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推出 斯人·伊人:现当代人物故事题材书画展
来源:龙美术馆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近日,“斯人·伊人——现当代人物故事题材书画展”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展览选取溥儒、王震、于非闇、徐操、关良、戴敦邦、程十发、朱新建、刘旦宅、毛国伦、施大畏、吴同利等近20位现当代中国画大师名家的人物画30余件套展出,内容多取材自历史故事、风俗传说、戏曲名著、道释神仙等,为观者呈现了一场人物故事题材绘画的视觉盛宴。
展期:2021.8.28-2021.12.12
展览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第五展厅号
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花鸟画,最先登上艺术舞台。在经历早期壁画、帛画的基础上,于隋唐光耀画坛。宋元之后,文人画性质的花鸟画和山水画逐渐取代了人物画的主流地位。明清之际,人物画较于山水、花鸟来说,大有衰微之势,但仍不乏可圈可点的人物画名家,在承继隋唐以来人物画基础上,延续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传统。
近代中国,因着时局动荡和社会不断地发展,传统人物画进入了一个具备多视角、宽层次的新天地。西方绘画理念的渗透与革新,重新启发和推动着人物画的发展,促使人物画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风貌。上世纪初,隐喻、讽世作品风行,画家笔下生成一批立意深刻、形象生动、手法夸张的漫画式人物画。1930至1940年代,一批早期接受西方思想洗礼的艺术家试图通过鲜活有感染力的画作来反映生活,揭露现实,警醒世人。新中国成立后,人物画再次领跑于画坛,活泼质朴的民间年画因具备艺术的教化功能与表现新中国蓬勃朝气的新面貌,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青睐。1950至1960年代,同时代人物形象的表现和历史画创作成为画家表现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人物画创作主题由爱国主义发展到着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和对东方文化及韵味的体现。
展览现场
“斯人·伊人——现当代人故事题材书画展”选取溥儒、王震、于非闇、徐操、关良、戴敦邦、程十发、朱新建、刘旦宅、毛国伦、施大畏、吴同利等近20位现当代中国画大师名家的人物画30余件套展出,内容取材自道释神仙、历史故事、风俗传说、戏曲名著的人物故事题材画作。从古至今,人物画力求对人物个性刻画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而现当代的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构图、用色、线描、立意等方方面面推陈出新,刻画出与时代社会背景紧密结合的独一无二的人物画,也为传统人物形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生命。
展览期间,龙美术馆亦将采访相关画家与专家学者,讲述画家与画作、时代之间的宝贵历史,分享给大众更多画家笔下斯人、伊人点点滴滴的感人记忆;采访视频也将陆续在展厅播放呈现。
溥儒《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绢本水墨,23×205cm,1937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于非闇《女史箴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画心:26×377cm;题跋:26×96cm,1940年,摄影:韩小易,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程十发《武则天》插图册(局部),纸本设色,38×25cm×8,1960年,摄影:韩小易,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刘旦宅《藕香榭咏菊图》(局部),纸本设色,41.5×177cm,1988年,摄影:韩小易,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韩敏《金陵十二钗图册》(局部),纸本设色,45×35.5cm×12,摄影:韩小易,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