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拍卖 收藏 秋拍 李虹霖

中国书画网 > 今日快讯 > 快讯 > 全国文博机构共聚山西商讨“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

全国文博机构共聚山西商讨“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

来源:文博山西公微、文物之声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4月1日,“2021文化遗产大众传播论坛”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博物馆、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高科技企业代表等近200人线上线下跨界碰撞,共同商讨“后疫情时代”的文化遗产大众传播。

全国文博机构共聚山西商讨“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

      如何让文化遗产插上大众传播的翅膀,是近年来广大文博人和媒体人一直关注和实践的话题。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加速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文物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展示传播和活化利用变得更为突出。
 
      本次论坛即以“后疫情时代的文化遗产大众传播”为主题,又分“文博矩阵”、“大众传媒”、“传播技术”三个发言单元。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作了主旨演讲。来自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今日头条、快手、中国电信等机构代表,围绕云展览、文化遗产元素的数字化应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大众传播的新趋势等各抒己见。

      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很多博物馆为文物藏品插上“互联网+”的两翼,拓展“让文物活起来”的航路,一改博物馆展览的物理表象及时空局限,推出了一系列爆款、走红的文化遗产类大众传播作品,让公众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激活尘封的历史记忆。大众传播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和基本过程。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产品,需要通过大众传播来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论坛开篇,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做了《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文化遗产大众传播的基本要求》的主旨演讲。演讲一开始,他就给出了一组数据,“1998年,全国博物馆有1300多座,参观人次8000多万;2021年,全国博物馆达到了5000余座,参观人数达到了12.27亿人次。”数量的提升,对博物馆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展览是博物馆当前传统的传播方式,但却缺少积极的学术评论与批评,所以他倡导博物馆要俯下身子,听公众的“真心话”,要知道公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立足传统的传播方式之后,才能进一步谈传播方式的创新,促进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以《新冠疫情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几点思考》为题,谈到了“后疫情时代”下博物馆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据他介绍,2020年4月以后,全世界大约有8.5万座博物馆在疫情期间闭馆,占到世界博物馆总数的近90%,其中近13%的博物馆会面临永久性关闭。因此,博物馆传播方式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如何将数字技术深入人心,成为时下的课题。安来顺表示,数字技术与博物馆融合不是一种时髦,其深层次逻辑是人类共有两种基本行为:传播交流和收集储存,所以数字技术的影响一定要延伸到博物馆文化价值层面,创造一种与公众对话的全新模式。“让博物馆从单一或数个渠道变成全渠道,全面优化升级博物馆与所服务社区关系的途径。”安来顺还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数字化传播模式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博物馆人创新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与思考。
 
      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表示,疫情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博物馆传播方式变革,云博物馆时代正向我们快步走来,博物馆肩负的文化遗产大众传播这一历史重任的重要性,在后疫情时代愈发凸显出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大众传播研究,逐步形成独立、完整、有效的文化遗产大众传播体系,如何拓展文化遗产传播视角,更好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博物馆优势资源为依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创新性地推出后疫情时代云展览、云讲解、云文创等系列化博物馆产品,更好地给予广大受众文化熏陶和文化体验,是摆在我们博物馆界乃至整个文博界的一个时代命题。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直播热点出发,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做了题为《从三星堆新发现看文化遗产传播新格局》的演讲。段勇以三星堆考古发掘为例,谈到一系列传播途径的革新。“首先传播形式加入了VR、动漫等,让考古发掘变得更易懂。其次是接连不断的热搜话题,让三星堆的热度始终不减,形成二次甚至多次传播。”段勇认为,三星堆的“火”,正是文化遗产传播变革的一次综合体现,大众传播的革新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革新,更多的是传播内容的革新,好的内容才能让公众记忆犹新。
 
      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以《固本培元 守正创新——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思考与实践》为题,谈到“后疫情时代”下博物馆文化传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他以实际案例出发,提出要以更加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以创新性思维,拓展文化传播的形式。张元成还提到了山西博物院在疫情面前提供网络服务的新模式,比如“每日一展”、“两分钟看展览”等线上传播方式。但是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博物馆在面对“融合式发展”和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形势下,依然要立足本职,扩大学术成果的深度,把数字化资源采集工作做得更细致,让社会文化也参与进来。打破文化圈层的传播理念,让公众真正享受到文化资源成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的演讲主题为《博物馆知识的社交媒体传播模式》。在演讲中,他提到博物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新媒体平台为博物馆带来新活力。宋向光分别从传统传播模式和新媒体技术传播模式的角度,对博物馆职能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现在的博物馆作为文化传统的新生态,拥有多个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舆论领袖”,还是“赋能者”,不仅要带给公众“碎片化”体的知识体验,也要让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的参与者协同共生。其新颖的论点,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传播的认识和理解。
 
      论坛期间,中国文物报社与中国电信号百控股有限公司还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智慧文博共同推进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与体验升级。中国文物报社将与号百控股携手共建三大平台。一是文博视频直播平台,双方将共同推进文物视频直播平台建设工作,为博物馆提供安全、稳定、便捷的企业级直播解决方案。二是博物馆观众信息服务平台,双方将共同打造互联网+博物馆,建设国家级文化遗产展示传播与服务平台。三是文博数字孪生平台,双方共同推进文博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合作,打造AI音视频导览、三维建模、AR/VR展示等服务,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助力文物旅游服务升级。
 
      此外,中国文物报社还将与号百控股合作推出中国考古大讲堂及相关考古类传播产品,探索推动5G直播等先进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


(图文综合自“文博山西”微信公众号、“文物之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侵删)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