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今日快讯 > 快讯 > 著名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杜滋龄先生逝世 享年82岁

著名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杜滋龄先生逝世 享年82岁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著名艺术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杜滋龄先生因病于2023年1月5日6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惊悉杜滋龄先生仙逝,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全体同仁深表悲痛与怀念。
 
      杜先生是中国画坛的巨匠,是影响一代人的著名国画家,是建树卓著的美术教育家和出版家。他的艺术成就将与他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他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杜滋龄先生千古!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2023.1.5

著名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杜滋龄先生逝世 享年82岁
杜滋龄(1941-2023)

      杜滋龄,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版家,1941年生于天津,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叶浅予,李震坚先生。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理事。现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
 
      杜滋龄早年在家庭影响下自学绘画,后在天津美协主席马达,以及叶浅予等前辈的帮助和亲自指导下走上专业美术道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作了《李双双》《红色宣传员》《朝阳沟》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连环画、宣传画、年画和中国画。连环画创作、速写和写生训练奠定了杜滋龄早期作品以线造型的艺术风格。
 
      改革开放以后,杜滋龄于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受教于李震坚等浙派写意人物画大家,他在这里进行了系统完备的技术训练和美学思考,一方面接受新时期新思潮,另一方面又将着眼点和发力点聚焦于优秀传统。尤其是对墨、水的进一步理解,让它们与早已捻熟于心的线高度有机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他洒脱酣畅、灵秀俊美的水墨风格和美学特点。
 
     杜滋龄的艺术创作建立在他对现实生活体验和理解基础上,他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和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描绘不同主题的过程中,极大丰富了他对笔墨的理解、把握和创新;宣纸、画框虽然有限,但杜滋龄正是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将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不断丰富对新题材、新对象的笔墨语言方式,并在精神上升华,达到无疆无界的澄明之境。
 
      杜滋龄还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得、所创,身体力行地传导给中国美术界和年轻学子,不仅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大量包括水墨人物画在内的优秀作品,还培养了许多中青年美术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

著名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杜滋龄先生逝世 享年82岁
杜滋龄《藏女牦牛》1977年

行者无疆 大美无言

杜滋龄

       自学之途
 
  我的艺术之路是一条独特之路,绝大部分时间是自学,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自学之路。
 
  上小学时,我的三哥喜欢画画,也就萌生了我画画的兴趣。七八岁时,我用自己省下的钱购买水彩颜料和素描笔,以及哈定著《怎样画人像》 。在小学作文课《你长大做什么》作文中,我曾欣然写到:“我要当一名画家,我要画很多好看的画给人家看……”我画水墨人物是从临摹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开始的。1959年前后,我有幸在旧书摊上购得一套蒋兆和《流民图》作品集(一套二十多张十六开珂罗版黑白照片) ,如获至宝,深受其艺术的感染;在此影响下,开始用水墨的方法对真人写生,学习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今天来看, 《流民图》对我中国画的启蒙和创作影响非常大。然而,遗憾的是,这套《流民图》已经在“文革”中被损毁了。
 
  我早年学习水墨画,其实从未学过《芥子园画谱》 。先是受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启蒙,后看到了方增先先生的《怎么画水墨人物画》 、叶浅予先生的《怎样画速写》 。古代的,我比较喜欢任伯年等的人物画,但实际没有真正认真临摹过。那时,我看当时的一些艺术大家的作品多些,如蒋兆和、叶浅予、黄胄等的水墨人物画,在当时的天津美协画室中就挂着许多当代名家的原作;同时,我经常外出写生,通过实际的体验生活、写生,不断提高我对于人物画创作的理解。
 
  在天津荣宝斋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期间,我曾经画过大量的连环画和文学插图,锻炼了我造型能力、构图能力和人物组合的能力。我画的连环画有《李双双》《红色宣传员》 《铁木前传》 《朝阳沟》等,插图有《蓝丁儿》 《染血的土地》等,其中有些作品还获得了国家奖和国际奖,但连环画是连环画,不能代替中国画。也正是在天津荣宝斋工作期间,并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陈林祥老师指导下,我逐渐认识了中国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后来成为我毕生努力的方向。
 
  数十年来,我着重研究了少数民族风情画。1963年深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陇县深入生活两个月, 1983年第一次到青海藏族聚居区深入生活。几十年来,我持续深入到藏族、蒙古族、回族、傣族、朝鲜族、苗族、布依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彝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中去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生活、表现少数民族人物风采的作品。我喜欢去民族地区、祖国西部,那里虽然生活艰苦,但人民朴实,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面对恶劣自然条件表现出来的乐观、豁达常常使我感动,并使我产生一次次创作的冲动。
 
  2000年初,我从南开大学系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摆脱了行政的繁琐事务和教学任务后,好似又回到了二十多岁时那么无忧无虑的状态,但我仍有想进修、深造之心。从2001年至今,我仍不停地画速写,画成速写本百余册等等。我依然觉得自己造型的研究不够,笔墨的研究不够,书法还要抓紧练习,古典文章和古诗词还要补课。总之,勤学苦练是我心中的高境界,期望能有更多时间去完成、去提高。
 
  创作心得
 
  我不喜欢在画室里苦苦地练习和想象,更不喜欢在思想认识混乱时而胡编乱造,当我迷茫时,我就走入大自然中去,深入到生活中去。
 
  我的画在单纯中求丰富,在深入严谨中求整体的笔墨流畅,从平淡中求微妙含蓄,在柔和中求典雅秀美。
 
  我在浙美读研究生期间,研究和继承了浙派人物画的特点,以点染加以线描来完成人物画的形和神的创作。毕业后,又深感如只重点染,易得轻浮、飘逸之感,从而易犯轻、散之弊病,故又研究北方推崇之积墨法,以求画面深厚、华润之感。目前,我的水墨人物画兼采南北二派之长,求得既厚重、华润又洒脱、整体的风格。在人物造型上,以形写神,在严格、概括地把握形体结构的同时,求得人物的“传神” 。
 
  画随代迁,技有不同,要善于把传统中国画富于生命力的东西提取出来。创作人物画,一定要把花鸟画、山水画的技法融入人物画的技法之中,才能丰富人物的笔墨技巧。西洋绘画中对人物的整体观察、立体观察等方法,都要借鉴。而色彩的表现,也可吸取西洋画法。总之,艺术的完成,要吸纳中外好的东西,不能闭关自守。
 
  面对人物形象时,有两种观察方法:一是整体观察,二是立体观察。如此方能准确把握住人物形象的形神关系,把握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
 
  人物画家处理人物形象不能“千人一面” ,要有人物的个性;而线描也不能“千物一线” ,而要注重线的表现力。骨法用笔,线描既要有力度,又要含蓄。
 
  人物画一定要具有以“线”去概括形象的能力,用线去造型,这是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要有虚实、长短、轻重、浓淡、皴擦、渲染的笔墨运动,并辅助于线的基础造型,才能体现具体形象的内涵。
 
  绘画美学
 
  我的艺术之路正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 《讲话》 ” )精神的指引下一路走过来的,并确定了我一生的文艺思想和创作追求。我经过对《讲话》反复学习和创作实践,一直坚定地认为,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也是为人民大众去欣赏的。所以数十年来,我始终把握着生活和艺术实践两方面的关键课题,持续地去生活中、去人民中掘取艺术滋养、开展艺术创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画家的老师。生活中的感受越多,你的创作欲望就越强烈。这种创作的欲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生活的积累中,把情感、理解投入进去。画家创作的作品成功与否,是与画家本人的修养和对生活的认识分不开的,关键是画家能否和群众的感情发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带着热气、意境和情感的作品。
 
  当今,现实主义是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一种艺术审美取向,是一种艺术精神。提倡现实主义,就要从艺术创作的根本来认识,这关系到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评论,它涉及艺术领域各个方面。现实主义道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观念,是我们民族文艺创作的根本,是最具有群众基础,也是最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艺术创作道路。中国画创作,要按现实主义道路走下去,只有走现实主义道路,中国画人物画才能获得发展。
 
  中国画的写意,是写心境,写心中的情感。
 
  我喜欢中国传统之水墨写意画作,尤喜以墨为主的作品。我认为,大美无言,黑白的冲击力度,在于壮美、朴实的画风。

著名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杜滋龄先生逝世 享年82岁
杜滋龄《康巴汉子》2008年

著名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杜滋龄先生逝世 享年82岁
杜滋龄《帕米尔高原驼铃声声》2008年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