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曾三次赴广东 但求其字画者甚少
来源:雅昌快讯 作者:
从40岁起至47岁,齐白石从老家湖南湘潭先后出过远门五次。在这对其毕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出五归”中,他就踏足南粤大地三次。他曾在广州以卖画刻印为生,并由此了解到广州人的绘画审美趣味;他曾假借卖画的名义为革命者秘密传送文件,“传递得十分稳妥”;他格外喜爱荔枝,曾作诗称“荔枝日食三千颗,好梦无由续广州”……
据现有材料分析,纵观齐白石三次来粤的经历,由于他的声名尚未到显赫之时,游历更多是一种个人及朋友间的行为,并没有在更广的艺术与公共领域引起广泛效应。这就与1928年夏黄宾虹赴广西讲学,归途经广州时的盛况有了明显区别。当年9月9日,广东国画研究会举行盛大欢迎会,同时,黄宾虹还拜访了高剑父等当地名流。
但不管怎样,齐白石三次来粤,注定成为其艺术人生中“行万里路”的重要足迹,对其绘画及诗文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广州临摹八大山人等真迹 “得益不浅”
据齐白石自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齐40岁。他的朋友夏午饴秋天来信,请他去西安,教如夫人姚无双学画。夏当时知道齐白石靠作画刻印的润资养家糊口,便直接把去西安的束脩和旅费汇给了他。
齐白石在40岁之前,未曾出过远门,来来往往,也不过都在湘潭辖内各地,偶尔或到长沙省城,而且每到一地,也不过稍作逗留。而就在这一年的腊月,齐白石来到了西安。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陕西臬台樊樊山,该人是当时名士及南北闻名的大诗人。樊对齐白石格外赏识,还为他制订了刻印润格,齐白石名号由之大震。
在西安游山玩水、结交名流,住三个月之后,齐白石跟随夏的家人来到北京。此时,樊樊山告诉他,慈禧太后喜欢绘画,宫内有位云南籍的寡妇专替太后代笔,吃的却是六品俸,并打算在太后面前保举他。而齐白石并不为之所动,在一幅画《小竿撑菊》中题诗道:“种花不必高三尺,高转多危撑亦难。”他出京后,从天津坐海轮到上海,再坐江轮转汉口,回到家乡时已是次年三伏天。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7月中旬,广西提学使汪颂年约齐白石游桂林。在桂林过了年,齐白石打算回家,正想动身的时候,忽接其父亲来信,说四弟纯培和长子良元,从军到了广东,家里很不放心,叫他赶快去追寻。齐白石就取道梧州,到了广州,住在祇园寺庙内,探得他们跟了朋友郭葆生,到钦州去了。齐白石打听到确讯后,赶到了钦州。需要指出的是,钦州现在虽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在民国年间称钦县,属广东省钦廉专署所辖。
葆生笑着说:“我叫他们叔侄来到这里,连你这位齐山人也请到了!”据齐白石自述,葆生本也会画几笔花鸟,留他住了几个月,也叫他的如夫人跟着学画。必须提及的是,郭葆生收藏的许多名画,比如八大山人、徐青藤、金冬心等真迹,都让齐白石临摹了一遍,齐白石可谓“得益不浅”。到了秋天,齐白石跟葆生订了后约,独自回家乡。
被肇庆鼎湖山吸引 一天画了五六幅草稿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齐白石45岁。刚过了年,他就动身赴约,首先坐轿到广西梧州,再坐轮船,转海道而往。到了钦州,葆生仍旧让齐白石教如夫人学画,兼给葆生代笔。住不多久后,齐白石随同葆生到了广东肇庆。游鼎湖山,观飞泉潭;又往高要县,游端溪,竭包公祠。独特的岭南自然与人文景观,让齐白石目不暇接,极大地开拓了其视野。
其中,鼎湖山的一山一木、一柱一石,他都看得十分仔细,到胜景处,便拿出画具,精心地勾勒起来,一天里,竟画了五六幅的草稿。
齐白石一行回到钦州后,正值荔枝上市,沿路他看到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碧绿的叶子中间裹着紫红色的果子,感觉非常好看,从此便把荔枝画入了他的画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