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今日快讯 > 收藏 > 周蒙:最孤独的时候 最了解自己

周蒙:最孤独的时候 最了解自己

来源:雅昌快讯 作者:

 

  周蒙擅长孤独,因为他知道我们本就极其“自我”;周蒙喜欢孤独,因为他明白孤单才能更了解自己;当然,周蒙更擅长伪装孤独,因为他总是习惯将自己“格式化”。他是一个孤独患者,痴迷孤独,崇尚孤独,渴望孤独。他懂得自由的可贵,懂得体验的可贵,懂得平凡的可贵……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孤独患者有何不可呢?

  G 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在外滩22号的个展吗?

  Z 可以说,这次展览是我从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时装系转到英国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学习油画的一次“汇报演出”吧!我一直很喜欢画画,也一直在画画,但我的作品并没有真正全面性的向大家展示过。所以我希望通过这场展览,将我不同类型的创作和个人的思考呈现给更多人。让大家能在这个空间里,体会我的感受,感受我的想法。

 

 

  G 您的这次展览取名为“慎独者 LONER”。您是如何理解这个主题的?又为何会使用这个“主题”概括您这一次的展览作品呢?

  Z 我个人十分关注“孤独”这种感受。我会非常重视某些“孤独时刻”,有时也会假装自己是一个“孤独者”。因为,我认为只有在感觉孤独的时候,才是你最了解自己的时候。他会让你更敏锐的面对身边周遭所给予你的反映和反馈。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喧嚣之中,但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极其“自我的”。所以,我将这场展览命名为“慎独者 LONER”,就是想让大家感受我的孤独感,和藉由这种孤独感所流淌出的思考和创作。

  G 您此次个展在呈现上十分丰富。如果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件特别的作品,您会选择向我们推荐哪一件作品呢?这件作品,对于您这个展览而言,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Z 如果让我挑选一件作品介绍的话,我会向大家介绍我的影像作品。其实,这件作品是我为这次展览专门创作的作品,也是我第一件影像作品。之所以想推荐它,是因为这件影像作品绝非是简单的影像多媒体呈现,它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共同作用的艺术互动。这段影像作品分成四个部分,讲述了个人内心孤独的一种历经轨迹。从企图改变,到追随探求,再到面对虚无的梦,直至最终的默默等待,它展现出了主人公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如果将我的展览形容成是一桌餐点的话,这件影像作品无疑是整个餐点的前餐和沙拉。因为整个展览的重点仍旧是我大量的绘画作品,而这件摄影作品,则是从多种感官体验,让观众“胃口大开”,开始慢慢了解和深入我的展览作品。

 

 

  G 您刚刚也说道,您的绘画作品是此次展览的重中之重。能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次选择参展的绘画作品吗?

  Z 这次参展的绘画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我的水彩人物作品,我通过开放和流畅的人物肢体表现,展现我追求的生活状态;另一部分是我的数码创作。说道数码绘画,其实着实受到颇多诟病。大家觉得他的“复制”、“粘贴”手段和仿若照片的特性,使他的创作性不够强。但我认为,数码绘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他肯定是具有两面性的,重要的是艺术家如何运用。于是,我就在我的画面中,结合摄影技术和绘画技术,并通过利用数码技术的“复制”、“粘贴”,形成不断的重复效果。不去回避数码绘画的“诟病点”,相反利用这一点形成绘画的特征,我觉得这才是聪明的运用方式。

 

  Z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关注肢体行为的人,这可能也跟我喜欢舞蹈有关吧!在进行一些现代舞练习时,我会松弛肌肉,让身体随着自然环境移动,并不断与自然产生交互,使身体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会让你仿佛回到自己初生的状态,自然的运动、自然的舒展,这就是我想表达和追求的状态。但我的人物绘画又与大家常规理解的不太一样。我的这些作品,几乎没有背景,这些人物也因此并未被束缚在一个特定的语境或情境下。同时,这些人物的性别、相貌、身份也是不被设定的,他们只是我幻想的衍生物,或者说是我从内心挖掘出的生成物。所以,在为这些作品命名时,我会更习惯通过一种联想来契合作品。比如,我看到某个站立着的人物很像立起来的船锚,那我就为这件作品取名为“船锚”。我的人物绘画作品,应该更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线索,让作品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反馈和品悟。

 

  G 纵观您此次的展览,无论是作品的材质,还是作品的主题,都展现出您创作的“多样性”。我们不禁想问,您是如何看待创作的“多样性”问题的?“多样性”的同时,是否又会模糊您的“个性”呢?

  Z 我是一个做事情喜欢全情投入的人。所以,我认为如果你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个事业中,你会把你的一切都交给这个事业,你会想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状态去充沛你的这个事业。所以我认为我作品的“多样性”便是我投入的一种表现。但我也认为,“多样性”并不会模糊我的“个性”。很多人看我的作品,会觉得我的作品从一件作品到另一件作品显得不那么连贯。但其实他们所体现的是同一种能量、同一种态度。每次创作,我都像是将自己“格式化”了。我觉得这样才能让我真正投入到一个新的创作,也算是我创作的一个特点吧!我不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艺术家,然后重复在这一领域。既然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就应该开放的对待艺术。我认为,这本身就是我的个性之一。

 

  G 很多生活在海外的艺术家,都会考虑到“中国身份”。试问,您的作品里会不会也有意的凸显这一特征呢?

  Z 对于外国人而言,“中国身份”的确是一个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但我并不刻意的将这份不同具象的“搬进”我的作品。从我的作品里,你能看到自然形成的禅味、诗意,这就是我们骨子里流淌的“中国精神”,这也是我们老师很羡慕的。在国外,的确有很多人在创作中强调他的“中国身份”,但绘画是为了表现自己,而非仅仅为了表现我们的文化传统背景。传承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这些文化传统的运用要能体现你的趣味,体现你的思考,而不是拿来束缚自己。

  G 最后,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您希望通过新展览传达怎样的声音或讯息。谢谢!

  Z 就像杯子里的水,虽然平淡无奇,却也必不可少,弥足珍贵。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