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博学书苑 > 技法 >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章汝奭

      章汝奭shì(1927-2017)是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外贸专家和国际知名的广告学专家。其学贯中西,精通外语,译著等身,兼擅诗词古文及书法,曾入选香港及美国世界名人录,并有《晚晴阁诗文集》问世。
 
      章汝奭先生的祖父是苏州四大名医之一,章太炎是其堂弟。章汝奭的父亲章佩乙曾中苏州府长洲县第一名秀才,章佩乙的书画收藏极富,对章汝奭影响极大。章汝奭任教于上海外贸学院,并首先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业余则以书法自娱。章汝奭先生以其学养与蝇头小楷在海内外享有盛名,他生前曾自书挽联“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横披为“无愧我心”,文人的境界与耿介之气可见。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先生书法

      9月7日是其辞世三周年纪念日。恰一篇章汝奭先生1970年代的论书原稿《略谈“中锋”》近日被发现。兹登载此文与读者共享。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先生

      近来论书者日多,而书法的中心问题是笔法。古今书家每对后学强调要“笔笔中锋”,这究竟对不对?我愿就管见所及提几点看法。
 
     (一)为什么要强调中锋
 
      为什么要强调“中锋”,我以为这是历代书家从点画艺术效果上总结出来的。大家知道毛笔笔头中的一簇长而尖的部分为“锋”,(笔心)周围裹以“副毫”,如此制作是为了蓄墨使书写时均匀流注。毛笔书写首先是笔锋着纸,随着提按程度的不同也有部分副毫着纸。在书写当中是笔锋着纸使点画着墨占主要成分呢,还是锋和副毫各占一半,抑或以笔腹(副毫)先着纸,锋却压在上面,这些就是区别中锋和侧笔的根据。我以为强调笔笔中锋,说到底,是强调笔锋在行笔当中最大限度地在点画的中线运行,使点画圆满浑厚而有力。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颜真卿 《祭侄稿》 (局部)

      实际上,要使点画呈现出“力”之所在,也必须“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而只有点画有力,才能有“肌肤之丽”。强调“中锋”,强调“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要求锋毫着纸铺开运行,使副毫常在两侧,使写出的点画浑圆饱满,做到“万毫齐力”。谛观前人法书,其点画大多具备这一特点。而正因为如此,才使人觉得粗不为重,细不为轻,既刚劲有力而又骨气充盈。显然,在构成点画当中由笔心铺开着纸是使点画浑厚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在历代书家的论述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论及如何使笔心随时随处都在点画当中运行的技巧的。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笔笔中锋”是“要求”,是“目的”。这与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需研究的各种“技巧笔法”——等手段是不可混淆的两回事。至于宋代米元章在论书中提到“人只得一笔,我独得四面”,是否意味着否定“中锋”的要求呢?我以为不是的。米的原意似应理解为使用圆锥的毛笔要能做到笔画向四面八方运行都能通过各种技法做到“令笔心常在画中行”,以达到圆满而有力的目的。而这一点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里附带提一下古人喜用“八”字,如“八分书”、“八面锋”、“八法”等。“八”字除作数词用外,尚有相背之义,如“八分书”即指凡向两侧波挑之隶书谓之“分书”)、因此强调“笔笔中锋”是不错的,而精研笔法却是临池学书的首要问题。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苏轼 《黄州寒食帖》 纸本墨笔 纵33.5厘米 横11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中锋”的要求和多变笔法之间的关系

       “笔笔中锋”是“要求”,是“目的”。为什么古往今来却有人误以为是“只得一笔”的“笔法”呢?这当然是一种误解。譬如说: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其用意不过是要学书者执笔正直,未可厚非。但执笔正究竟和“心正”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此诚悬耳”。后人解释说“笔正则锋易正”,这话自然对。却又说“中锋即是正锋”,这看来也对,但会使人产生错觉,也不全面。周星莲《临池管见》有几句话颇有针对性:“笔管以竹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刚,欲使之正则竟正。笔头以毫为之,本是易起易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却难保其不偃。倘无法以驱策之,则笔管竖而笔头已卧,可谓之中锋乎?”可见“执笔正”只是“令笔心常在画中行”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如果以为“笔笔中锋” 的要求只要“执笔正”就能达到,那真是“只得一笔”了。古代书法论述是常把点画要求和笔法技巧混在一起的。譬如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说是“笔法”,实在很多只是“要求”。如“平画皆需纵横有象”“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等等都只是“要求”。当然,其中也有“钩笔转角折锋轻过”等笔法传授。我们学书的人,应该能把这两者区别开来,对一些“要求”看怎样运笔才能达到。对一些“技法传授”则通过自己的实践看能得出怎样的效果。如果不加分析不甚了了,那就容易犯以讹传讹的错误。正因为中国字笔画的走向是多方面的,要做到“笔笔中锋”,那就需要以多种技法“以驱策之”。从如何执笔开始,到如何运腕行笔,在在都有笔法。特别是笔画并不都是直的,更有邪屈转角,这就需要除了懂得如何取势、起笔、收笔之外,还要懂得行笔转换、提按等等,以做到不使笔锋和副毫扭在一起。因此古代书家论述笔法时甚至提出,这枝笔要能够“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以及疾、徐、涩、䟐等等。所有这些不但和“笔笔中锋”的要求毫不抵触,而恰恰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提出的“技法”“解数”。
 
      总之,字要有神采就必须点画饱满有力,这就是“笔笔中锋”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使这支笔一直在自己有意识的控制之下。通过各种适当的技艺使写出的点画得乎心应乎手。这就是精研各种笔法的任务。

      (三)不是题外的“题外话”
 
      大家知道要写好毛笔字,首先须从点画上用功,从解决笔致的问题入手。但往往有些人却只求结体近似,实际上这是舍本逐末。而那些反对“中锋论”的人,也有不少是重体势轻笔致的人。于是就有不练好真书一样可以写好行书、草书的说法。我以为这是一种浮而不实的学风。米元章论书有这样几句:“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我觉得很值得玩味,纵观称得上法书的传世墨迹,其神采无不以过硬的笔致为基础的。虽然孙过庭《书谱序》有这样的话:“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似乎草书不必过于讲究点画,但我们从《书谱》的墨迹本身可以看到,他的点画功夫是异常深厚的,这却恰好是一个反证。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孙过庭《书谱》(局部)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但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也造成很多的混乱。譬如提倡所谓“新魏体”就是一例,硬要把这种称不上艺术的东西说成是“书法”,真使人啼笑皆非!现在当拨乱反正之际,我以为我们所有书法爱好者应该尽可能抓紧时间,把老一辈书家的卓越技艺继承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推陈出新。这也是我之所以敢于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就正于先驱的缘故。
 

章汝奭于梅山 1978年10月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先生书法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先生书法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先生书法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先生书法

章汝奭论书:略谈“中锋”

章汝奭先生自题签
 

(注:这篇章先生早年论书原稿由许有攸先生发现。此文转自澎湃新闻,侵删)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