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今日快讯 > 拍卖 > 屡经磨难的蒋兆和代表作《流民图》 反映民族悲

屡经磨难的蒋兆和代表作《流民图》 反映民族悲

来源: 作者:

屡经磨难的蒋兆和代表作《流民图》 反映民族悲

屡经磨难的蒋兆和代表作《流民图》 反映民族悲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

  中国美术馆馆藏的中国画人物长卷《流民图》,被誉为“中国现代画史上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这幅由我国20世纪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创作、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充满血和泪的作品,高2米,长12米,称得上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一幅真实反映民族悲剧的人物画卷。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穷困潦倒的画家居于北平,靠画像维持生活和创作。侵略者横行霸道的行径,激起了画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愤之情,经过长期酝酿,1942年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完成了《流民图》。作品通过对100余位无家可归者躲避日军轰炸、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情状的塑造,展现出由侵略者造成的饿殍遍地、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画面没有直接出现烧杀抢掠的侵略者形象,而是通过一个个满面愁容、疲惫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揭示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毁灭性创伤。

  现藏中国美术馆的《流民图》仅是原作的上半卷,画面50余位人物,儿童形象近半,其余多为老人和妇女。而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幼童的天真不知愁滋味、老人和妇女愁苦无助的形象,使作品增添了悲剧意识和人性在遭受蹂躏过程中的沉重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表达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同情大众、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蒋兆和曾表示:“我因为这个时代的洪流,冲进了人们心房中的痛苦,让我感觉到人生的悲哀,又让我兴奋到这个时代的伟大,一切的一切,使我不能忽视这个时代的造就,更不能抛弃时代给与大众的创伤。”

屡经磨难的蒋兆和代表作《流民图》 反映民族悲

屡经磨难的蒋兆和代表作《流民图》 反映民族悲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

  《流民图》在艺术表现上,采取中西结合的手法,中国画的线描结合西画明暗及色彩的因素,使作品既有中国画美学所追求的笔墨气韵,又不乏写实精神。这也正是画家在艺术取向上所追求的通过写实揭示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内心苦痛的现实主义道路。

  《流民图》从诞生之日起就如同所表现的主题一样屡经磨难,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日子里因揭露了民不聊生而不知下落,而在失而复得后又备受争议。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易名为《群像图》在北京太庙展出,当天就遭到日本宪兵的盘查禁展,作品被从画架上扯了下来。

  1944年画家又想方设法把《流民图》带到上海展出,展出结束后,作品被强行“借”走而下落不明。

  1953年上海文化局的同志在整理一间旧仓库时,发现了已经霉烂不堪、残缺不全的《流民图》上半卷,使这件丢失十年的作品回到作者手中。经过揭裱修补后,残缺的部分依稀可见。

  “文革”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上报文化部批准,《流民图》被肯定为“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一件绘画作品能够遭受如此的曲折,在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93年蒋兆和的弟子为完整再现这幅不朽画卷的全貌,复制了画卷的下半卷。

  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女士将《流民图》原作捐献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早年自学绘画,1928年被徐悲鸿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图案系教员,后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蒋兆和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始终坚持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道路,还创作了《卖小吃的老人》、《卖子图》、《杜甫像》等作品。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