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今日快讯 > 拍卖 > 山西古建筑达两万八千余处 存量最多

山西古建筑达两万八千余处 存量最多

来源: 作者:

 

 

  从9月8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启动仪式上获悉,近年来,山西的文物工作又出现新成绩。

  人类文明和华夏文明起源在山西有重大发现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是人类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西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的发现和研究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三大亮点,就像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讲的“三个一”:一缕曙光、一堆圣火、一座都城。

  一缕曙光——世纪曙猿:地处山西南部的垣曲盆地,是中国第三纪地层和哺乳类动物的发祥地。自1916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此地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以来,科学家对这里的考证一直没有停止。1983年之后,尤其是1994年由中美科学家联合,在此地又相继发现了一些偶蹄类头骨化石、世纪曙猿下牙床和跗骨化石。研究认为,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脚跗骨、下颌骨化石,在一系列性状上都显示出猴类、猿类以及人类的共同祖先演化的早期特征,是距今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被命名为世纪曙猿。

  曙猿的意思即“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也就是人的远祖、世纪曙猿迎来了他们即将演化为人类、主宰这个世界的曙光。在此之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曾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而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据此可以说,人类和猿最早的祖先应该在中国、在山西。

  一堆圣火——西候度遗址: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南部黄

  河北岸的芮城县西候度村,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西侯度遗址。其后至今,中外科学家和考古学家联合,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又不断获得了石制品、烧骨和带有切痕的鹿角等文化遗物。尽管发现的石制品上的人工痕迹由于河流搬运埋藏而变的不很清晰,烧骨和带有切割的鹿角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们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他们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备了人类制造石器的成份,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距今180万年前。

  一座都城——陶氏遗址: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的襄汾县,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点,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从1978年至今近40年来,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4300至4000年,表明当时的临汾陶寺已经形成一个早于夏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

  陶氏遗址发现的集观象授时与祭天为一体的观象祭祀台,被认为是世界考古发现最早的同类建筑。扁壶上朱书陶文被认为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玉石钺,显示出王权在陶寺遗址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恢宏的王墓与众多的平民墓葬,以及贵族与平民在住宅位置、规模和地基处理技术上的差别,体现出陶寺遗址社会的金字塔式结构,部分学者认为这是阶级对立的表现。

  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规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相吻合。后世历史文献、当地民族志资料、地名甚至方言等,都共同指向尧都在晋南临汾一带。所以,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的都城。虽然对于陶寺遗址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性质和功能还无法下定论,但尧都正通过考古发掘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