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木春华落沧浪:北京画院藏周思聪、卢沉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展
来源:北京画院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寒木春华落沧浪——北京画院藏周思聪、卢沉作品展”于1月26日在苏州博物馆本馆现代艺术厅开幕。此次展览精选36件/组周思聪、卢沉的代表作品,意在回顾他们的艺术历程并探求其形式语言革新中的具体表现。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卢沉和周思聪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诸位名师的指教。毕业后,卢沉选择留校任教,持续深入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周思聪则前往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这对艺术伉俪深耕水墨画数十载,却未受“风格”标签所拘束,不息探求水墨新路径。他们以深思勇进的先锋角色冲破传统介质的框架,为中国画现代化发展开拓更广泛的可能。
展览时间:2024年1月26日(周五) - 3月31日(周日)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本馆现代艺术厅
卢沉是苏州人,他生于斯,长于斯,苏州是他的生命本原,更是念兹在兹的启蒙之地。早年间,他曾在沧浪之畔的苏州美专学习西洋画,“师古而变、学洋而化”成为其水墨笔法研究不变的主调。卢沉自苏州出走,前进的步伐是那般先觉且古朴,注入了江南文人画的精神意境,以书入画的古法运用,以及西方构成主义的先勇涉入。这些元素错落交织,演化成多年来他追寻水墨“时代性”的艺术符号。
周思聪的艺术路程经历了写实、表现到抒情的转变。美国学者高居翰对此做了简约而准确的阐释:“贯穿她一生的作品有两条主线,一是人情充盈而又干预世事的人物画;另一是携观者一同超凡远尘的荷花系列。似乎她执自己生活与艺术中对立的两端而和谐之,藉以诠释她的艺格和人格。”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汇集了两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横跨上世纪末的三十余年。在《机车大夫》和《井下告捷》等现实主义力作中,可见塑造时代画像的崇高叙事。在矿区和山间写生作品则展现出宏观叙事逐渐消解的趋势,演变为细腻率直的个人体验。晚年阶段的作品中,卢沉的构成水墨和周思聪的荷花组图更是他们高尚艺格和艺术胆略的直观体现。两位的笔墨语言与构图范式随着时代特征而变化,这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艺术家在面对自身、乡土和世界时所持有的独特视角与艺术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周思聪晚年所画的李可染画像。据介绍,这是周思聪在自己的手已经无法执笔的情况下,用两根手指夹着毛笔画成的。当时虽然有照片,而且她也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楚,但她丝毫没有在艺术上偷懒,并未依着照片敷衍地画,而是严肃认真地创作,画出了她对恩师的独特感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坚持为恩师绘制肖像。而这幅白描肖像,没有着色,也成了她的绝笔。
周思聪《李可染画像》
周思聪、卢沉作为新时期水墨人物画变革的起点,继“徐蒋体系”之后进一步将理性与感性、形式与内容、抒情与表达等等矛盾协调统一,成为水墨“现代转型”的典范。他们打破了水墨人物的固定模式,在继承“徐蒋体系”的基础上极大的发展了水墨人物的主题,丰富了水墨的表现形式,推进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现代转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