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拍卖 秋拍 收藏 李虹霖

中国书画网 > 艺术家 > 艺术家作品推荐 > 新中国美术70年│石鲁《转战陕北》:壮美的史诗

新中国美术70年│石鲁《转战陕北》:壮美的史诗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石鲁(1919一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因慕石涛、鲁迅之品格,易名石鲁。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其绘画犷率、硬朗,以大胆探索称著于世,是“长安画派”极具影响力的画家。

新中国美术70年│石鲁《转战陕北》:壮美的史诗
石鲁在作画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新建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需要一幅表现以毛主席转战陕北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该年初春,石鲁接受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赴京从事革命历史画《转战陕北》的创作,这是任务,是一种命题画,但对石鲁来讲,却是发自沸腾的心源。其所创作的《转战陕北》也成了石鲁的重要代表作。

新中国美术70年│石鲁《转战陕北》:壮美的史诗 
石鲁《转战陕北》(1959年作),纸本设色,208x208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年中,特别是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1959年,美术家自觉创作和国家相关机构组织创作一批重大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主要内容为两个方面,一是歌颂党领导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农民及广大人民群众焕发出巨大热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建设事业。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潘鹤《艰苦岁月》、董希文《开国大典》、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李宗津《强渡泸定桥》、王盛烈《八女投江》、石鲁《转战陕北》、傅抱石和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等。这些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社会重要的视觉形象记录和重大题材的优秀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鲁的《转战陕北》以独特的构图、笔墨和用色,塑造了毛泽东主席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
 
    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石鲁笔下的《转战陕北》刻画的就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这件作品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与山水画的隔阂——它是人物画,但是,人在画中所占比例很小;它是山水画,却明明表现的是人!石鲁以宏大磅礴的气势,表现了毛泽东从容地转战陕北黄土高原的情景:纪念碑式的构图,刀劈斧砍般的山石结构,辉煌壮丽的色彩,显示出无穷的力量,整幅画面洋溢着诗化的壮美与崇高感。

新中国美术70年│石鲁《转战陕北》:壮美的史诗
石鲁《转战陕北》局部

    具体来说,在空间处理上,《转战陕北》融合了高远、深远二法。画面的近景采用高远法,山体竖直向上,巍峨雄壮,如纪念碑般威严,再加上笔墨概括凝练,且十分厚重,抑扬顿挫,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表现性,给人以崇高伟大之感。毛泽东如雕塑般雄立于群山之中,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统领山河之气魄。近景山体施以大面积的厚重的橙红色块,气势蓬勃,也很好地衬托出了毛主席的雄才远略、气吞山河的形象。背影的处理将视野引向苍茫浩渺的远方,使人回味无穷。

新中国美术70年│石鲁《转战陕北》:壮美的史诗
石鲁《转战陕北》局部

    石鲁20岁时,曾赴延安,在宝塔山下生活了十年,并曾参加转战陕北的战斗。他走过那些沟沟壑壑,体会过游击战的机智,可以说此画的创作构思正源于这亲身的体验。于是,这被动的命题,转换为主动的抒发,激起发自心源的创作冲动,这画便成为言志、言情的载体。因此,它没有采用当年构思的群众在群山间与毛主席相遇欢呼的方案,也没有采用毛主席在转战中看庄稼的情节,而果敢地放弃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情节性叙事方式,将毛泽东的形象雕塑般与陕北高原融为一体,甚至于领袖也只是一个背侧面眺望远山的造型。找故事找不到,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他更没有画千军万马,千军万马在画外,在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中。必胜的信念,也不在战斗的场面过程中,而含蓄在毛泽东如磐石一般咬定山体的造型之中。《转战陕北》是一幅画,又仿佛一首史诗,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壮美的史诗!

新中国美术70年│石鲁《转战陕北》:壮美的史诗
石鲁《转战陕北》手稿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