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纪行——国画名家黄河沿岸采风作品展”之景德镇站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张璋

展览名称
“墨彩纪行——国画名家黄河沿岸采风作品展”之景德镇站
开幕时间
2017/8/20 10:00AM
展览时间
2017/8/20-2017/8/29
展览地点
景德镇三宝蓬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
承办单位
北京图文天地艺术有限公司
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
策展人
周爱民
参展艺术家
王玉良 张桂徵 吴强 赵际滦 马良书
张映辉 蔡劲松 周爱民 韩朝
• 王玉良老师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学会理事
庞薫琹艺术研究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会委员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墨彩纪行——黄河沿岸采风作品展由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办,首站于7月29日北京798圣之空间展出,反响热烈。
清华美院教授王玉良先生领衔数位国内著名的学者型画家参展,张桂徵、吴强、赵际滦、马良书、张映辉、蔡劲松、韩朝、周爱民,实地写生,再度创作,采撷黄河沿岸的风物原素,每人精心绘制了十余幅小而精的墨彩画作,和而不同,各领风骚,清华美院教授,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先生与多位重要嘉宾作了精采发言,众多来宾,专家学者同仁皆充分肯定了画家们的艺术成果。
8月20日上午10:00,墨彩纪行——黄河沿岸采风作品展转站景德镇,即将在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开幕,展期为8月20日至8月29日,为期10天。
• 张桂徵老师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晋地行记(代前言)
山西是一片厚土,这里的土地沉淀着历代风物,也滋养了如土地般拙实的人。4月12日,由王玉良、张桂徵两位先生领衔,吴强、赵际滦、马良书、张映辉、蔡劲松、周爱民、韩朝一行九人赴山西写生。
• 吴强老师作品
中国对外友协艺术交流院研究员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写生,尤重获取“生意”,一是陌生之意,二是活生生的生活原态。当我们在汾阳阎家庄,端起此行的第一碗农家饭时,那种在饥饿中品尝到的农家手擀面味道,预示我们将不虚此行。
• 赵际滦老师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云冈画院名誉院长
三晋报刊传媒集团艺术总监,名作欣赏杂志社副总编
我们的写生地点,主要是在吕梁地区。经吕梁市府后,我们驻扎在临县碛口。古碛口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我们入住的碛口客栈,恐怕是黄河沿线离河岸最近的客栈。临岸观河,畅饮叙谈,睡在窑洞房里,枕着河水入眠,一番惬意涌起!以客栈为据点,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开始真正的写生行动。
• 马良书老师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们先后写生的地点有:李家山古村落,招贤镇小塔则村、渠家坡村,碛口古镇,柳林王家沟乡南洼村,以及碛口对岸的陕西吴堡石头城。李家山因吴冠中先生八十年代曾经写生于此而闻名,当年他在山上望着李家山村落,情不自禁称道:这是深藏在黄土地中的古汉墓,村居民房与山色一体,尽显泥土的芳华。而今,李家山人声鼎沸,已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游人南腔北调,熙熙攘攘。原住村民已不多,留住的多是经营客栈、餐饮者,再就是村里的老人,这是中国乡村普遍的现实,李家山也不例外。当年吴冠中先生写生时住过的民宅,已挂牌为写生基地,住了许多学画的学生。在李家山画画,实在是闹中取静,只能取其山形外貌,民俗人情早已时过境迁。
• 张映辉老师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小塔则村与渠家坡村则是依然如故的黄土地村落,小塔则出匠人,这里的人世代以烧窑做缸为业。因产业升级转型,小塔则人做的缸已无多大用处,倒是村民们用大缸做成院落围墙或是房屋装饰成为一景,这成为小塔则村的特色和标志。荒废的窑口,以及正在修建的道路,使这里显得荒芜且杂乱,尘土飞杨的修路工地似乎表明小塔则人正在拓展新的出路。渠家坡出读书人和官员,也曾是闹革命的地方,村里有长长的地道,贯通民宅与山前的旷地,据说在战争时期这个地道发挥过作用。去渠家坡村时,天空晴朗,阳光晃眼,村落格外寂静,风穿过山谷的声音,以及风中夹杂的三轮车轰鸣声和农家叫卖化肥的声音,回荡在错落起伏的山间,悠悠扬扬。
• 蔡劲松老师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艺术馆馆长,教授、博士
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夜游碛口古镇。尽管这里已是旅游热点地方,但古镇风貌保存尚好。石砌的街道,以及街道两边接踵林立的店面货铺,可以让人想见当年水旱码头商贾往来的繁荣景象。古镇的街道与建筑极有特色,建筑从店面、中庭到后院的空间形制及材料构造皆与地域环境有关,是中国地域性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这些古建筑应该得到更好地保护、研究和传播。吴堡石头城同样有着悠久的岁月痕迹,可惜我因提前返京,未能前往。看到随行队友们发来的微信照片,甚是向往。
• 周爱民老师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写生既是现场记录,也是直观感受经验的积累与沉淀。实地写生结束后,大家都有将写生整理为作品的愿望,于是促成了此次展览。展览是对写生活动的小结,也是同道者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作品多为小幅,不求场面宏大和刻意雕琢,但求有感而发,会心而作。这次写生活动,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敬致感谢:《名家名作》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建新先生全力安排整个写生行程;吕梁美协主席张惜先生连日陪同向导,带领我们深入碛口周边地方,使我们在有限时间里品味到汁浓味醇的黄河沿岸风情。图文天地的谢宇波董事长盛情接纳了展览事务,使写生作品展得以在798艺术区圣之空间举行。还有,三宝蓬艺术中心有意将这些写生作品移至景德镇巡展,将于八月下旬展出。
• 韩朝老师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写生到展览,是这次黄河沿岸采风的完整行程,虽行色匆匆,但意味悠长。对于以绘画为业的人,写生是一条与生命相伴随的漫长的路,在写生行走的路途中,我们尤能咀嚼艺术的甘苦与真味。于此,我们将继续行走在写生的路上!
周爱民
2017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