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呐个小谁
威尼斯是一座建在水上、浸在大海明亮光彩里的“水上都市”。作为意大利东北部的“亚得里亚海明珠”,这里不仅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贵族共和制的独立城邦国家——威尼斯共和国,还孕育了在西方艺术史上享有数百年盛誉的“威尼斯画派”。自15世纪以来,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产生了许多重要艺术家与艺术家族,众多名闻遐迩的大师将自己的艺术事业贡献给这座美丽的城市,为威尼斯艺术史谱写出无与伦比的辉煌乐章。
“威尼斯画派”发展的400年是一个绘画流派从诞生、成长、辉煌到衰亡的过程,也是威尼斯共和国400年兴衰的侧面写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继2012年、2014年先后推出“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与“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于3月24日推出“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展,以威尼斯共和国为历史背景,展示了从15世纪到18世纪跨越400年历史的威尼斯绘画发展脉络,不啻为15世纪之后400年间西方艺术发展史的一次浓缩展现。
一个家族与一个画派
15世纪上半叶,奢华精致是威尼斯共和国推崇的主流艺术风格。这一时期,人们热衷于金碧辉煌和花团锦簇的艺术样式,喜好奢华的图案与色彩缤纷的装饰,这也是威尼斯的城市风格,被称为“花式哥特风”。
给威尼斯艺术带来改变的是由附近城市帕多瓦传来的文艺复兴新风。杰出画家安德烈亚·曼特尼亚接受了源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绘画特点,追求“崇古”之风,这从他的名作《圣乔治》(图一)中就能看出。绘画主题选自雅各布·达维拉齐尼撰写的《黄金传奇》,讲述了利比亚城市赛勒内被恶龙袭击,年轻的骑士成功杀死恶龙、解救出赛勒内国王女儿的故事。画家使用视错觉的描绘手法,高处垂下的花枝和水果、两边的大理石边框与探出的恶龙之嘴营造出视觉陷阱,使二维画面具有三维空间感,让观者身临其境。曼特尼亚与雅各布·贝利尼女儿的婚姻,也令他对该画派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
威尼斯画派源于贝利尼家族,雅各布·贝利尼和两个儿子真蒂莱·贝利尼与乔瓦尼·贝利尼为该画派奠定了艺术基础。父子三人吸收了源于佛罗伦萨、经由帕多瓦传来的文艺复兴风格,结合威尼斯当地的审美喜好,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流派。经过两代人的尝试,贝利尼家族渐渐抛弃了绘画形式中的“线性”观念,尖锐的边缘线在绘画中逐渐消失,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呈现出迷人的艺术氛围:实物与空间的区分不再截然分明,空气流动着充溢其间;轮廓线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光和影的转换;日益丰富的色彩与色调变化令画面能够传达出愈发细腻的感情变化。种种改变令威尼斯画派在当时脱颖而出,也令注重光影与色彩成为数百年来威尼斯绘画传承延续的重要特色。而乔瓦尼·贝利尼两个著名的学生——乔尔乔内和提香,更是将威尼斯画派艺术风格推向新高峰,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绘画的发展。
属于大师的年代
威尼斯画派在16世纪进入最为辉煌的黄金时期。乔尔乔内,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如同闪烁的流星划过威尼斯画派群星璀璨的夜空,留下耀眼灿烂的短暂光芒。随后,画家提香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终将威尼斯画派推向绘画艺术顶峰。
在继承老师乔瓦尼·贝利尼艺术风格的同时,乔尔乔内深受达·芬奇绘画技法的影响,酷爱使用细腻、柔和的光影。《著名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传记》的作者瓦萨利在乔尔乔内去世30年后写道:“大自然赋予他如此轻而易举和顺利成功的天资;他的油画和壁画中的色彩忽而活泼鲜明,忽而柔和平稳,并且把从明到暗的过渡画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当时的许多优秀大师承认他是一个生来就使人体富有生气的画家。”
提香则是威尼斯画派中最为重要的画家,他吸收了老师乔瓦尼·贝利尼的艺术风格,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以乔尔乔内的诗意风格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在绘画表现力方面无与伦比的风格。提香对于色彩的使用兼容感性与理性,将色彩、造型和笔触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善于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安德烈·维萨里的肖像》(图二)这件作品,可以看到提香在描绘人物时的细腻与真实之美。安德烈·维萨里是当时著名的医生,画作捕捉了一位年长知识分子的日常状态,深邃的背景将人物严肃与傲气的神情表露无遗,栩栩如生。
提香去世后,丁托列托与委罗内塞成为威尼斯画派的中坚力量,与提香并称为“威尼斯画派三杰”。作为自学而成的绘画大师,丁托列托的艺术风格结合了“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与提香的色彩”,善于利用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人物形象。在画面构图上打破传统样式,绘制出充满戏剧化的构图,且用色大胆,令画面富丽堂皇。在《维纳斯与墨丘利把厄洛斯和安忒洛斯介绍给宙斯》(图三)这幅画中,维纳斯与墨丘利位于画面中心,众神之王宙斯则处于右上角。画家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抓住维纳斯带着两个孩子随墨丘利觐见宙斯的这一刻,对“定格”时刻的描绘展示出画家善于表现人物神情及刹那间动作的能力。
委罗内塞的绘画风格则自成一家。他的画作优美典雅,充满了世俗情趣与装饰趣味,在技法上将炫目色彩与高超素描相结合,善于描绘大场景和多人物场景,受到威尼斯各个阶层的喜爱,做到了雅俗共赏。
“光明”与“黑暗”的博弈
1606年,教皇保罗五世为教皇管辖权和教士豁免权与威尼斯共和国发生冲突,令其孤立于欧洲之外。1630年,一场恐怖的大瘟疫袭来,威尼斯人苦不堪言,而对抗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军事行动更掏空了原本富庶的国库。外忧内患对画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7世纪的威尼斯绘画艺术不似之前辉煌。17世纪上半叶,大部分画家延续着16世纪晚期威尼斯画派的风格,但与前辈相比,他们所采用的色彩更加暗淡忧郁。17世纪下半叶被意大利艺术史家称为“黑暗时期”,即强调非常强烈的明暗对比,力求凸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随后,威尼斯的画家们似乎已经厌倦人物画,转而进行室内壁画创作,从舞台背景绘制法中汲取透视画技巧,这些都显示出威尼斯绘画正在进行着“艰难改变”。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威尼斯绘画在当时风靡欧洲的巴洛克绘画模式影响下,结合委罗内塞的艺术特点,强调光线与色彩的平衡,画面构图精巧,虽然艺术成就无法企及前两个世纪,却仍为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最后辉煌打下基础。
最后的辉煌
时间来到18世纪,这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最后时光。在这段时期内,威尼斯共和国在政治上实行严格的保守政策,反对一切形式的改革。然而,在这一百年里,威尼斯在艺术领域却拥有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活力。为满足各国皇室及收藏家的邀请,威尼斯的画家们活跃在欧洲各地,所到之处无不留下珍贵的艺术财富,风景绘画在其中一枝独秀。
作为18世纪威尼斯画派风景画的领军人物,卡纳莱托早期曾跟随父亲画过剧院布景,因被别人轻视,一气之下决定投身绘画创作。他巧妙地将自己画布景时积累下来的透视技法运用到画布之上,呈现出一幅幅真实的威尼斯风景。在表现建筑、天空与水面时,卡纳莱托常使用闪烁且柔和的光线,并在自然风光与城市景观中加入速写式的点景人物,这一特点到今天还影响着欧洲各地的艺术家和插画家。
此外,18世纪关于“小题材”的绘画作品是威尼斯画派的一大特色,彼得罗·隆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优美、委婉和微妙的幽默感描绘威尼斯日常社会生活与风俗著称,宫殿、商铺和威尼斯乡村的狭小角落都是他的主要描绘对象。如同敬业的“历史学家”,隆吉用画笔真实记录着已经开始走向没落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日常景象。在他笔下,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老师朱塞佩·玛丽亚·克雷斯皮,以及让·安东尼·华托、弗朗索瓦·布歇等洛可可艺术大师的影响。
18世纪的最后几年,威尼斯共和国走向灭亡,所有的繁华、财富与纸醉金迷烟消云散,威尼斯曾经盛极一时的文化与艺术逐渐衰亡。在拿破仑的枪炮下,威尼斯画派跟随威尼斯共和国于1797年成为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