创作《艰苦岁月》于50年代收编入全国小学课本,延用至今。200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及广东省文艺领军人物称号。1997年广东省政府为其建立“广东美术馆潘鹤雕塑园”,2008年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为其在海珠区建立占地40亩的“潘鹤雕塑艺术园”。200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联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颁布的“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获中国国家画院授予文艺界首批“院士”勋号。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潘鹤

  艺术年表

  1925年12月生于广州市。5岁上学,课余请家庭教师补习“四书”、“五经”。

  1937年 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就读于香港大屿山东涌华英中学。

  1938年就读于香港德明中学,开始酷爱水彩写生。课余进修古文及诗词,老师为林琴南弟子贺芜庵。

  1939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为避战火回沦陷区佛山镇定居。开始酷爱人物雕塑及书法。
 

潘鹤

  1940年

  塑拜伦、雪莱、肖邦、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拿破仑、林肯、李惠仪、父亲、外婆及自塑像。

  1941年

  酷爱油画写生,绘自画像、父亲半身像及李惠仪像多幅。塑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陈伟良、陈健行、孔政枢(黄少强舅父)、李广海夫人及开始有主题性的雕塑创作,皆以李惠仪为描写对象。

  1942年

  随黄少强学中国水墨人物画,酷爱速写及油画创作,创作油画《母与子》、《数米待炊》、《抢食》及雕塑《求理解》、《不合理的社会》等。在黄少强指导下,于高奇峰诞辰纪念日举办六人联合展览。

  1943年

  塑黄少强、钟弃釜、陈钧颐及家人等十多座泥像。塑邓芬、陈友琴、黄笃丞、孔维新、陈质农、李道轩、邓瑞瑛等泥像。结识梅雨天、徐东白、李风公等画家。

潘鹤


潘鹤

  1944年

  逃离沦陷区偷渡到澳门,结识夏刚志(意大利雕塑家)、高剑父、杨善深、余本、陈福善、简琴石。为简均、李珠、何贤之父、任剑辉等若干富豪名流塑像。曾削发投奔竹林寺为僧。

  1945-49年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来往于香港广州之间,结识周方、联合国画家玛丽安及符罗飞、陈锡均、丁纪凌、鲍少游等美术家及香港一些官员如港督葛亮洪等,并加入香港艺术协会,参加过两届美展并售出3幅水彩画给英国官员。报名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学院,由于广州面临解放而未成行。其间曾塑赵少昂、冯翰伯、云逢铨铜像及高尔基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州解放,乘坐首班香港至广州火车回国。
 

潘鹤

  1950年就读于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任学生代表。三个月后被派往中山县征粮及整顿农会,随后又派往土地改革试点工作队任土委会宣教委员及千作组组长。土改运动结束后借调到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出版部任代组长。其间发动学院同学绘制抗美援朝宣传画一百幅后又派往广州市民主改革工作队到省邮电总局任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工作队组长。曾以旧作高尔基像参加省第一届美展。

  1951年筹办广东省土改展览会,塑造大型毛主席胸像,并合作3公尺高的毛主席全身像立于土改展览会广场。创作《保卫胜利果实》雕塑稿。

  1952年

  筹办广东省美术工作室,前后发表过大量连环画、年画、门画、招贴画的普及美术。曾被提名留学苏联6年,后因本人家庭负担重不便远离。

  1953年

  筹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任专职理事,负责创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出席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为广东省第二届美展创作《当我长大的时候》。
 

潘鹤

  1954年

  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批准为会员。

  1955年

  作品《当我长大的时候》代表国家在瑞士举行的国际母亲节大会陈列,并送波兰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1956年

  广东省筹备广东省美术学院,未及成立。中央已批准中南美专南迁。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创作《艰苦岁月》、《两代》。

  1958年

  文艺整风后全家下放高要新桥乡,半年后回城。患格林巴里综合症,病危。《艰苦岁月》被选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在莫斯科展出。

  1960年

  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创作《省港大罢工》、《得了土地》、《洪秀全》。是年调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讲师、教研组长。

  1961年

  大部分时间教学及参加各种政治运动。教学期间利用带学生上山下乡机会,在田间渔港速塑过一批工农群众头像,作油画人像和一批水彩风景。

  1962年

  受中国电影家协会委托创作《文艺女神》,木雕小品《童工》、《渔家小妹妹》、《侨女》,前二件为中国美术馆收购。

潘鹤

  1965年

  为韶山毛主席故居创作《毛主席青年时代》。

  1966年

  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一对共12平方米的《广东风貌浮雕》,接近完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1967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栏监禁并被批判斗争。释放后又被迫介入华南师范学院两派为争建毛主席像而引发的著名广州市第一场大规模武斗。

  1968年

  下放广东三水原劳改场参加干校劳动改造,负责管牛群。

  1969-75年

  从干校借调回广州塑造12米毛主席像。借调期间为星火燎原馆进行大量集体创作,其中个人创作有《世界革命系列》、《农业文明》等雕塑。

  1976年

  患腹膜炎病危,先后在腹部开刀8次。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大刀进行曲》,为省美展创作《路》,为星火燎原馆合作《攻占总统府》。
 

潘鹤

  1977年

  文化大革命基本结束,被选为广东省美协副主席,任广州美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参加南昌起义纪念碑浮雕创作,任创作组组长。

  1978年

  调北京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广场雕塑创作。在京创作《鲁迅》、《白求恩》、《铜墙铁壁》。参加《广州解放纪念碑》征稿,从108个方案中获选。与梁明诚合作放大雕塑制作,1980年落成。

  1979年

  北京成立毛主席纪念堂修改广场雕塑筹委会领导小组,被任命为领导成员。随考察团赴罗马、梵蒂冈、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拿不勒斯、庞贝遗址及巴黎等地考察。

  1980年

  为中山县温泉宾馆树立室外雕塑,为雕塑进入宾馆开路;为石景山开路,为珠海市荒郊建立《珠海渔女》,为先有雕塑后有城市,先有雕塑后有传说开路。写《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等多篇文章,发表于广州报刊,后转载于北京《美术》杂志并作专题演讲。向广州美院申请由雕塑系毕业班与华丁设计院合办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一年制培训班,被院领导否决制止。一月从欧洲考察回国后,考察团向国家计委提议成立全国城市雕塑领导机构,拨款复兴城市雕塑。建议把广州解放纪念碑领导小组保留兼管广州市户外雕塑,被批准并任命为副组长。
 

潘鹤

  1981年

  组织创作珠海市烈士陵园长48米摩崖石雕。协同深圳市政府筹建特区室外雕塑领导机构,规划全市雕塑布局,被任命为总顾问。

  1982年

  8月中央批复成立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及艺术委员会,被任命为副主任。在成立大会上宣读《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最佳土壤》一文。为汕头创作《自我完善》(石雕)。10月,作品《水仙》、《凌霄岩》等参加“韩国90现代中国画代表作家展”。

  1983年

  为深圳市政府大院建立《开荒牛》铜像及《艰苦岁月》铜像。陈嘉庚铜像、李铁夫铜像落成。广州和国大酒店18层外墙1000多平方米鎏金线刻落成。塑《马克思、恩格斯友谊像》。参加香港户外雕塑展。

  1984年

  在澳门举办《黄笃维潘鹤水彩联展》。创作澳门赵斑澜铜像。

  1985年

  被选为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提升为正教授。开始创作中国政府赠送日本长崎市《和平少女》石像,往日本现场选点。创作中国石油学院《爱因斯坦》铜像、福建泉州望子楼朱幼娟铜像。
 

潘鹤

  1986年

  制作《和平少女》石像,专船运送到日本长崎国际和平象征区,并往日本现场指导安装。另外制作1米《和平少女》石像作为国礼,陈列于长崎反原子弹博物馆。创作福建厦门《孙中山总理》铜像、澳门《孙中山医生》铜像、天子山顶《贺龙魂归故里》铜像、深圳《国际友谊泉》约4米群像、珠海《杨匏安烈士》铜像、海丰红场《彭湃烈士》铜像、惠州市《销毁鸦片烟》石像及《虎门战役》浮雕、无锡荣德生铜像。

  1987年

  翻车落河,掌骨伤折。多次访问日本,随国家副主席王震出席剪彩仪式,并被长崎市民集会邀请为和平代表。创作卢沟桥《怒吼吧!睡狮》、井岗山《王佐》骑马铜像、呼和浩特《和亲》双人骑马铜像、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红石浮雕墙(约400平方米)、海南岛重作《艰苦岁月》铜像、佛山医院《华佗》铜像、广州起义纪念馆《彭湃》石像、《关山月》铜像、新会《陈经伦》石像。曾组织发动为广州人民公园捐献雕塑并重作《鲁迅》铜像。

  1988年

  创作海南五指山《冯白驹》10米石像、厦门《马革裹尸》铜像、新会《谭时年》铜像、新会《黄球》铜像、新会《吴鸿亚》铜像、南越王墓博物馆双虎石雕、长沙华天宾馆浮雕、广州广雅中学浮雕。

  1989年

  创作广州金融大厦浮雕、西安华清池《杨贵妃》石像、汕头《文艺女神》石雕、广州防洪纪念碑、《杨振宁》铜像、(香港)《黄炳明》铜像(香港)。
 

潘鹤

  1990年

  创作《黄新波》像、《包玉刚》铜像、(香港、宁波大学)澳门《何贤》铜像、番禺《何贤》石像、广州黄埔区城徽、《包玉刚》石像、恩平《杨贵妃》石像、中山孙文学院《孙中山》铜像、番禺莲花山开拓原地石雕、广西北海港20米解放纪念碑、内蒙古呼尔浩特《乌兰夫》半身铜像。参加《中国当代名家六人雕塑展》,在香港展出。

  1991年

  创作《杨善深》铜像、《郭文忠》铜像、《伍伟雄》铜像、内蒙古呼尔浩特《乌兰夫》铜立像、(3.3米)茂名《三茂铁路建路纪念碑》(宽约30米)。

  1992年

  访问欧洲七国20个城市。创作香港希尔顿酒店三鱼喷泉、香港汇德丰大厦《包玉刚》铜浮雕、小型《爱因斯坦》头像(铜)、(杨振宁藏)珠海《雁落平沙》城徽(约20米)。为香港市政局冰雕展制作《自我完善·创作才把美留下来》(石像)、《赵君谋》铜像、《方人定》像。

  1993年

  访问加拿大温哥华。率代表团到台湾土持《海峡两岸雕塑联展》。省政府正式批准在广州建立潘鹤雕塑园。为广西钦州港建立《孙中山》铜像(连座高25米)。创作天津长城《诗人毛泽东》铜像。创作《陈大河》石像(香港)、九江《朱夕乙江》铜像、高剑父纪念馆《高剑父》石像、《赖少其》像、天津《邓颖超》铜像、《吕坪夫妇》浮雕。

潘鹤

  1994年

  为珠海淇澳岛建立《重逢》石像(高9.9米)。创作珠海《贝多芬》铜像、新会《自我完善》石像、《试水》石像。

  1995年

  受聘为第五届全国美展评选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创作海南海口《金牛》铜像、虎门太平广场《禁烟喷泉》(宽30米)、新会宾馆《和平少女》人体原稿石雕。深圳观澜镇批准筹建潘鹤雕塑公园。

  1996年

  受聘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雕塑博览会咨询委员。赴美国波士顿参加16届国际雕塑会议。代表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筹建广州市雕塑公园,任副主任,在1997年元旦落成。重作《自我完善》石像,重作《艰苦岁月》铜像,完成《重逢》雕像。

  1997年

  受国务院组团赴香港为97香港回归纪念像选点。受聘为97香港回归美术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及97香港回归雕塑大展艺术主持人。与雕塑系老师赴俄罗斯考察。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创作《陈嘉庚》铜像。为佛山创作桂华公园石景宜藏书楼环境雕塑群。为天津平津战役馆创作《周恩来》铜像。广西钦州港《孙中山》立像安装工程落成。创作《李萍》石像。为北京卢沟桥重塑《怒吼吧!睡狮》8米高铜狮。完成上海《无名烈士》石像安装工程。为天津制作《周恩来、邓颖超》双人全身石像。广东美术馆展出潘鹤雕塑、油画、水彩一百件,共三个展场,展期半年。
 

潘鹤

  1998年

  参加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代表有英、美、德、法、意、日、俄、挪威雕塑家十二人。重作《当我长大的时候》石雕。开始创作《詹天佑纪念碑》。

  2003年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及广东省文艺领军人物称号。

  2006年

  潘鹤因身体严重不适住院疗养期间不忘雕塑,利用周边医护人员或探病朋友做模特,以速塑方式在病床上创作了数十座小雕塑,号称“床上功夫”。

  2007年

  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为其在海珠区筹建占地40亩的“潘鹤雕塑艺术园”。
 

潘鹤

  2008年

  “潘鹤雕塑艺术园”首期建设完毕开放迎客。

  2008年

  中国雕塑学会授予“雕塑艺术终身成就奖”。

  2009年

  为惠州市叶挺故居博物馆创作的《叶挺像》

  2009年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联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颁布的“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同年受杨振宁博士邀请为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创作《杨振宁像》.

  2009年

  获中国国家画院授予文艺界首批“院士”称号。同年应中国侨联暨美国相关组织邀请参与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与潘奋合作的大型不锈钢雕塑作品《青枝绿叶》作为国礼于2009年运抵美国新泽西的汉密尔顿国际雕塑园永久收藏。
 

潘鹤

  2010年

  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颁予的“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发起并授予的“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为深圳市委大门广场创作主题雕塑《自我完善》(铜,高3米)国为纪念叶挺将军诞辰115周年而创作的5米高骑马铜像《叶挺将军》完成并安在惠州叶帅故居广场,反映“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情感;与潘奋合作为广州光孝寺六祖殿重塑《六祖慧能坐像》(铜,高2米);为配合广州2010亚洲运动会与潘雷合作并完成广州新中轴线亚运标志雕塑《启航》;筹建潘鹤雕塑艺术园内“潘鹤艺术馆”(建筑面积约三千平面,委托潘奋设计并筹建)

  2011年

  为深圳福田区创作主题雕塑《跨越》(铜,高5米);同年“潘鹤雕塑艺术园”二期工程建设完毕全面向市民开放。

  2012年

  与潘奋合作为广东肇庆市星湖风景区创作并完成城市雕塑《东坡颂砚》、《绿色飞跃》、《龙舟竞渡》,并构思创作150米超长大型浮雕墙《端州古韵》;同年与潘奋合作完成佛山罗村光明之城工业园13米高金属大型标志雕塑《孕育》。同年,基本完成广州潘鹤雕塑艺术园内“潘鹤艺术馆”建设。同年,完成内蒙古扎兰屯市乌兰夫故居广场《青年乌兰夫》半身铜像
 

潘鹤

  工作经历

  1941年随画家黄少强学画,毕业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曾在华南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工作。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及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曾从岭南派画家黄少强学国画。先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

  荣誉

  作品有《艰苦岁月》、《怒吼吧!中华》等,《白求恩像》(合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铜雕《开荒牛》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有《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

  广东省政府为其建立“潘鹤雕塑园”。年青时曾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艺领军人物”称号。其艺术成就载入前苏联国家科学院、美术院编撰出版的《世界美术史》及中国出版的《中国美术史》。

 

潘鹤

  艺术大师

  世态感叹

  以鲁迅为原型的雕塑作品《睬你都傻》包含着潘鹤对艺术和人生的态度。 “转眼人间八十年,世风日下钱钱钱,老来才知徒悲愤,能癫就癫过一天。”四句诗蕴含了耄耋之年的潘鹤对人生的态度。在广州市“潘鹤雕塑园”,85岁高龄的潘鹤接受记者专访,谈笑风生。

  潘鹤是中国成就卓著的雕塑艺术大师,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他致力艺术创作70余年,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一百多座,安放在国内外60多座城市。潘鹤没有正式跟雕塑师傅学艺,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的,他的名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积聚所得,没有依靠过任何的后台。他看不惯世俗名利,视权贵如草芥,提及看不起艺术家的有钱人,他甚至奋笔疾书:“我不和你比金钱,只要饿不死有屋住就够了。我生前不如你,但死后一定要胜过你。”
 

潘鹤

  倔强性格

  这就是倔强的潘鹤最真实的写照,他不畏权势,我行我素,在“雕塑作品九成都曾被质疑、反对”的时候,他依然淡定自若,一件作品《睬你都傻》足以回应。“父亲会客和创作的居室名叫‘戆居居’,他也就是戆居(粤语,意为呆头呆脑)居士。”潘鹤的儿子潘奋说,这种“戆居”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人家都说‘难得糊涂’,既然是难得,就是没有得选择的,但是父亲他自认‘戆居’却是可以时时刻刻选择‘糊涂’。他生活不计较得失,也不在意是否富裕,平时也没有刻意去养生,只要有人和他聊天让他创作就足矣,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

  专家评价

  美术家李正天曾评价潘鹤说:“潘老师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潘鹤雕塑的作品不仅仅只有一个形象,而是深藏灵魂的。
 

潘鹤

  雕塑作品《当我长大的时候》最初塑造的形象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弯腰伫立在两个正在说悄悄话的孩子身旁,听到男孩向女孩说以后长大要当工程师的对话而万分欣慰的情景。这是潘鹤的成名作,作品面世后曾质疑声不断,他却以赋予作品生命和意义予以还击。

  “20世纪50年代我参加完土地改革运动后,回来就创作了《当我长大的时候》。当时很多人反对,要求我雕塑以‘打倒地主阶级’这类为主题的作品,但是我就是有感于农村教师的状况,所以坚持做出了这样的作品。”潘鹤介绍,当时在农村教书的教师,大多都被贫下中农歧视他们是地主阶级,而知识分子却又嫌他们文化低,致使他们“两面都不是人”,“但是农村人口占据了全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教育要靠这些教师,如果他们没受到重视,农村的文化水平太低,那中国谈何发展?”

  这个作品最终用它的成就封住了悠悠众口。作品面世后,就代表新中国被送往瑞士举行的国际母亲节大会上陈列;随后作品又被送往波兰,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轰动一时。
 

潘鹤

潘鹤

     

作品欣赏

相关动态

更多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