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藏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手绘图手稿今日起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
来源:中国嘉德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
王世襄藏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手绘图手稿今日起在中国嘉德艺术中心三层中庭展出。
中国嘉德2023春季拍卖会呈现一批王世襄先生收藏的《营造法式》手绘图,为1940年代李庄时期梁思成先生注释《营造法式》一书的手绘图手稿。这些手稿直接得自王老家属,分两类,一类是熟宣质地,尺寸较大,为63×48.5 cm,共38张,结构内容与出版大致吻合,是出版前的底稿;另一类是铅笔画在纸上的,尺寸略小,为28×22.5 cm,共48张,其中有的与出版类似,有的出版中不曾见,应为研究草图。
王世襄,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后进入营造学社,任助理研究员。据王世襄《四川南溪李庄宋墓》的报告中记载,他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来到营造学社工作的,同年6月参加南溪李庄宋墓的考古工作,在刘致平、莫宗江的指导下,与罗哲文一起测绘,之后,王世襄写报告,罗哲文绘图。
梁思成对王世襄有十分直接的影响。
王世襄在《感谢梁思成先生的启蒙、朱桂辛前辈的教诲》一文中写道:“1943年冬在重庆,我想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遭到傅斯年先生的拒绝后,被梁思成先生收容,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学徒工。他先教我试画建筑构件并临摹写在图上的中外文字体。斗拱梁柱、希腊、罗马柱式我画的七扭八歪,外文字体也总写不好,只有中文字体勉强可用。他知道我不够学制图的材料,改让我多阅读古代典籍《营造法式》、清代工匠则例等,对我后来研究髹漆及明代家具等有很大帮助。”
抗战胜利后,在梁思成的推荐下,王世襄离开营造学社,前往重庆,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助理代表,开始战后文物接管保护工作。
王世襄收藏的这批图纸,正是1940年代营造学社在李庄时期破解《营造法式》时的手绘图手稿,与1962年之后,清华年轻教师参与绘制的有所不同,但前者却是后者的基石。
王世襄收藏的这批图纸按照尺寸的大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尺寸较大的图纸,熟宣质地,共计38张,应为1940年代绘制的“版式”。其中1张为“小木作图一”,未在出版中见到;8张仅有图,缺少详细文字;余下29张与出版基本一致,或有些许修改,不同之处多在于,拍品的图样上提出问题,出版的图样上予以解决,有疑问的或者暂时无法解决的,出版的图样上便略去不画。这恰恰印证了1962年研究工作重启之后的成果。
尺寸较小的研究草图,共48张,为铅笔所绘,与出版前的底稿相比,图纸上写下的疑问和思考比较多,研究和创作的成分更大。因此有些草图与出版有差距,有些草图出版中未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