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诞辰140周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12月19日,“锦裳——郑锦诞辰140周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分“锦上丹青”“何以郑锦”两大部分,共展出郑锦的59件绘画作品,题材丰富多元,包括花鸟、人物和山水画等,同时还展出了郑锦致力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现代美育开创与探索的重要文献,较为全面地呈现了郑锦的艺术与教育成就。
郑锦(1883—1959),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字瑞锦,号褧裳,又作絅裳、耿裳,光绪九年(1883)正月廿一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村。少年时旅居日本学习,后专攻绘画,作品纯净,设色雅致,偏日本风格又兼宋画之趣。1914年回国,随后在梁启超的推荐下任职于教育部。1917年被委任为“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第一任校长,采取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以科学方法入美术”之策一脉相承,为中国现代专业美术教育的启蒙提供了范式,建构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雏形。著有《平民教育与平民美术》《平民教育运动与美术之提倡》等著作文章。
郑锦(1883—1959)
本次展览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中山市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珠海博物馆承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协办。
开幕式上,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锐熙,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后致辞。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以及李延声、苏百钧、唐晖、黄小峰、于润生、张鹏、傅怡静、于洋、吴啸海、韩文超、李垚辰、刘希言、丘挺、徐海、曹庆晖、周博、李虹霖、方向、任明辉、常欣、陈明、谢小铨、王辅民、郭子良、朱万章、秦建平、郑伟雄、魏秀清、陈榆、叶施水、林若熹、赵斌、田梅、汪东升、姜黎、许柏成等嘉宾和来自郑锦家乡的嘉宾萧亦充、李孟开、艾立强、肖伟、张建军、余子龙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林锐熙代表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向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郑锦的故乡中山地处南海之滨、伶仃洋畔,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近现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文艺名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展览是对郑锦美术教育和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是中山市推动文化兴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发扬郑锦的宝贵精神,深化创新美术教育事业,不断推出根据中华文脉反映时代风貌、满足人民需求的文艺精品,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竭诚欢迎各位艺术家多到中山走走看看,近距离感受香山人文之盛、山河之美、气象之新。”
郑锦《狐狸》172cm×84cm 约20世纪2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燕东升谈道:“百年前的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之中,自日本学成归来的郑锦便在这大背景下筹备创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而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创立也标志着现代形态的美术教育在中国的确立。郑锦潜心于平民教育和平民美术的推广,积极践行文化救国的使命。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郑锦的功绩名垂史册。”他进一步指出,本次展览虽意在向郑锦致敬,但同时也是一次我们继承先生遗志、深思自省的机会。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如何秉持郑锦的美育理想、美育理念,使美育在新时代发挥利国利民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林茂介绍了郑锦对我国美育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为弘扬和传承名家先辈们的艺术精神和学术传统所做的工作,他表示:“为致敬这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力量挖掘梳理郑锦的史料文献,对其艺术和教育成就进行了专题研究,让这位曾淡出历史视野的开拓者,以奠基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历史方位。100多年前郑锦探索的平民教育与平民美术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美育无疑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郑锦的美学理念,他为中国美术事业奠定的文脉基础,一定会为我们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带来新的活力和注入不懈的动力。”
郑锦《黑白双兔图》78.7cm×54.3cm 中山市博物馆藏
范迪安表示,中国美术的发展薪火相承,向先贤致敬,向历史追溯,是整个美术界的共识。他认为:“郑锦在艺术和学术上中西融合,在所从事的工作中雅俗兼济。像郑锦这样在多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是非常独到的。这次展览的可贵之处在于汇集了众多博物馆收藏的郑锦的作品,我们可以纵览他从早期到晚期的画风变化,这些作品体现了他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他的创作思考,也包括他如何把在东瀛学习到的技法和中国的传统相结合的追求。对于这样一位为中国美术教育和20世纪中国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我们理应不断投入更多的研究,让郑锦这样一代先贤所做出的功绩,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印记,更成为我们今天学术研究的动力。”
开幕式当天,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一层111会议室召开了“锦裳——郑锦诞辰140周年艺术展”研讨会。李孟开、余子龙、于洋、傅怡静、朱万章、林若熹、曹庆晖、周博、陈明、李垚辰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秦建平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郑锦作品的题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以及他的个人艺术追求、理想信念的探索,他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之功展开了讨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21日。此后将分别在中山、澳门展出。
郑锦《田头乐》131cm×57cm
展 览 前 言
桂山巍巍,岐水泱泱。世界潮流浩荡,伶仃洋弄潮声。
中山,古称香山,是镶嵌在伶仃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画艺术自南宋建县以降,工于书法、精于绘画者不乏其人,诸如明清时期的伍瑞隆、鲍俊、蒋莲等皆曾在岭南画坛领一时之风骚;后有苏曼殊、古元、方成、方人定、黄苗子等,声名享誉国内外。回眸近代中国,香山人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建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府的同样是香山人郑锦。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国立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首任校长,郑锦在中国近代绘画史、近现代中外美术交流史以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郑锦1883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村,早年在日本生活和学习,是20世纪初最早走向海外的艺术家之一,以精湛的艺术轰动日本画坛,更为日本华侨界高度赞赏,这也为后来归国服务埋下了伏笔。奉命筹建美术学校的郑锦,从筹措到开学,从专业设置到基础建设,再到美术学校升格为美专,付出了大量心力,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动荡的时局、复杂的人事,迫使郑锦离开了美专。但他并没有放弃美育的理想,而是放下身段,躬行耕耘,投入更为广阔、更需要发展的平民教育,在中国现代美育之路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迹,其精神弥足可贵。特别是在中山沦陷后,其退避隐居于澳门,潜心画艺,以画自娱,洁身自爱,自觉地保持着一位中国艺术家的本色,用手中的画笔书写着自己不凡的艺术人生。
斯人已去,风骨长存。今年适逢郑锦诞辰14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中山市“文化兴城”建设,促进香山文化繁荣发展,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特联合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珠海博物馆等机构及郑锦后人共同策划“锦裳——郑锦诞辰140周年艺术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郑锦的艺术思想、美育观念以及其对美术教育理想的执着情怀,并以此向先贤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