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研讨会在何香凝美术馆报告厅举行
来源:何香凝美术馆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
“艺无涯——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研讨会”今日在何香凝美术馆报告厅举行。周思聪、卢沉是当代中国画的重要探索者,尤其在人物画方面的创作,为传统人物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次研讨会邀请国内近代美术史学者,围绕周思聪、卢沉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主题、笔墨风格等做细致的研读,同时也将涉及新中国美术等多个主题的讨论。
时间:2023年4月23日(周日)9:00-12:0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报告厅
研讨会日程安排
9:20—9:35 徐惠泉:一段往事———怀念卢沉、周思聪先生
30多年前,1990年11月,由艾青先生推荐,我来到中央美院举办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我当时29岁,渴望学习和进步,来到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无知无畏,拿了苏州美协主席贺野先生写的地址,去拜访苏州老乡中央美院教授卢沉先生,受到了卢沉先生和周思聪先生的鼓励和帮助。这次拜访让我深刻感受了先生高尚的人品,感受了人间温暖,先生教了我绘画,指导我开启彩墨画的创作,先生言传身教,让我知道如何去帮助别人。
9:35—9:50 胡斌:时代情境中的语言变革与东西文化之思:李可染访德与卢沉访法
20世纪50年代,在同时期山水画家大都寻找时代标签的时候,置身于中国画改造浪潮中的李可染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他的访德写生淡化了一时的政治任务和要求,而着力于较为长远的东西方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画本体语言变革目标。这种在特殊时代语境下的艺术家个体选择方式和经历引人深思。80年代,卢沉访法讲学,彼时的时代潮流已经完全不同,讲学回来的他发表了《第一画室的教学主张及探索》,阐明“中国画在现代基础上发展”的观点。将这两段跨越时空的经历并置在一起,试图探讨不同时代情境底下,域外对于语言变革和东西文化思考的影响。
9:50—10:05 马明宸:周思聪、卢沉在20世纪新时期中国画转型期的主导性贡献
在20世纪新时期中国画走出单一的政治主题之后,周思聪卢沉正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二人从不同的方向引领了中国画的再度转型,周思聪转向少数民族题材,卢沉坚守都市题材当代人物,二人还合作具有人文主义反思色彩的《矿工图》。中国画从政治主题和写实叙事的模式转向人文主题和文化主题之后,回归轻松抒情,恢复形式和形象本身的意味,周思聪和卢沉在实践层面摸索了题材、主题、变形、笔墨等艺术语言的全新拓展。这是他们二人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的主导性贡献。
10:15—10:30 张鹏:现代水墨视野里卢沉、周思聪的史学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现代水墨创作,发展到当下,需要在史学层面上理性梳理和深化研究。卢沉、周思聪作为这一历程中划时代的艺术家与美术教育者,其史学意义丰富。从美术院校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来说,卢沉的水墨构成系列课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案例,这一承古开新的水墨教学命题,对现代水墨画家群体惠泽尤深。周思聪的现代水墨探索具有启发价值,在多个维度上实现破壁、重构和衍生,其开拓意识与探索路径在今天依然延续。
10:30—10:45 丁澜翔:周思聪的共情与自我投射
周思聪尤其重视艺术的共情,她在创作谈中多次提及共情的重要性。她将自己感受到的情感通过绘画的方式传递给观者。周思聪的艺术也是充满悲苦的,这和她个人的生活境遇有着直接的关系,她的共情不仅是描绘对象的情,而且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本研究试图讨论周思聪如何以绘画作为媒介,在对象、自我、观者之前建立共情关系。
10:45—11:00 薛良:周思聪、卢沉的艺术先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和传统文化的复归,周思聪\卢沉并没有陷入创作上的迷茫或无所适从,而是立足民族文化传统,主动吸收、借鉴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在创作思维、创作模式、创作主题与表现手法等层面进行新的尝试,体现出一位优秀艺术家的先觉意识与创新理念,并创作出影响深远的美术作品。周思聪与卢沉的艺术实践与变革理念,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11:00—11:50 圆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