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博学书苑 > 趣闻 > 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二】

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二】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dsz

  兄妹戏对

  传说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妹,她博览群书,才华出众,擅长诗文。有一次,苏小妹到京城来看望做官的哥哥。兄妹相见,欢饮畅谈。苏东坡暗思,都说小妹才华过人,我今天不妨考考她。于是,想了片刻,苏东坡出了一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小妹听后,暗暗叫好,但又感到难对。因为苏东坡出的这副上联里,暗含有“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词牌名,所以下联也必须有三个词牌名相对。忽然,月光下一个丫环端着酒菜过来,苏小妹灵机一动,便脱口而出: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苏东坡一听,连连夸道:“妙对!妙对!”因为苏小妹的下联里也暗含有“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名。

  这时仆人端上来一盘糖炒板栗和几节新采的莲藕。板栗炒过之后,栗壳裂开了,露出黄澄澄的栗米。苏小妹就以糖炒板栗为题,出了一联:栗破凤凰见;“凤凰”借指“缝黄”,是同音字,因此下联也要用借意手法,用同音字相对。苏东坡想了好一会儿,也没对出来。这时他看到桌上的莲藕,说声“有了”,将白生生的莲藕一折两节,对出了下联:藕断鹭鸶飞。“鹭鸶”借意“露丝”,也是同音字。

  接着,苏东坡又出一联:无山得似巫山耸;苏小妹应声答道:何叶能如荷叶圆。苏东坡见难不倒苏小妹,又出了一个酒令:虱去乙为虫,添几却是风。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苏小妹略加思索,应声答道:江去水为工,添糸即是红。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苏东坡听了,对苏小妹的才情十分佩服。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苏门书香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赤壁赋》中两句话的由来

  苏东坡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名《赤壁赋》,是在黄州写的。传说那里边有段话,原先是这样写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东坡把这段话写完后,左看右看,总觉得“物各有主”后边接上“惟江上之清风”不顺畅,中间还缺层意思。他整日冥思苦想,也没有想出一句适当的话儿来。

  那一天,苏东坡到赤壁矶头去散步,一边走一边想,忽然听到有人喊“苏先生”。他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农王大爹,王大爹是本地的故事篓子,对黄州的每个地方都能讲出一个故事。王大爹指着赤壁矶下的沙滩说:“苏先生,你瞧那沙滩上种的是什么呀?”“不是萝卜吗?”“嗨,提起种萝卜,这里头还有个故事哩!”王大爹不等苏东坡开口问,就自个儿讲开了故事:

  这赤壁矶下的江水,每年春涨秋退。江水退了,便留下一片沙洲。这沙洲上边儿是一层潮泥,适宜种植。向来的规矩,沙洲没有固定的主儿,谁先犁地归谁种一季萝卜或是荞麦。那一年秋天的大清早,雾气很大。有一个贪心的农夫,五更不到就呵牛驮犁到这赤壁矶下抢耕沙洲地。濛濛朝雾里,他发现有一只母鸡婆引着一群细鸡觅食。他早就听人说过,赤壁矶下这块沙洲叫金鸡窝,是一块宝地,传说有一窝金鸡,是活宝啦,逮着一只就会发大财呢。他多次早早地来到这儿,想逮住只金鸡,都没有逮着。做了好些年的发财梦,今天总算碰上机会啦!他急忙把牛吆喝住,手执牛鞭去捉鸡。不料母鸡婆和小鸡跑得飞快,怎么也追不上。农夫横扫一鞭,正好打着了一只小鸡。当他动手去抓那只受伤的小鸡时,母鸡却把翅膀一张,跳了过来,一口啄伤了他的大胯。农夫手里提着那只受伤的小鸡,小鸡因失群而乱弹乱叫,不一会儿就死了。日出雾散,小鸡变成了金鸡了,农夫很高兴地以为自己捡到一笔横财。但是,没料到他那被啄的地方伤势很重,遍请远近名医诊治,诊了大半年,这一只金鸡变卖了的钱刚刚抵上医治的费用。

  王大爹讲完故事,很有感触地对苏东坡说:“所以说呀,各人有各人的财运,不是该你得的,你一丝一毫也不能要啊!”苏东坡心中一动,忽然想起两句话来。回去后,他就把这两句话加进《赤壁赋》里。这两句话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段话连起来就是这样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麼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什麼字啊!”“你姓苏的苏字怎麼写法?”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裏。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麼?”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裏卖的什麼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裏有鱼(余)啊!快,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裏把鱼拿出来了。

  苏东坡巧写广告诗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但是他的豪放豁达性格不改,美食家的口味不改。他每到一处总爱品尝美食,研究美食,留下的品尝美食的诗文不少。在民间很早就流传苏东坡巧写广告诗的故事。苏东坡因性格、政见不同诸原因,屡屡得罪朝庭与圣上,一再贬,贬到最南端的海南岛的詹州。那时詹州城的各种条件都很差,街道破烂,民不聊生。但苏东坡却喜欢到南街头一家刘婆婆开的油条店去品尝油条。油条味道很好,越吃越想吃。可是,这油条店生意却很冷清,因为一般人怎知这油条的好歹呢。

  一天早上,苏东坡又到刘婆婆开的油条店来吃油条。苏东坡一个人吃着油条问:“刘婆婆,咋个生意这么冷秋呢?”刘婆婆说:“这个店开不下去了,恐怕要关门罗!”东坡是一个美食家,又是一个肯帮忙的热心人。苏东坡吃完了油条后说:“刘婆婆,你马上去找一点纸、笔、墨、砚来,我你给你写一首诗,保你的油条马上火起来。一会儿,刘婆婆找来纸、笔、墨、砚,恭恭敬敬摆放在苏东坡面前。只见苏东坡,挥动大笔,很快写出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翘翘两头中间伸,胖胖身材嫩黄深。欲吃酥口百不厌,飘溢香味万户间。詹地油条乃一绝,谢谢刘婆送佳稀。

  那刘婆婆好不高兴,赶忙请人将苏东坡写的诗贴在店铺门上。哎哟,一会儿店铺门口人山人海,众人称赞苏东坡的诗写得好。不用说了,那刘婆婆的店因苏东坡写诗赞美,名气如日升开天,生意火爆。有一位秀才读了诗后,赞不绝口道:“好诗!好诗!写出了油条的‘形’、‘色’、‘味’、‘感’,不愧是大手笔啊!”

  苏东坡的饮酒趣事

  苏东坡可谓酒神,他每日饮酒不超过五合(一合约二两),只求小醉而忌大醉。正像他写诗文一样不图多而求其有神,所以他饮酒也不图太多,而取其半醒半醉有最佳的神往,所以他同酒仙、酒圣还略有差异。正因为他是酒神,故到惠州不久他便发现当地的酒不是专卖,均是各家自己酿蜜柑酒。所以任随你去到哪家,主人都会以自酿的酒待客,因此苏东坡在这边远之乡第一次有众多的酒友。

  苏东坡很喜欢喝这种蜜柑酒,这种以粮食和当地水果为原料的酒不仅酒香不凡,而且微甜不腻不辣,饮后令人精神充沛。实际上这是一种低度的果汁酒,用当今科学的说法还很富营养,稍饮多点也不至于伤人。苏东坡在写给多位朋友的信中,都大夸这种酒的香美,还说喝多一点就会觉得飘然似神仙,爬山涉水也感轻松多了! 苏东坡不仅喜饮酒,他还爱自己学酿酒,在定州等地时他就酿过多次酒,但都不理想。这次苏东坡总算求得了"蜜柑酒"的秘方,也试验成功了,令他很兴奋。为了保存这个秘方,他还将秘方刻在了罗浮铁桥下的岩石上。

  在惠州可说苏东坡天天都有美酒,不是太守詹范等官员带酒菜来他家畅饮,就是新交的朋友来他家相聚,有时他也邀约朋友到城西山下的大湖游玩饮酒等。无官一身轻的苏东坡虽然无公务所作,但他每天都过得比较充实舒心,因为他天天有朋友和美酒。绍圣二年一月十三日,他很有兴趣地在欣赏汉代酒仙的《东皋子传后记》,正当他陶醉在酒仙的感受中时,适逢东邻太守派人送酒来,这令酒神苏东坡大为感概。他在给东邻太守写的谢函中,还坦率地写了自己好酒的习惯和认识:“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苏东坡所写的“酒赋”有六篇之多,尤其是他写的一篇赞颂酒的《浊醪有妙理赋》,即使不饮酒的人读到饮酒者半醒半醉的微妙感受时,可能也会为之入迷。现摘抄一段于下:“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座中客满,惟忧百磕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夜光之壁不可以铺。刍肉饱我而不我觉,布帛袄我而不我娱。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乐。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

  苏轼与王安石未见面前,实际上二人都互相佩服对方之才学,初识时还颇友好。二人常开怀畅谈诗文,故苏轼可任意出入王安石府中。当年秋一天,苏轼又去找王安石闲聊,到了书房才知王安石已外出办事,可仆人又说不准王安石多久返回,他只好等会儿再说了。苏轼是好动的人,他品了下仆人送上的香茗便坐不住了,起身在书房观看壁上挂的书画。当他游走到书桌旁时,才发现白绢上有王安石才写的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无论从诗的意境和咏味来看都属上乘。可苏轼仔细一想却感到不太妥,这是写黄色菊花,而四川老家秋天的风并不像西风那样冷烈,应属金风才对,何况金风怎能将菊花瓣吹落一地呢?苏轼是实话实说之人,此刻也忍不住了,取笔就在白绢上续写了“金风不比西风烈,付于诗人仔细呤。”苏轼的认为也不错,这是他根据家乡季节气候的写实,四川的菊花多是枯萎而不易落瓣,是不会风一吹花瓣就落满地的。苏轼写后见王安石还未回府,也就离去了。当晚,王安石又习惯地到书房,一下就看到了苏轼的续诗。开初还喜苏轼的书法,可是细观后却很生气,认为苏轼太无季节变化与花卉知识了,还口出狂言要自己"仔细吟"。因为王安石也是以写实作的诗,他家乡的季节气候与菊花的品种给诗中描写也一致,秋天已比四川冷,风也比四川大些,也没错。事后,王安石虽然未直接责备苏轼,但心中一直不快。所以在苏轼遭贬时,王安石便建议皇帝将他贬到自己的家乡,有意叫苏轼看看是不是西风烈、遍地金。苏轼这次遭贬,对他的诗文创作并非坏事,不仅是他的创作丰收期,且享誉四海的"东坡"雅号也由此而生。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乌台诗案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 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苏东坡打赌输惨了

  眉山五里山上有一座大庙子,叫做华藏寺,华藏寺的山门又高又大,更安逸的是那两扇大门远看光光生生,近看皮皮翻翻,原来是刨花做成的。传说苏东坡来过华藏寺,他来的时候正遇到华藏寺在重修山门。方丈和尚晓得苏学士的名声,就陪他在寺内到处观赏。苏东坡看到一个老头在一大块木头上慢悠悠地划墨线,便问他:“老师傅,像你这样子,隆大一个山门你修好久才完得了工啊?”老头也不抬头,只顾划他的墨,说:“慢喃要三、五个月,快喃只需一顿酒饭工夫。”苏东坡不信,以为老头在开玩笑。

  老头儿说:“你不信,我们可以打个赌,你从嘉州割回肉,成都买回酒,我便能把山门修好。”苏东坡说:“要是没修起喃?”老头说:“我徒子徒孙都改行,永世不当木匠。要是我修起后你还没跨进门喃?”苏东坡说:“我眉州人永世不出状元!”

  按理,骑马上成都又下嘉定,再快也得两、三天。恐怕老木匠早把门做巴适了,苏东坡非输不可。苏东坡是个聪明人,他敢与老师傅打赌,是因为他有一颗宝珠。这颗宝珠是苏东坡在嘉州教龙王三太子的时候,三太子送给他的。三太子说过,遇到急难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

  苏东坡与老师傅击了掌,并请华藏寺的方丈和尚作证人,然后离开华藏寺走下山来。他掏出宝珠朝地下一摔,“轰”的一声,平地现出一口井来。只见井水“咕咚咕咚”响了一阵,龙王三太子从水中冒了出来。苏东坡把打赌的事一五一十说了,三太子急忙把苏东坡拉到山下一座石桥旁,叫他在这儿等着。紧接着两只脚一垫,只听一阵风声响,飘来一朵祥云,三太子登上祥云去了。这座桥后来就叫登云桥,至今还在。

  不到吃晌午的时间,三太子早把酒、肉买了回来,有屠户和酒店老板的字条作证。苏东坡谢过龙王三太子,拿着酒、肉和字条子向华藏寺走来,苏东坡心想,那老头子恐怕连墨线都没划完呢。

  再说那个老木匠,正不慌不忙地刨木头,突然看到苏东坡一手提酒一手提肉,兴冲冲地向山上走来。老木匠大吃一惊,哎呀!这苏学士来得弄么子快,一定有神人帮忙!

  这老木匠刚上好门方,还没有做起大门,看到就要输给苏东坡了,只见他三刨两爪把地上的刨花一堆,一捧,一拍,一抹,眨眼工夫做成了两扇刨花门。

  苏东坡戴着高帽子,正走得起劲,帽子上的飘带挂在树枝上,把帽子挂落了,等他拣起来,戴巴适,走拢山门,刚好迟了几步。

  苏东坡输了。过后才晓得那个做活路慢条斯理的老头儿不是别人,乃是木匠的祖师鲁班。他叹了口气:“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据说,苏东坡是天上文曲星下凡的,他打赌说过眉州不出状元,果然,眉州从此没出过状元。按过去的规矩,当地没出状元,文庙的门开在侧面,出了状元,便要把正面的万仞宫墙拆了,开成正门,以迎接状元公回乡拜孔夫子。眉山文庙的万仞宫墙至今还在呢。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