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来源:99艺术新闻 作者:admin
展览开幕式现场
2016年9月2日上午十时,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一位艺术家的长征——北京画院藏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地球的红飘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大型连环画,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连环画创作中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北京画院作为这部经典作品的收藏机构,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将其整理、展览与出版。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介绍了促成展览的初衷:“我们从去年就开始策划这个展览,展览侧重表达沈尧伊的创作经历、背后的故事及如何延续红色经典等。在布展上,也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方式呈现,以添新意。”
在开幕式上,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连环画虽然是小画种,沈尧伊却绘制出了一部长篇史诗性的,乐章性的经典作品。”
艺术家沈尧伊接受99艺术网专访
《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是艺术家沈尧伊根据魏巍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编创时间历经六年,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历史壮举。谈及创作缘由,沈尧伊表示:“我画《地球的红飘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对于这段历史,我需要走的更近一点,通过我的能力铺一条路,用审美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使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长征。”他还表示:“我的愿望是绘制一部立体的、山一样的国家史诗,因此《地球的红飘带》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在开幕式现场发表讲话
《地球的红飘带》30年间解读与再解读
1988年,沈尧伊受中国连环画出版社邀约,着手创作《地球的红飘带》;历经6年,全套926幅连环画创作完成;同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原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6年,时任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的陈履生,编著了《绘画的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研究》一书,深入、系统地梳理了《地球的红飘带》的编创过程及艺术特点;2007年,北京画院收藏了《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稿934幅(含人物表),以及速写四本、创作草图与素材若干;2009年,“北京画院院藏精品《地球的红飘带》”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与常熟美术馆展出;2016年,北京画院积淀了近十年,从藏品活化的角度出发,重新对《地球的红飘带》研究和梳理,组织展览与出版……从创作到出版,从展览到研究又走向展览,沈尧伊与《地球的红飘带》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被解读与再解读。
展览现场
《地球的红飘带》再现视觉的长征
由于长征历程的艰苦,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这部小说中所讲述的红一方面军,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沈尧伊在查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仅仅发现了15张长征期间的照片,其中红二方面军8张,25军团7张。可以说,这样一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迁徙,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谱写的诗篇,那么多可歌可泣,悲壮而又感人的故事,她的图像资料却几乎等于零。资料的缺失给沈尧伊的创作带来了困难,但同时也激发了画家的使命感——为现实创造形象的长征历史,给未来创造历史的视觉形象。
面对历史的空白,沈尧伊凭着对长征史的把握,收集了大量30年代中国历史的背景照片,并从1931年至1934年中共苏区少量现存照片以及斯诺于1936年在陕北拍摄的照片中,去推断相关人物的形貌。除了翻阅大量的文献图片,他还根据小说中所描述的路线,两赴长征路。从湘江经遵义过赤水,自大渡河翻夹金山跨松潘草地,为一一落实图中需要表现的环境、建筑、植被、地貌以及居民的特征,他不断用速写和照片记录着,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着,用理性的思维总结着,再用感性的语言表述着。创作时,沈尧伊在细节的处理上毫不马虎,对于红军帽子与衣纹的考究、对武器装备的精研、对长征沿路风土人情、自然状貌的体验,他都绘制了大量手稿与草图。
展览现场
展览全面展示这些创作素材与手稿,复原沈尧伊6年来的创作历程。使观众了解如此巨大的史诗性著作,其诞生的艰辛。洞悉艺术家对图释长征这件事所抱有的充沛热情,以及所花费的心力与苦功。相信这一点无论对于画家的为艺之道还是历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均具有重要启迪。
据悉,此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10月8日。
沈尧伊简介
浙江镇海人,1943年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油画家、版画家。1966年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