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今日快讯 > 收藏 > 南方窑业的先声:牛鼻山、猫耳山遗址

南方窑业的先声:牛鼻山、猫耳山遗址

来源:雅昌快讯 作者:

 

 

  中国陶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其生产与发展是独树一帜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我们的先祖,在经历了数以百万年人类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在与自然进行生存斗争的实践中,改善着生存条件和生产手段:生产工具从打制的旧石器逐步过渡到磨制的新石器,并终于发明了用黏土烧制陶器,使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朝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使人类从根本上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从而促进了人类向着文明的门槛迈进。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接合部,也是古代中原文化主要输入通道和其它地方文化的交接缓冲地带。远古时的浦城,山高林密,水源充足,早在4000——5000多年前,居住在猫耳山、牛鼻山、石排下等南浦溪流域的勤劳智慧的古闽族部落先民,已广泛地制造使用陶器。猫耳山商代窑群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商时期浦城已步入以印纹硬陶为标志的地方文化。管九土墩墓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则证明了浦城在西周时期已进入青铜文明。此后至唐、五代、宋、元等时期,浦城各窑口生产的青瓷、青白瓷亦达到鼎盛和高峰。几可与龙泉窑、景德镇窑之瓷器相媲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曾从事过文博工作,参加过浦城县及闽北有关县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我县20多个古窑址的发现、发掘较为了解。现仅选部分有代表性的窑址,作一简述,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浦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牛鼻山遗址坐落在浦城县东北部约30公里处的管厝乡党溪村的一座小山丘上。这里峰峦叠嶂、溪水纵横、植被茂密,古遗存丰富。1989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清理13座土坑墓葬,出土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泥质印纹陶片及无釉黑衣陶片,器类有鼎、豆、壶、罐、钵、杯、三足器、簋、鬶、网墜等生活用器。经科学鉴定,其年代距今约4000至4500年。

  这些器皿告诉我们,牛鼻山人经济生活中除渔猎获取食物外,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和相对稳固的定居生活。从陶器的制作与装饰,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状态。

  牛鼻山遗址是闽北地区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遗址,考古学中被称为“牛鼻山文化”遗址。牛鼻山文化与浙江等地的良诸文化、江西等地的樊城堆文化、广东北部的石硖文化和福建东部的昙石山文化同立于原始文化之林。

  如果说“牛鼻山文化”向我们透露了古闽族部落先民文化发展的信息,那么,仙阳猫耳山古窑群的发掘,则为我们提供了夏商时期,我国南方陶业发展的实证。

  猫耳山窑群位于浦城县仙阳镇西南猫耳山垅两侧山坡。2005年9月为配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段建设,福建省博物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公路沿线所涉及的地段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25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商代陶窑9座,居址灰坑9个。出土石器68件,黑衣陶器262件,灰硬陶器105件,以及大量黑衣硬陶片、夹砂陶片和泥质陶片。

  发现的9座窑炉,形制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条形,其分布之集中,数量之多,反映了当时制陶烧窑已有相当规模。出土陶器有罐、盆、釜、碗、簋、盅等,火候达1000℃左右,其烧窑工艺比新石器时代有较大提高。其中7座窑炉属于窑床升焰式结构,2座属于长条形平焰式龙窑结构,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窑。2005年底,国家文物局以张忠培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对该遗址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论证,认为“此次发现的窑群,形成一定规模,保存较完整,全国罕见,属重大考古发现。且三种形制窑炉间存在叠压关系,表明圆形升焰窑与长条形平焰窑之间有一定传承关系。特别是长条形窑的发现,对于探索我国南方地区窑业技术的发展和龙窑起源及原始瓷的产地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

  2006年5月,在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主持下,猫耳山窑群被正式评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8年,福建省考古30年成果展展示了猫耳山发掘成果。2009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核准,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经国务院核准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鼻山遗址和猫耳山窑群的发现发掘,反映了居住在浦城南浦溪流域的古闽族部落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他们在南方夏商时期,以渔猎、农耕为基本结构的经济形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的新石器时代,唱出了制陶文化的先声,推进了南方向青铜文明发展的历程。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