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两岸专家10月探讨故宫学
来源: 作者:
最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进入了一个异常忙碌的阶段。没有盛大的庆典,故宫博物院为90年华诞准备的是贯穿全年的18个特展。当下,最受瞩目的当 属囊括历代名画的“石渠宝笈”特展。这本大型文献著录的传世名画,尤其是《清明上河图》的现身,令“石渠宝笈”特迎来了一场汹涌的观展人潮。大客流、排长 队、“跑步入宫”,一度成为故宫面临的最新问题。9月19日,61岁的单霁翔到午门外现场办公,采取了分流排号的措施,这才纾解了排队之困。
2012年,单霁翔从国家文物局局长来到故宫任职的时候,规模浩大的故宫整体修缮工程已经开始了10年。但单霁翔为故宫带来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从建 筑保护、文物保管与陈列、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到观众服务,他都曾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是少数几个走遍故宫所有房间的人,作为高级建筑师,他为保留官式建筑营 造的传统技艺而疾呼,也常常提到“观众的尊严”、“文物的尊严”,在提高观展感受上做了很多工作。作为世界上年客流量最大(2012年已经突破1500 万)的博物馆负责人,单霁翔曾公开承诺,95%的观众能够在3分钟之内买到票,买票的最长时间为15分钟。最多的时候,故宫有37个售票窗口同时开放。不 断扩大的开放区域、有声有色的故宫艺术衍生品、以及将办公人员全体搬离故宫的计划,这些都是人们能够看到的新变化。
但总有更多的期待会落在这座建筑规模最大、藏品也极为丰富的博物馆身上。伴随故宫博物院三次大修而积攒的古建修缮技艺如何进一步传承?故宫在文化传承上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两岸故宫的交流又会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展开?近日,单霁翔对记者的提问作出回应。
观众、古建与文物,矛盾何解?
记者:与其他博物馆不同,故宫博物院自建立之初就携带着格外厚重的历史、政治含义,展览等文化活动会被赋予更丰富的解读。作为院长,你觉得故宫博物院在当下的世界诸多博物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单霁翔:自明永乐皇帝于1420年建成至今,故宫已有将近600年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后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 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是中国历代宫殿的集大成者,其占地106万平方米,现在保留的古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 米。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可以说,紫禁城里到处都是故事,充满了历史文化的信息,值得每一位前来的观众认真品读和体会。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国家级博物馆,有近90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到初创博物馆,经历文物清点、宝物南迁、回迁,到新时期全面开始博物馆建设的局面,可以说在 这不到百年的光阴中,“故宫人”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血汗,才呈现给观众一个宏伟的紫禁城、一个数目清晰的1807558件(套)藏品目录、一个能够在巨大 观众流量压力下保证安全与服务的故宫博物院。这段光阴同样充满了大量生动的故事、感人的事迹、精彩的瞬间。
记者:故宫大修完成之后,在建筑维护方面还会有何动作? 故宫培养的传统技艺人才又将有哪些新的用武之地?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自2002年开始进行的(以“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为原则的)大规模古建筑修缮工程,预计2020年完工。
目前故宫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修缮阶段,坚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优先修缮存在严重危险隐患的、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的文 物建筑。不仅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同时注重文物建筑的岁修、零修,及日常的保养和维护。同时努力处理好保护修缮工程与正常开放的矛盾。
首先是重点修缮工程。近两年来,主要完成的修缮工作有慈宁花园修缮工程、东华门修缮工程、午门雁翅楼古建筑群维修工程等等。其次是古建零修与环境治 理工作,每年完成古建日常零修工程数百项。为消除安全隐患,故宫博物院对被占用的古建筑、具有严重火患的彩钢房、影响故宫环境协调的花房进行了整治,并启 动“三清理”(清理院内散落石材、闲置的箱子、废弃的展柜等)工作。再次,加强古建研究与技艺传承。《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第一阶段工作 基本完成;明清宫廷建筑大事史料长编、中国明清建筑历史图集、清宫内檐装修等科研工作持续进行。完成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培训,首次技艺操作展示 工程——乾清门地面铺墁顺利完工,木作培训班开班。说道用武之地,故宫整体修缮工程将为这些手工艺传承者提供实践机会。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