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今日快讯 >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伯翔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16日在天津逝世,享年九十岁。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孙伯翔(1934-2024)

孙伯翔,字振羽,晚号适叟,别署师魏斋主人,1934年10月出生,天津武清人。曾任中国书协第二、三届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顾问等。潜心翰墨七十余年,书法方峻挺拔、雄浑劲健、端庄朴茂、气象正大、境界高远,对当代书坛碑学一派影响重大。曾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孙伯翔书画集》《孙伯翔书画艺术》《孙伯翔谈艺录》等。孙伯翔先生德艺双馨,热心公益,奖掖后学,桃李天下。
 
孙伯翔先生的逝世是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中国书画网谨在此致以深切的哀悼。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孙伯翔《楷书五言联》 2013年

孙伯翔先生是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见证人与亲历者。在七十多年的翰墨生涯中,他勤奋执著,勇于探索,立足北碑,精研专攻,领异标新,创造出既具传统庙堂正气,又具时代精神品格的独特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相对浮躁的大环境中,孙伯翔先生恪守继承与创新的艺术规律,致力于书法教育与创作研究,不涉浮华,脚踏实地,成果丰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堪称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首先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兰亭奖”评委会各位专家、评委对我的褒奖与认可;感谢恩师王学仲、孙其峰先生谆谆教诲;感谢全国道兄并传媒朋友关注与支持;最最当感谢的是现在的伟大的时代。我一生从事书法事业七十余年,中国书法史既(即)是中华民族文明史,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我曾任中国(书协)评审委员,忆往昔,我为优秀者评奖。至今时,耄耋之年,我获此殊荣,幸甚幸甚。我出生农家,父辈略通翰墨,出身富衣,虽多舛,未觉难。我深知“知耻(者)而后勇”的道理,说实在话,几十年的岁岁月月,看书写字无一日懈怠,虽无大成,我心无愧。读书的过程是学而思、思而学的过程,写字的过程是渐远渐变的过程,“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我今老矣,愿倾我所学,尽微薄之力,传承年轻一代书法人。谢谢大家!

——孙伯翔获奖感言

学书随感
孙伯翔

书艺之道,当勤奋为主,然勤奋当以酷爱为前提,没有酷爱,就不会勤奋。圣哲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如此,学字亦如此。
 
“品酒醇醨迥异,学书碑帖无町”。著世的名碑、名帖皆为传世之瑰宝,永取不竭,后学者可任其所爱择而学之。循序而进,由古而寻我,千万不要重碑而轻帖,也不要扬帖而抑碑。
 
要毕肖地追求“形似”。在临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在临摹实践中,很容易出现板滞、浮薄的现象,开始写方笔魏碑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但不可停留在板、薄的水平上。形态易写,质感难求,要注意体会,并力求把魏碑的方峻、浑厚、力度、飞动的精神面貌写出来。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宁拙勿巧。魏碑字是一种出自古意,雄强多姿的书体,拙中见美。它恰似嶙峋山石,也好像苍松翠柏,以朴拙自然为尚。若以妍美的笔致写魏碑是歧途,是弯路,是事倍而无功的徒劳。
 
学任何书体都要求源,北朝的碑版刻石是学习魏碑字的本源。自清中晚期以来,由魏碑而变化出新的书家不胜枚举,如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李文田等,他们的传世作品可供后人来学习。但是,写魏碑直取清人的成果,不追北朝,这不是上乘的主见。我们不能舍弃魏碑的源而截取清人的流。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以《始平公》为代表的《龙门二十品》,最大的成就是创新精神。《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隶法尚多,而《始平公》则破隶体以成楷形,端庄严正,正而多变。如果说,《张猛龙碑》是正体变态之宗,《始平公》则是魏碑方笔正体之源。《始平公》博大雄强,是内涵与灵秀的组合。严正之中多变化。方峻之中多飘逸,缜密之中见空间,细腻之中有雄气。
 
写方笔一可锻炼腕力,二可增强胆量,三可培养气质。但这不能说得太绝对。如果写魏碑字,求古拙美,必须走方笔这个路子,因为魏碑体总的特征是力厚、浑凝、拙健的美。没有《始平公》为首的《龙门二十品》方笔的坚实功底,就很难掌握《云峰山石刻》的圆笔柔劲和《张猛龙》《张黑女》等名碑、墓志的方圆隽拔的深邃。
 
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严格地强调了一个“法”字。若想学到法就必须学习古人的名碑、名帖,加以汲取,既继承。这个继承既是我们临习书法的开始,又伴随我们创作的终生。
 
临写书法是直取前人的碑帖,在临习中加深领悟能力,久而久之,则可以领悟到书法艺术囊括着大自然万殊意象之美,这种深奥的意象美在日后的创作之中更能感觉到它是书法创作的基石。
 
临写一种字体,首先要读进去,也就是说心中有字,手才能写字,所以应该是先读后临,或是边读边临,边临边读,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由妙入微。从某种程度上讲,临书的难度更大。
 
只有抓住《张猛龙碑》的笔法特征和结体特征,才能掌握它多姿多变的天成之趣、跳跃之妙,乃至精神飞动之美。心中有了《张猛龙碑》的艺术特征,手中再经过千锤百炼、朝临暮写的艰辛磨练,定能达到拟之贵似、“庖丁之目不见全牛”的程度。
 
有庖丁解牛之好,才有庖丁游刃之精。察之尚精,方能拟之贵似;拟之贵似,方能遗貌取神;遗貌取神,方能达到取古化我的境地;达到这个境地,方能厚积薄发,进入创作。先入古神,古主我仆,反仆为主,确立自我。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学书先临帖。对临应该全神贯注,以客观为主,但更需要主观地剖析。默临是和对临入脑的比较,印象临则是主客观印证,印证一下对临、默临的效果,印证一下单字腕力的驾驭能力和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效果。
 
临写《张猛龙碑》是否真正得之堂奥,不能以年限为绝对标准,也不能用临几百遍来衡量,更不是用自己的小聪明代替砚田的寂寞耕耘,必须以最聪明的头脑,最扎实的功力亦步亦趋地循序渐进,才能得到临书的真正收获。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云:“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先哲之论,精辟地论证了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必然承接关系。古神者,经典也,我神者,变化也。经典继承、变化创新,传统书法艺术的承接关系是先人古神,古主我仆,后入我神,反仆为主,腕下出己面,胸中汇百家。
 
学书者步入艺术殿堂之后,应根据个人的学识、气质、修养、偏好等因素,要确立自己的主见(当然有阶段性而不是终生的)。就是说学书者应该是广览多读,厚积薄发,在这个基础上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
 
平常有句话俗语叫做“熟能生巧”,这句话对一般技术性的操作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艺术语言就行不通了。熟很有可能造成一种弊病,因为熟固然能生巧,熟还能生俗,还能生死。“画到生时是熟时”,是先人对艺术规律的最好总结。
 
“品酒醇醨迥异,学书碑帖无町”著世的名碑、名帖皆为传世之瑰宝,永取不竭。后学者可任其所爱择而学之,循序渐进,由古而寻,千万不要重碑而轻帖,也不要扬帖而抑碑。

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碑派书法重镇孙伯翔先生仙逝

欲请教别人,须知自己的欠缺处。
 
学书也好,作书也罢,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最为重要,不为名所左,不为利所右。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为参加某个大展入选或获奖而喜,也不要为落选而惧恨,更不要逐追时风。此生无所求,只为爱此道足矣。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